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記者生涯中,我有幸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一個有趣的發(fā)現(xiàn)逐漸在我心中成形: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往往喜歡吹毛求疵,為些許瑣事爭執(zhí)不休;而那些在各自領域卓有成就的大佬們,卻總是和顏悅色,從不以盛氣凌人的姿態(tài)碾壓他人,反而以溫和的姿態(tài)示人,脾氣與性格都顯得那么平易近人。 這不禁讓我回想起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的那句經(jīng)典臺詞:“段位越高的人,越?jīng)]有攻擊性,讓人感覺如沐春風;段位越低的人,攻擊性越強,他們或許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或許認知尚淺?!?/span> 一、學會傾聽,戒除反駁欲吳伯凡老師曾分享過一段自己的經(jīng)歷。在一次外地講課后,他發(fā)現(xiàn)提問者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真正有困惑、提出深刻問題的學員;另一類則喜歡挑刺,試圖通過反駁來顯示自己的“高明”。生活中,這樣的人屢見不鮮,他們總是以否定開頭,急于表達自己的不屑,卻忽略了真正的交流與溝通。 主持人魯豫也曾因反問句而備受爭議。直到一次體檢中,醫(yī)生用同樣的方式質(zhì)疑她,她才恍然大悟,從此改變了自己的采訪風格,學會了傾聽。這告訴我們,戒掉反駁欲,收起攻擊性,是人際交往中的智慧之舉。 二、智者不爭,勝在修為李四光先生的故事同樣發(fā)人深省。年輕時,他因糾正富家公子的錯誤而陷入爭論,教授的一席話讓他恍然大悟:與人交談的目的是溝通,而非戰(zhàn)勝。真正的高人,往往理性且富有同理心,他們懂得謙讓與包容,而非咄咄逼人。 《奇葩說》中的蔡康永便是這樣的智者。他總能以耐心傾聽和虛心請教的態(tài)度,化解節(jié)目中的尷尬與僵持。他的智慧在于,他從不試圖在口舌上爭勝,而是專注于輸出價值,贏得了觀眾的喜愛與尊重。 三、大智者謙卑,包容萬物羅翔教授曾說:“知識越貧乏,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睙o知者往往傲慢無禮,而大智者則謙遜有禮。一位研究古代服飾的老教授,在面對書攤老板的譏諷時,選擇了寬容與理解。他深知,每個人對事物的認識不同,無需強求一致。這份大度與包容,正是智者的修為。 管理培訓家章義伍的故事也值得我們深思。他因種竹子被鄰居投訴,雖然無奈,但最終選擇了妥協(xié)。他明白,很多事情沒有對錯,只有立場。這份成熟與包容,讓他贏得了周圍人的尊重。 結(jié)語:人生四境,溫和至上梁漱溟先生根據(jù)《莊子·達生》將人的修為分為四個層次:從氣勢洶洶到爭強好勝,再到?jīng)_動難抑,最終學會示弱、內(nèi)斂謙人。當我們學會語溫如玉、不再動輒口出狂言時,便意味著我們已達到了人生更高的段位。 高段位的人生,不僅僅是成就與地位的提升,更是心態(tài)與修為的蛻變。愿我們都能成為那個溫和、包容、充滿智慧的智者,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
|
來自: 九龍居士八字 > 《原創(chuàng)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