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書中這樣一句話: 自主動機來源于良好的親子關系,只要好好跟孩子說話,進行有效溝通,積極傾聽,就能構建相互信任、接納、理解的關系,養(yǎng)育高內(nèi)在動機和高自主性的孩子。 這句話無論是從邏輯還是實操,都無比正確。 但遺憾的是大多數(shù)家長,只是把它當成道理,真在落地的時候還是按自己的想法來,該怎么焦慮還是怎么焦慮,該多么著急一點沒減緩。 對孩子恨鐵不成鋼,只看到孩子做得不好的一點,卻看不到孩子已經(jīng)做到的一面。 父母覺得自己好累啊,真不想管了,又不得不管。 孩子也覺得自己已經(jīng)很努力了,可是父母還是不滿意,干脆就不愿意溝通,不愿意努力了。 親子關系就如“你永遠不懂我傷悲,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昨天,我其實有點難過,看到之前輔導過的一個家長,孩子那陣狀態(tài)、情緒和親子關系都不錯,一切都欣欣然,后來輔導結束后,我也提醒家長將目前的狀態(tài)自循環(huán)下去就可以。 不批評、不指責、不嘮叨、不說教和講道理,共情孩子,理解孩子感受,然后繼續(xù)構建親子關系就好。 時隔半年后,突然聽說孩子休學在家了,讓我十分震驚。 我趕緊問家長:孩子休學了?什么時候的事,半年前狀態(tài)不是已經(jīng)恢復了嘛。 家長說當時是好了,以為孩子完全沒事了,后邊又開始給孩子提了要求,然后親子關系又崩掉了,孩子剛開始不寫作業(yè),后來發(fā)展到偶然請假,再后來頻繁請假,直到現(xiàn)在休學已經(jīng)好久沒去了。 有點心塞和難過啊。 這個孩子的情況我比較了解,就是從小比較優(yōu)秀,也比較乖,自我要求也比較高。 所以到了高年級時孩子有了壓力和落差感,再加上父母的高要求以及強硬的溝通方式,孩子就比較內(nèi)耗。 當時,我跟家長說的是,要關注孩子的感受,關注孩子情緒,不要總嘮叨和說教,也不要試圖改變孩子。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先放下自己的焦慮,練習情緒穩(wěn)定,不把自己的負情緒投射給孩子。 家長當時也是聽我的一步步這么做的,孩子也一步步變好,親子關系也開始和諧親密。 可是家長忽略了,孩子變好時,是不是隨意加碼和再回到之前的養(yǎng)育模式的,眼見孩子好一點,就又開始說教,又開始講道理,又開始嘮叨和指責,甚至硬碰硬的對孩子動粗。 孩子恢復的過程,是漸進的,是緩慢的。 不能因為孩子好一點,父母就覺得孩子完全沒問題了,再持續(xù)施壓和提各種要求。 這不僅會毀掉前期建立的信任和關系,還會讓關系陷入二次崩塌,導致信任危機。 孩子會認為之前家長的改變都是為了讓他學習,都是一時的委曲求全,并不是父母真的改變了。 焦慮中的父母,是毀掉孩子自驅(qū)力和自信的最大元兇。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理念: 只有孩子聽話,好好學習,認真寫作業(yè),我才不焦慮; 我這會心情很好,心態(tài)很穩(wěn)定,我的焦慮已經(jīng)好了,我有情緒管理能力了; 只要沒有孩子惹我生氣,我就能很平和,我就不著急和穩(wěn)定。 恕我直言,情緒穩(wěn)定不是一時的管理能力,而是常態(tài)化自我管理能力。 不是說在孩子沒有問題時,父母很穩(wěn)定,一旦孩子有一點點問題,父母就焦慮上頭。 準確說,焦慮不能被消滅,但是焦慮是可以有意識的釋放。 如果父母說孩子太不像話了,我很生氣,焦慮值一下子上來了。 這很正常,但是焦慮的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懟孩子,就嘮叨,就一味的陷入說教,跟孩子的矛盾一觸即發(fā)。 這種焦慮會摧毀孩子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會讓原本就有點心力交瘁的孩子更加雪上加霜。 我有時候也會因為孩子問題而焦慮,但我的做法是先深呼吸,然后有意識后退一步,覺察自己的焦慮根源是什么。 然后保持跟孩子一定的安全距離,先把自己的焦慮釋放完后,再接著跟孩子談。 在我有情緒,想發(fā)飆時,我是不會跟孩子談的,因為我知道只會談崩,只會兩敗俱傷,不僅不能幫助孩子,反而會拖孩子后腿,會火上澆油。 有一個“本自具足“的觀點,無論成人或孩子都一樣,大人別低估孩子的自性,也別太高估自己。 不嘮叨,不說教,不把家長的說教當成金玉良言,也不把孩子當成離了大人就啥也搞不定的三歲小寶寶。 或者孩子的自驅(qū)力能重建得更快,孩子的自性會發(fā)展更好。 家長做好自己,孩子做好孩子,如此才能和諧向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