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到中年才明白,有父母的地方才叫家。于是父母健在時每逢傳統(tǒng)佳節(jié),無論身在何處,都要趕回家和父母、兄弟姐妹團聚。
幾世同堂,其樂融融,這大概也是做父母的一年之中最心心念念的“心頭事”了。 老祖宗的俗語說:“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有父母在,家就在,遠在異鄉(xiāng)的兒孫才有了回家的念頭。 其實,這句話還有更精華的后半句,誰聽了都會心酸,感慨萬千。 父母若還健在,不管一個人走多遠,在多高的位置都不會忘記生養(yǎng)父母和成長的故鄉(xiāng),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孝道文化和鄉(xiāng)土情懷,任誰都無法割舍。
有父母在,我們就還是個孩子。家對于我們還是一個避風(fēng)港,當回到熟悉又陌生的老屋,仿佛又回到了兄弟姐妹嬉戲打鬧、全家歡聲笑語的時刻,仿佛時光倒流,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那時候,同在一個屋檐下玩耍,同在一個鍋里吃飯,沒有生活的壓力和煩惱,只有童年的天真和幸福,回憶里都是甜蜜,所以回到家就像卸下所有包袱一樣,暢快無比。
有父母在,維系兄弟姐妹關(guān)系。小時候我們和兄弟姐妹朝夕相處,也會有很多摩擦,即使父母不知道,過幾天大家也就和好了。 但如果各自都有了小家庭,家里多了另一半,兄弟姐妹之間就缺了小時候的默契,甚至溝通不暢出現(xiàn)矛盾,這時候父母出面調(diào)停一下,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問題,因為無論關(guān)系多差,矛盾多大,父母的面子還是要給的。 隨著年紀的增長,兄弟姐妹的感情由于距離越來越淡,但始終有父母這根線牽扯著,所以大家還是逢年過節(jié)有機會坐在一起吃飯。 隨著父母相繼離世,兄弟姐妹走動少了,關(guān)系自然會疏遠。 沒了父母調(diào)和,矛盾浮出水面。老人是家里的一個寶,父母在的話,家里仍有凝聚力,雖然各人都有性格,但礙于父母情面,大家都會收斂。 但如果父母不在了,矛盾就會浮出水面,本來孩子多的家庭,父母很難一碗水端平。 人性是自私的,對父母的不公平的怨念,這時候就會轉(zhuǎn)嫁到對兄弟姐妹的埋怨。 因此,有些子女在父母的喪事上就開始因為利益分配大打出手,老人尸骨未寒但兄弟卻勝似仇人。 兄弟姐妹過得有好有壞,多了顧忌。彼此成家后,大家的日子過得如同手指一樣,有長有短,長期以后,心態(tài)就不一樣了。
有句老話講:人窮莫走親,位卑莫勸人。條件不好的不好意思去走動,免得人家以為是想沾光; 條件好的也可能看不上條件差的,覺得拖后腿。于是誰也不理誰,關(guān)系越走越遠。 一旦沒了父母這層凝聚力,圓心沒了,家庭的“圓”也就不存在了。 第一輩一母同胞,大家還是感情很親近,無論父母是否還健在,最起碼大家都當親戚。 到了第二輩,感情基礎(chǔ)都在,還有走動,但第一輩去世后,關(guān)系就很淡了,紅白喜事露個面。 第三輩如果沒有交集,那就完全不來往了,就算走在路上都不一定能認識。
在這其中,也有一些家族不會因為距離的遠近而疏遠感情,但這畢竟屬于極少部分人,大部分兄弟姐妹的后代,還是因為沒有精力維護感情而分道揚鑣,這就是令人唏噓的地方。 這也是教育我們父母在的時候珍惜親情、孝順父母,多讓老人開心快樂,子女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也會還你一個開心快樂的晚年。 看了以上的俗語,你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區(qū)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