今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了降半旗儀式,為逝者舉行悼念活動。 “降半旗”是一種國際上通用的致哀方式,也叫“下半旗”。 當國家某個重要領導人、對國家或人類有重要貢獻的人去世,以及發(fā)生嚴重的自然災害時,全國公共場合的國旗都會舉行降半旗儀式,以此來表達全國人民的哀悼。 顧名思義,很多人以為“降半旗”就是降到旗桿的一半,真是這樣嗎? 按照我國國旗法規(guī)定,降半旗時,需要先將國旗升至旗桿頂端,再降到國旗頂與旗桿頂為旗桿長度的三分之一處。 降下國旗時,也必須先將國旗升至旗桿頂,再降到底。 因此,“降半旗”并不是字面上的理解,降到旗桿的一半,而是旗桿頂往下的三分之一處。也不是直接升到三分之二處,而是有相關的流程。 當然,不同國家也有不同的降半旗要求,也有國家會降至旗桿一半,或是國旗寬度的一半位置。 “降半旗”這種悼念方式起源于四百多年前的英國。 在1612年,英國船只“哈茲·伊斯號”于北美洲北部的海域進行探索航行時,船長意外離世,船員們自發(fā)將桅桿上的旗幟下降一部分,表示對船長的尊敬與哀悼。 當“哈茲·伊斯號”回到英國,通過泰晤士河時,兩岸的人們疑惑為什么船只桅桿的旗幟沒有升到頂,相互打聽才知道,原來是船長逝世了,船員們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哀思。 于是,降半旗這種哀悼儀式在當時的遠航船隊中頗為流行,只要是船上有人遭遇不測,都會通過降半旗來致哀。 久而久之,這種方式便升級為國家級別。到十七世紀末,歐洲各國每當遇到重要人物逝世,都會采用降半旗這種致哀方式。 至于我國為什么是旗桿頂往下三分之一處,而不是降到旗桿中間,大概是因為三分之一處比正中間更顯得莊重吧。 天安門前降半旗 如果國旗頂位于旗桿正中間,國旗就處于旗桿的下半部分,視覺上給人以衰敗的感覺。 而處于三分之一處時,國旗在旗桿的上半部分,像八九點鐘掛在樹上的太陽,積極向上展望未來。 之所以叫降“半”旗,“半”本來就不是一個精確的數(shù)詞,總不能叫“降三分之一旗”吧,多拗口。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共進行了五十多次降半旗儀式。第一次舉行這般哀悼儀式,是為1950年去世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任弼時同志。 一代偉人毛主席于1976年去世時,全世界共有53個國家降半旗,是去世后降半旗國家數(shù)量最多的。 聯(lián)合國總部降半旗 聯(lián)合國成立以來共降半旗21次,有6次是為中國人而降,其中有一位相對陌生的名字:杜照宇,很多人并不熟悉。 他曾經(jīng)是我國駐黎巴嫩的聯(lián)合國軍事觀察員,在2006年以色列空襲黎巴嫩時因堅守崗位,與另外三位聯(lián)合國觀察員一同犧牲在以軍的炮火中。 因此,杜照宇也成為聯(lián)合國21次降半旗儀式中,為數(shù)不多的非國家級領導人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