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劉邦在沛縣建立家底做對了哪些事?劉邦最終能擊敗項羽取得天下,其中最核心的力量,來自于沛縣,而這些人為什么愿意拋頭顱,灑熱血,跟著劉邦去打天下,這個原理,很多世家大族都一直研究,并加以學習消化,形成自己建立勢力的基礎。 沛縣的父老殺了沛縣令,迎劉邦入城之后,就推舉劉邦出來主持沛縣的大局,換句話說,大家要把身家性命與劉邦作一個綁定,這正是劉邦所想要的,但劉邦還是要先假裝推遲一下。 劉邦說:“天下方擾,諸侯并起,今置將不善,一敗涂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擇可者?!?/span> 白話意思是說:現(xiàn)在天下動蕩不安,各地諸侯紛紛起兵。如果選擇的將領不當,一旦失敗就會全軍覆沒。我并不是舍不得自己,而是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無法保全家鄉(xiāng)的父老兄弟。這是一件大事,希望你們能重新選擇一個更合適的人來領導。 大家一看,劉邦推辭,就有些著急,蕭何和曹參這兩人,也覺得這事自己如果牽頭,萬一失敗了,秦法就會滅族,也不敢挑頭,于是眾人逼著劉邦當這個老大。 沛縣的這幫人理由也很充分,怎么說的呢?平時你劉邦家搞了各種傳言都說你劉邦有與眾不同之處,而且各種會看相的人都說了,你們一家人都是貴人,所以你劉邦來當老大最合適。劉邦推辭了幾番,看看大家對自己依附的決心很大,就勉為其難地當了老大。 這一番互相試探,其實很有深意,第一,劉邦想要大家一個決心,你們既然推舉我,就要有甘愿成為我的人這種覺悟。第二,幾番推辭的過程中,劉邦也在觀察沛縣各大勢力的反應,哪些人是鐵桿,哪些人是不得不附合來的。 每當讀歷史,我們會對各種成員有著極難理解的一些事物,比如,劉邦為什么會有不聲不響地擁有這么強的能力?今天我們先試著拿陳勝和劉邦進行比較一番,因為這個階段陳勝的風頭最大。劉邦的起家和陳勝兩個人都是平民起家,這實際上是社會進步,秦王朝自商鞅改革之后200年來,很多普通老百姓通過軍功成為貴族和名將,改變了社會對貴族的認知,也打破了幾千年來,戰(zhàn)爭全是貴族發(fā)起的這個規(guī)則,正是秦國的制度告訴了世人,平民百姓也有出頭可能,才會有秦末陳勝們的大量涌現(xiàn)。 但是同樣是農(nóng)民起義,劉邦和陳勝對起義的理解則完全不同。劉邦是通過長期的努力,建立了屬于自己的一個勢力集團,而陳勝卻是沒有家底的,他靠的是大澤鄉(xiāng)那些役卒,而劉邦是有家底的,整個沛縣都是劉邦的家底,而這些死黨和劉邦是榮辱與共的,所以劉邦只要不死,沛縣不被屠滅,劉邦的家底就還在,就總能死灰復燃。而陳勝不同,贏再多次,只要一場大戰(zhàn)失敗,就可能會身死道消。因為至少從表面上看,劉邦是為保沛縣這些父老的家族才起兵的,而陳勝僅是為了富貴。 蕭何、曹參、樊噲等人幫劉邦很快在沛縣招收了3000子弟,劉邦有了第一支隊伍。 第二,劉邦對于政治形象很是注重,而陳勝在這個方面的處理則相當粗糙。 劉邦也帶人而失期,但是劉邦沒有倉促就起兵,而是躲進山里,先茍著。直到劉邦接受沛縣父老的推舉之后,也沒有馬上去稱王稱霸,而是稱沛公。并在沛縣搞了大規(guī)模祭祀黃帝的活動,再準備了很多赤色的旗幟,這些思想文化工作,都對劉邦穩(wěn)定人心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相當于向沛縣的所有人證明,我作為赤帝之子,相當于黃帝再世,現(xiàn)在我要救萬民于水火。從這一點看劉邦的政治水平遠高于陳勝幾條街。 我們今天常看到一些土老板在開業(yè)的時候組織員工搞大規(guī)模的祭拜關公的活動,其意義和劉邦先政治后軍事是一樣的,不把人心向背的問題解決了,就是打擂臺,就你陳勝的部下武臣,看到陳勝可以自封大楚王,他到了趙地就自封為趙王,而他的部下一看,你們都能這么干,我也可以,這就進入一個無止境的惡性循環(huán),誰的武力值高誰就當能干掉前任老大自己當,人心就不齊了,互相猜忌,各自為戰(zhàn)成為必然,而沒有政治能力,勇武并不能改變失敗的命運。 從公元前209年,到公元前208年,這近一年的時間里,劉邦一直在沛縣這里做各種政治思想工作和招兵買馬的戰(zhàn)爭準備,誰也不會想到一個偉大的皇朝就這樣不經(jīng)意間誕生了。 公元前208年10月,劉邦通過各種信息情報,得知了天下的大致格局。 這時天下是什么樣子呢?太亂了,田家在齊地復辟,楚將項燕的后人項梁也起兵于會稽,而自稱韓王、燕王等各種大王的也都舉旗稱王。 劉邦覺得自己作為赤帝的兒子,可以主動出擊了,去爭下天下了,都說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劉邦作為人民群眾中的一員,他注定要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