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銅為材,局部鑲嵌金銀。鑄佛弟子立像少年樣貌,赤腳站于奇石之上,雙手合十,兩掌微微中空,以見自性。弟子剃發(fā),僅留前額上方一簇,臉龐略朝一側(cè),似凝遠方。左肩披掛長袍,寬松飄逸,袒胸露出右肩及臂。雙手、雙腳戴有鐶釧,長袍邊緣與衣襬嵌有銀絲,所示花紋似祥云與花卉交織。左肩環(huán)扣系衣,雙繩懸掛衣牌繞至背后,嵌金寫入梵文“嗡”之字樣,根據(jù)印度古吠陀經(jīng),此音節(jié)甚為殊勝,為宇宙原始生命能量的根本音。立像風格寫實,彷如真人,造型柔和富有藝術(shù)性,具文人審美,衣褶細致圓潤,生動如德化白瓷的人物塑像,有別于大型祠堂、寺廟中的形式化雕塑。 由此推斷,造像應曾置于私人書房,為文人士大夫所用,并具明代晚期福建地區(qū)風格,或為石叟作品。石叟為明晚期僧人、鑄銅名匠,吸收甘文堂、周文甫、何朝宗等工藝大師的傳統(tǒng)風格,在佛像、銅器鑄造上尤擅時名,作品多嵌銀絲。 ▲ ▲ 古玉紋如龍皮,黃綠相間,手感沉重,具壓手感。大體琢圭璧之形,長方上尖下平,似出鞘寶劍,正面一稜突起,雕刻兩條高級別五爪龍向天飛躍而起,游戲上方的一顆火焰神珠。龍之形態(tài)粗獷,為典型明初龍紋樣貌,可資比較同時期瓷器、刺繡的龍紋。其下則為海水與礁石,賦予雙龍戲珠更為廣闊無垠的畫面感。海水圖案一直延伸至背面,并從上往下陰線刻出四鎮(zhèn)之山,每座形皆不同。圭為朝覲時持于手中的禮器,以表身份等級的高低?!吨芏Y·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zhí)鎮(zhèn)圭,公執(zhí)恒圭,侯執(zhí)信圭,伯執(zhí)躬圭,子執(zhí)谷圭?!贝似窞殒?zhèn)圭,品級最高的一種,為天子所執(zhí)?!版?zhèn)”即“安”之意,所以安四方,以四鎮(zhèn)之山作為裝飾。此品來源顯赫,傳端方舊藏,后為臺北國泰美術(shù)館遞藏。原配舊木盒,盒內(nèi)墨書“漢玉鎮(zhèn)圭”,盒蓋銘文“天鎮(zhèn)四墅”,字內(nèi)填金。 ▲ 明清之際,文人對于文房用具的挑選是頗費心思的,而香具亦為其中之一。此香熏銅質(zhì),整體為寶鴨形,為分體制成。寶鴨昂首挺頸, 鴨身裝飾羽毛紋,羽翎層層迭迭,清晰逼真,給人以松軟輕柔、細密飽滿之感。鴨身以腹為界,上下分開,腹部中空,可承香料。鴨嘴微張,香氣可從鴨嘴部緩緩而出,設(shè)計巧妙有趣。”明清時,因鴨之叫聲寓意“一路連甲”,故而鴨形文房擺件備受文人所喜。唐李商隱《促漏詩》有“睡鴨爐香換夕熏?!壁w翼《蝦須簾》詩 :“晝靜香?;\寶鴨,夜明光欲奪銀蟾”。此鴨形香熏器形別致,造型逼真,置于書齋內(nèi),可賞可玩,實有韻味,乃可遇不可求之精品。 此件插屏上下分體,尺寸碩大,以紫檀木為材,嵌百寶裝飾富麗、華美。屏心最為多彩,紫檀地上嵌以青白玉、螺鈿、壽山石等材料,構(gòu)成“松鹿延年”圖景。高處平云似水,其下重巒疊嶂,老松蒼勁,伴有綿延藤蔓,巖石之間,見溪流涓涓,幾處有靈芝仙草冒出。藏于仙境之間的,是或行走、或休憩的三只小鹿,具有靈氣,眺望遠方,自在清遠。細節(jié)有如松針、水波、樹瘤,均具象寫實,形象生動,刻畫細致。屏心邊框,為螺鈿等百寶鑲嵌祝壽圖案,六枚壽字、六條螭龍,寓意吉祥。松,為萬年長青之木,鹿,古人稱之為麒麟、瑞獸,喻幸福美滿,二者所結(jié)合之松鹿延年題材,意為福壽安康,故整器應為賀壽定制。插屏底座部分為滿浮雕的奢華,具宮廷造物特點,主體部分為拐子龍紋與花卉紋相交,兩側(cè)亦雕刻龍紋等霸氣飾樣,刀工流暢,西洋風格隱現(xiàn),具鮮明時代特色。 竹歷來為中國文人所青睞,與其外表的自然特征息息相關(guān)。竹子虛中潔外,生而有節(jié),秀逸而富有神韻。這些自然特征恰恰與文人們所追求的高尚脫俗、虛心自持、淡泊名利和富有氣節(jié)的精神氣質(zhì)相吻合。古代文人在詠竹、畫竹的同時,也開始賞玩另一種與竹有關(guān)的物品——竹雕。本品取一整塊竹根為料,質(zhì)地堅實,呈色深褐,包漿古樸。全器通過高超的立體圓雕手法雕琢成一位端坐在湖石上的老者造型:頭頂發(fā)髻,慈眉善目,臉上笑容可掬,身著長襟,左手置于膝頭,右手舉起一只裝滿了靈芝仙草藥藍,將治病救人的藥仙特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件竹雕作品人物衣紋合度、眉目清晰,筋骨自然逼真、形象生動,所雕湖石則是處處洼窿、奇巧不羈,與竹料本身的紋路色澤恰到好處地融入到一起,彰顯匠人不俗的功力。 擺件尺寸宏碩,色澤棗紅,久經(jīng)摩玩?zhèn)鞒校鼭{濃郁瑩潤。立體圓雕壽老與仙鹿,壽老開臉慈藹自然,額高頂廣,伏羲骨突出,胡須垂至胸前,笑意盈盈,似有喜事發(fā)生。作收捧壽桃,右手撫仙鹿,怡然自得樣貌。形象無贅筆,刀刀精準到位,極為寫實。壽星即傳說中的南極仙翁,又稱南極真君、長生大帝,是中國神話中的長壽之神,為長壽的吉星。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一祈福壽?!?/span> 此件如意為英國人水松石山房主人舊藏,“木中君子”之黃楊木為材,色澤富貴金黃,材質(zhì)細膩,琢作如意之形,靈芝云頭為仿生雕刻,如意枝干纏繞,虬曲成形,風格蒼勁古樸,富自然之趣。包漿色澤華美,雕工奇巧,為雍正時期木雕上品。如意相傳為古代的爪杖演變而來,后漸被賦予“吉祥如意”之象征。 ▲ 暖硯盒以銅鎏金制成,盒身高挺,呈八稜,上下子母口相接。蓋面飾龍紋,鏨刻細密祥云紋為地,高浮雕六條三爪龍身姿矯健,穿梭云氣之間,龍爪雄勁有力,龍發(fā)從兩角間飄揚,盒側(cè)鏨刻夔龍紋與纏枝蓮紋,蓋內(nèi)有款“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在此類乾隆時期宮廷造物的款識中字體特殊,非為常見。盒內(nèi)放置有八稜松花石質(zhì)硯一方,硯周設(shè)攔水線,浮雕簡化竊曲紋,上下皆曲,松花石質(zhì)堅硬細潤,有天然橫紋,其形如平云,色澤青綠,凈如玉石,清碧可人,正同清高宗贊“松花玉,色凈綠,細膩溫潤,可中硯材,發(fā)墨與端溪同,品在歙坑之右。”整器經(jīng)年玩用,氣韻純樸。暖硯盒在古詩為冬日墨客所用,磨墨后放炭火暖硯,以防止墨汁凍結(jié)成冰。此器風格繁麗,為典型乾隆宮廷風格,原配紫檀底座。 附《古名硯》著錄書籍一冊 硯以洮河綠石為材,質(zhì)地堅實玉潤,膚理縝密,色澤淡雅。石料呵氣即濕,發(fā)墨快,不損毫,貯墨久等特點,可謂良材。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硯辨》云,“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fā)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背幾鲗毱啃?,正面瓶口作墨池,瓶頸作回字紋、螭龍文,立體雕琢大象為耳。背面則以瓶頸螭龍紋,瓶腹淺浮雕吉象四只,兩兩回首相望,有站立,亦有坐臥回首之姿,也隱喻“兩儀生四象”。整體圖式為寶瓶配上大象,取“瓶”與“平”之諧音,即“吉象升平”,或稱“太平有象”,寓意天下太平、五谷豐登,寓意源自《漢書》,紋樣在清代較為流行。硯背陰刻“龍石”款,為清代篆刻家楊澥名號。楊龍石活躍于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其人多才多藝,工詩文,通金石文字及考據(jù)之學,善書法,又擅雕刻硯銘、石碑,技藝已臻化境。他在得到此硯后應是愛不釋手,故在硯上刻下自己的名號,并在之后自己制硯生涯中也頗受此硯風格的影響。日本二玄社曾限量發(fā)行《古名硯》圖集,收錄各類硯中名器,在其第五卷《澄泥·諸硯》一冊中,能見到此硯身影。硯原配紅木天地盒。 桃花芙蓉石世芙蓉石諸色中的上品石,材大如此者不易得。本品紅潤可人,而具素雅柔和,圓雕一位憨態(tài)羅漢,一手撐地、一手掏耳,神貌泰然自若,似現(xiàn)出離心,羅漢開臉如真人,雙目下垂,額寬而廣,衣袍如曹衣出水,細處有陰線淺刻花卉、卷草等圖式,衣邊、衣領(lǐng)亦有精細雕刻。原配底座,背面銘文娟秀隸書“古閩周彬尚均氏制”。 本品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最上部的金鐘籠,呈四方形,窄口寬腹,口略外撇,溜肩,圈足,造型俊朗秀麗。足內(nèi)、底部及筒內(nèi)側(cè)施青釉,釉色純正,光澤柔順。表面于黃地上繪粉彩,以青、綠、粉、紫等色釉繪成西番蓮紋樣,枝葉相連,色澤艷麗,帶有異國情調(diào),意喻富貴吉祥。筒口涂金,四個棱角處各有一條赤金螭龍攀爬而上,動作形態(tài)成雙相對,雖為高貴的龍種卻顯得憨態(tài)可掬,頗具玩味。古人云“龍子為螭”,又曰“螭,山神也”,螭龍寓意美好,自古便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吉祥之兆。金鐘籠下方為方形籬狀底座,有高低兩層,下層略大,內(nèi)部和底部俱施青釉,外側(cè)和邊框則與筒上游龍一樣,同為赤金雙色。各條邊框上飾回紋,寄寓富貴連環(huán)、周始不斷,鏤空籬墻的紋樣也是精工細造,小巧玲瓏,凸顯尊貴之氣。最下方有紫檀木底座相襯,扁平方正,做工雖不繁縟但也不忘在足邊加上一圈抽象化的如意紋,即便在小處也能給人以驚喜。這件作品運用以極細工具軋出纏枝連綿紋樣這一乾隆時期的創(chuàng)新技法,且乾隆朝瓷器匠心獨具、玩味十足的特點也在該器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螭龍的造型體現(xiàn)出乾隆帝嗜古的特點,金鐘籠和籬座底部的“大清乾隆年制”之篆書款亦能驗證其制作的年代。如此一件器形精致玲瓏、紋樣華貴大方、釉色五彩娟麗的作品,正代表了清代粉彩工藝的最高水平。 ▲ ▲ 取竹根自然形態(tài)設(shè)計成猴首人身坐姿造型,形象極為少見,面部刻畫精細,高額豎耳,雙目圓睜,尖嘴外凸,將猴子形象刻畫的惟妙惟肖。身著長袍,左手托桃,右手捻指。衣紋處理的飄逸自然,棕紅色的包漿光亮淳厚,是流年歲月水到渠成的自然凝結(jié)。 ▲ 此筆筒為一段天然沉香隨形掏膛而制,香氣清雅純正,色澤發(fā)紫若赭石,口沿琢平,其內(nèi)掏膛挖空。包漿瑩潤,表面高浮雕手法雕刻人物山水圖景,山巒疊嶂,層層可觀,有如水墨皴法,古松屹立于其間,枝干蒼勁,松針以陰線刻表示,規(guī)則而不失精彩。其間有小屋、隱士,悠然自在。筆筒置于桌案,觀之,彷如一副立體的中國水墨山水軸卷,臥游之,使人心神暢然。 ▲ 此件玉琮屬于良渚玉琮中極為罕見的大器。整體呈上寬下窄的長方柱形,外方內(nèi)圓,形制修長,四面棱角線條極為硬朗犀利。玉琮整體受沁呈濃郁的赭紅色,夾雜灰白色沁斑,局部可見原有綠色玉質(zhì)。質(zhì)地致密油潤,器表打磨細膩,光氣柔和若綢緞,內(nèi)斂渾厚,滄桑古意一望而知。玉琮中心對穿大圓孔,孔道內(nèi)壁打磨光滑,中段部位可見清晰臺痕。孔道內(nèi)外包漿、沁色均渾然一體。 觀玉琮器表,每面中央有一剔地而成的垂直寬凹槽,并以較粗橫刻陰弦紋為界,將琮體分為十二節(jié),每節(jié)四角浮雕神面紋。全器共有多達四十八組神面紋。細觀之下,可見神人面部上端以兩道凸起寬弦紋表示雙層冠,其上以數(shù)道平行的細直陰線裝飾。下面是管鉆鉆出的兩重圓圈眼,其下一道凸起的橫條表示鼻子。無盡的神秘感與遠古氣息深蘊其中。 神人紋玉琮為良渚玉琮中等級最高者,且越高等級的墓葬中玉器上的神人紋越精細,說明擁有者掌握著與神溝通的權(quán)力。此件玉琮高達十二節(jié),器表刻有四十八組神人紋,且工藝如此精湛者,實為罕見??蓞⒖脊蕦m博物院所藏一件清宮舊藏十五節(jié)神人紋琮,及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一件十七節(jié)神人紋玉琮。 ▲ 此件綠松石圓雕辟邪,表面局部有鈣化白褐色沁,猶可見原生松石綠色澤。辟邪呈俯臥狀,扁方頭,凸眼,小鼻,口微張露齒,雙耳貼于首側(cè)。四肢短粗有力,收于腹下,身體扭曲彎折,身側(cè)飾以翼,為前后兩組羽組成,長尾回繞于腹側(cè)。造型生動細致。早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綠松石已是中國藝術(shù)品的重要創(chuàng)作元素。古代將綠松石視為至高無上的神靈象征,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編纂的四書五經(jīng)《尚書·禹貢》所載青州“鉛松怪石”,可能是“松石”見諸文獻最早之記載。但因其質(zhì)地松脆,一般用作鑲嵌裝飾,鮮有制成圓雕。這件獨特的辟邪印證漢朝工匠的非凡技藝,能以巧手將珍貴的綠松石雕琢成形態(tài)生動的杰作。本件辟邪造形雄渾壯健,應是以虎為原型加以變化,獸身鬃毛等紋路以粗陰線刻劃,線條粗獷有力,自然流暢,流露蒼茫質(zhì)樸氣韻。 ▲ 深色青玉制爐、觚、蠟扦,質(zhì)地細膩堅潤,以大塊青玉原料掏挖而成。爐為朝冠耳式,配螭龍鈕蓋,全器以纏枝蓮紋、雙夔龍捧壽紋間隔組成五道紋飾帶,雙耳、三足分別以纏枝花及獸面紋裝飾,足底飾蕉葉紋;雙觚上下以蕉葉紋為分割,飾螭龍紋;蠟扦上下皆以螭龍紋為飾。鑲嵌白玉鏤雕飛龍穿花,龍頭朝正,龍身彎曲,雙目炯炯,須發(fā)飛揚。五供設(shè)計巧妙獨特,以青白二色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形制端肅,用料考究,來源明晰,更為難得的是成對而出,不可多得。此品精工細制,甚耗費工時物料,其上佛教、皇室元素亦多,等級頗高,應為清代宮廷佛前香供所用。據(jù)《活計檔》記載,此式五供在乾隆時期制作繁盛,但常見琺瑯或瓷五供,碧玉鑲嵌白玉五供著實難得。整體造型靈巧雋秀,碧、白兩玉巧妙合用,相得益彰,且成對保存至今,頗為不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