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瓊瑤自殺的報道,我的本能反應是她在模仿三毛。都是女人,都是文藝女人,都是有名氣的文藝女人,都是生活的在島上的文藝女人,所以,在人生的歸途上選擇一樣的方式,不奇怪。 我第一時間不是去看詳細的報道,而是發(fā)微博,發(fā)頭條。我寫到:活到了該走的時候了,抓住機會,最后再火一把! 很快,這條言論下面就人跟帖,有人點贊,也有人反駁。 2 過了一個晚上,我看到更多關于瓊瑤自殺的報道。很多知名的藝人、名嘴、時事評論員都在討論這件事情。特別是當我認真讀完公布出來的瓊瑤的遺書,我有些詫異。 瓊瑤在遺書中表達的內容跟我的猜想大相徑庭。她感謝所有的人,感謝社會。她對自己的一生感到幸福和滿足,對她所獲得的榮耀感到驕傲和幸福。她勸年輕人珍惜生命,勇敢面對人生中挫折,好好的活著,不要學她。她活到了86歲,選擇以這種方式結束人生,就是不愿意接受上天的安排。她要自己安排自己的離開方式。 真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3 資料上說瓊瑤的祖籍是湖南衡陽,1938年出生在四川成都 ,1949年隨家人去臺北定居。臺灣的媒體人說她9歲就開始公開發(fā)表作品,如果真是這樣,我覺得是一個奇跡。大陸官網的介紹是她16歲時發(fā)表第一篇小說《云影》就出名了,25歲出版了第一部個人小說集《窗外》。1980年代之后,瓊瑤的作品不論文字版還是影視劇版,在大陸火爆的程度盡人皆知了。 我1985年開始讀瓊瑤的作品,第一部是《在水一方》的小說單行本 。我省了很長時間的零花錢買的,一夜讀完。然后是被人瘋狂借閱,最后這本書不知所終。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對這本書的討論,我跟朋友們吵得幾乎要動手。矛盾的焦點是對書中男主人的理解,大家說他是個隨波逐流的壞蛋,我說不是……不能簡單地理解他…… 唉!那個年代呀!生活在大陸農村的我們是多么單純,多么簡單。人的思想也很直接,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不是對的就是錯的……所以,對《在水一方》中朱詩堯、盧友文的理解,就出現了爭論。 現在想想,當年那個跟我吵架的人氣急敗壞要動手的樣子如在眼前,而事實上他早已禿頂,只留下一圈軟而稀疏的白發(fā)耷拉在腦袋上,走起路來吭吭咔咔地咳著。 4 我要特別說一下瓊瑤的享年。我看媒體上都說她享年86歲,我覺得這是錯誤的。有必要糾正一下。 說她86歲的人呢,大概是用的加減法來計算的。2024年減去1938年,答案就是86歲。實際上這種算法并不準確,因為閏年閏月的存在,在她86年的生命歷程中大概要閏進去30多個月,也就是3年的時光被閏丟了。如果加上這些,她實際的生命長度應該是90歲了吧? 所以,中國傳統中的“虛歲”一說,并不是沒有根據的。 5 我年輕的時候,有三個作家最火。那時候學校有一句流行的話是:男看金庸,女看瓊瑤,不男不女看三毛。這是說的港臺作家。關于內陸作家那時候也有一句話:王朔把天大的事情說得一毛不值,賈平凹把一毛錢的事情說得莊嚴高大。這實際上是同學們對兩位作家特點的總結,用評論家的話說,王朔是善于解構,在解構中解放被禁錮的自由和自主意識。賈平凹是善于建構,在建構中塑造出一個以我為王的王國。 那個年代,最火的瓊瑤被歸為女生的偶像——女看瓊瑤嘛! 6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詩經·蒹葭》的句子,被瓊瑤翻譯成“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而廣為流傳。蒹葭是蘆葦,翻譯成綠草是否合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瓊瑤阿姨的譯筆已經膾炙人口了。 現在,90歲的瓊瑤阿姨走了,以自己的方式走了,這也算一個浪漫吧!我想瓊瑤一定是把這最后的告別當做一場浪漫來操辦的,看看遺書內容就知道她并未“悲欣交集”,這很好。 我對瓊瑤的印象就是這些,說她不重要也不對,說她很重要更不對??傊?,她就像我人生過程中看過的一段風景一樣。風景自有風景的價值,就讓我用她喜歡話來送別她,順便也告別一個時代——我們的年輕時代 吧!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瓊瑤阿姨,一路走好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