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吹起的過往2023-12-04 19:50河南 1949年,隨著解放軍取得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zhàn)役的勝利,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已經被消滅過半,在大陸的統(tǒng)治也徹底垮臺。 國民黨將何去何從?猶如困獸的蔣介石徹夜難眠。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此時的蔣介石還在飛往大西南,希望“力挽狂瀾”,親自指點得意門生胡宗南作困獸之斗。 眼看大勢已去,蔣介石原本制定了三種撤退方案: 其一,是以天府之國四川作為中心,以西南作為屏障,走當年抗日的老路,妄圖與中共長期對抗。其二,是以海南作為退路,死守瓊州海峽。其三,是以臺灣為最后退路,死守臺灣海峽。 三種方案,各有利弊,岌岌可危的國民黨內部為了逃往哪里,吵翻了天。蔣介石自然不甘心放棄大陸,但是他也拿不定主意,很是頭疼。 解放軍大軍壓境,連戰(zhàn)連捷,就在蔣介石為撤退方案傷腦筋之時,一位“高人”主動站出來給他指了條明路:“一路南退,退守孤島臺灣。” 這位“高人”的出現(xiàn),改變了國民黨徹底敗亡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背后指點蔣介石的人,就是被譽為“陳布雷第二”的張其昀。 01-蔣介石為何選擇退守臺灣?在充當蔣氏父子的幕僚之前,張其昀就是一個純粹的文人。 他出生于浙江寧波,和蔣介石是同鄉(xiāng),又與蔣介石的“文膽”陳布雷交好,加上個人才華出眾,很快進入了蔣介石的視線。 從1927年起,張其昀在國立中央大學地理學系任教,是中國人文地理學的開山大師。1938年,他在陳布雷的介紹下加入國民黨,隨后就被蔣介石延攬為參政員。陳布雷自殺后,蔣介石對張其昀愈加倚重,視為智囊。 1949年,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眼看大陸守不住了,蔣介石開始謀求退路。在外有解放軍的窮追猛打,在內又遭到李宗仁等人逼迫下野,內憂外患之下的蔣介石焦頭爛額,不知如何是好。 三大戰(zhàn)役之后,解放軍乘勝追擊、肅清殘敵,面對解放軍的步步緊逼,國民黨內部為了往哪里撤退的事情,爭執(zhí)不下。拿不定主意的蔣介石邀請張其昀前來官邸,看看他有什么良策。 張其昀來到蔣介石官邸的院子里,看到蔣介石眉頭緊鎖,若有所思。蔣介石示意他坐下,說出了心中的疑慮。張其昀平靜地聽著蔣介石的分析,最后點頭說道:“為今之計,上上良策是退守臺灣!” 蔣介石聽了,心中一震。張其昀的想法,與他不謀而合。 蔣介石當即將他請進密室詳談。張其昀分析形勢,他認為: 國民黨妄圖以長江天險以依托,劃江而治完全是一廂情愿。共產黨的軍隊勢如破竹,絕不會同意。此外,國民黨退守西南和海南,也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唯有臺灣才能成為國民黨的庇護之地。 臺灣是塊風水寶地,與大陸隔著一條海峽,憑借海峽天險,退可守,進可攻。國民黨有海軍和空軍,可以抗衡尚沒有海軍和空軍的共產黨。而且還能爭取時間,積聚力量,等國際形勢發(fā)生有利變化時,再“反攻大陸”。 張其昀的分析,讓蔣介石連連點頭稱是。得到蔣介石的認可,張其昀來了興致,繼續(xù)分析了國民黨撤退的三個方案,陳述利弊。 首先是以四川為依托,以西南為屏障的第一個方案。從軍事上來講,四川在地理位置上北有秦嶺,東有長江三峽,南有橫斷山脈,地形兇險,易守難攻??箲?zhàn)之初,武漢失守,國民黨就是將中樞機構遷至重慶和成都。 但是,西南最大的不足是與內陸緊密相連,沒有不可逾越的天險和屏障,難以讓人安心。另外,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jié)節(jié)敗退,西南人心不定。 其次,撤退海南的第二個方案也面臨同樣的情況,海南與大陸隔著一條瓊州海峽,但是海峽過于狹窄,不足以對共產黨日益強大的武裝構成障礙。 后來的形勢發(fā)展驗證了張其昀的推測,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難以組織起有力的抵抗,解放軍攻占西南和海南,幾乎沒有遇到什么助力。 基于以上分析,撤退臺灣是最好的選擇。此前,蔣介石一直舉棋不定,在心底里他不甘心在大陸的失敗,不愿將大好河山拱手讓人。 國民黨中的大部分官僚憑經驗主義,紛紛主張撤退大西北或者大西南??谷諔?zhàn)爭時期,南京被攻克后,國民黨就是遷都重慶作為大后方,最終趕走了日本帝國主義,贏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 如今,在解放戰(zhàn)爭中陷入劣勢的國民黨提出“西撤論”,西撤川康,利用西高東低的地理優(yōu)勢,取居高臨下的防守之勢,負隅頑抗,伺機偷襲中原。蔣介石對此也表示贊同。 但是張其昀不以為然,他主張“東撤論”,東撤臺灣,利用臺灣海峽海闊浪高,阻止解放軍的乘勝追擊。為了徹底說服蔣介石,張其昀提出了臺灣相比大陸其他地區(qū)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 地理上,臺灣地處中國東南部,位于北回歸線附近,熱帶和亞熱帶的氣候適合動植物的生長,物產豐富,糧食等農產品完全能滿足軍民所需。 經濟上,臺灣光復前一直被日本人占領。日本人經營臺灣半個世紀,留下了很多工業(yè)基礎設施,如果經營得當,有望助力臺灣經濟崛起。 軍事上,臺灣與大陸隔海相望,位于太平洋西緣,扼住太平洋西航道,與美國的遠東防線銜接,戰(zhàn)略地位極為重要,美國不會棄之不顧。 人心上,臺灣人民在日本殖民統(tǒng)治下生活了半個世紀,飽受蹂躪,臺灣光復后人民對國民黨政權有一種回歸感,有利于收攏人心,維持社會穩(wěn)定。 政治上,臺灣島長期和大陸隔離,中共人員活動較少,沒有滲透;加上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整肅,干擾更少,不會爆發(fā)不穩(wěn)定事件。 張其昀這一番頭頭是道的分析,有理有據(jù),邏輯嚴密,讓蔣介石不得不佩服?!皷|撤論”深深打動了蔣介石,他后來又多次與張其昀深談,最后終于下定決心:放棄大陸,退守臺灣! 張其昀去臺后深受賞識,蔣介石說:“張其昀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我沒有看錯他。只要是他的提議,我不會表示反對?!?/strong>不過在臺灣人民眼里,他不過是蔣氏父子忠心耿耿的“奴仆”,干了不少有辱斯文的事。 02-退守臺灣前的準備工作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面積36192平方公里,物產豐富,有著“寶島”的美譽。然而臺灣歷史上卻命運多舛,多次被帝國主義侵占。 在南宋時,朝廷就設立澎湖,正式將其列入中國版圖,隸屬福建省泉州府管轄。元、明時期在澎湖設巡檢司管理臺灣。1624年,臺灣被荷蘭人占領;1662年,鄭成功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16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1895年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1945年,日本戰(zhàn)敗后臺灣光復。 1946年10月2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乘飛機飛抵臺北。蔣氏夫婦來到臺灣,受到臺灣民眾的熱烈歡迎。 這次臺灣之行,讓蔣介石感覺到趕走日本人之后的臺灣,是一片“凈土”。臺灣沒有任何中共勢力的滲透,如果加以建設,日后必然能成為“全國模范省”。 日本投降后,蔣介石派親信陳儀赴臺,擔任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負責從日本人手中接管臺灣。在陳儀的治理下,臺灣的經濟和民生有所恢復。 但是1947年2月28日,臺灣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二二八事件”。在一片指責聲中,陳儀被迫提出辭職。同年5月,蔣介石撤銷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臺灣省政府正式建立,魏道明被任命為臺灣省主席。 進入1948年,蔣介石的目光更多地轉向臺灣。新年伊始,蔣介石就召見魏道明,商討臺灣的經濟與財政問題。蔣介石思考與中共作戰(zhàn)的形勢,有意將“江、浙、閩、臺”連成一片,作為對抗中共的核心堡壘。 1948年末,蔣介石在東北、華北、華中連遭軍事失敗之后,不得不將反共根據(jù)地建立于東南沿海了。11月24日,他與蔣經國談時局,深感國民黨內部貪污腐敗,將官無能,士兵怕死,已經到了無藥可救的地步。 在這樣的情況下,唯有“縮小范圍”,另外選擇一個“單純環(huán)境”,進行根本改造,另起爐灶。很顯然他選擇的“縮小范圍”、“單純環(huán)境”,指的就是臺灣。在此期間,蔣介石開始悄悄地向臺灣轉移實力。 11月24日,蔣介石將原駐湖南衡陽的葛先才部調駐臺灣。12月9日,決定修建金門、馬祖要塞。這一切,都是為了加強臺灣的軍事實力。 同時,蔣介石也在考慮主政臺灣的人選。他本想調翁文灝為臺灣省主席,以蔣經國為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委。但兩人都是文官,似乎不是很理想。所以沒過幾天,他又改任正在養(yǎng)病的陳誠為臺灣省主席。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從1948年11月底開始,蔣介石就分批將財物運往臺灣。有人估計,國民黨運臺金、銀、外匯等,價值黃金約800萬兩,成為后來國民黨發(fā)展臺灣的原始本錢。 除了鞏固臺灣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基礎,蔣介石還開展了所謂的“搶運學人”計劃,在即將失去大陸之際,安排國民黨有關的文人學者紛紛前往臺灣。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珍貴文物也被蔣氏父子偷運去臺灣。 1931年,日軍占領東北后,蔣介石下令將北平故宮文物裝了一萬九千多箱,先運到上海、轉南京,再運到重慶,藏在四川山區(qū)??箲?zhàn)勝利后,這批文物被運回南京,均未開箱。 1949年1月,蔣經國又督導兩次運載任務,連同這批文物以及管理人員一起送到基隆港。據(jù)統(tǒng)計,總計約有三千八百箱珍貴文物被運到臺灣,這些文物全都是故宮收藏的精華。 把臺灣作為日后“反攻大陸”的根據(jù)地,蔣介石已經思慮再三,張其昀的分析更加堅定了他的決心。 03-蔣氏父子的最后掙扎蔣介石已經做好了退守臺灣的準備,但是他怎么甘心就此離開大陸呢?蔣介石的如意算盤是保住西南地區(qū),與臺灣遙相呼應。但是此時,國民黨內部卻出現(xiàn)了分裂,蔣介石面臨下野。 國民黨風雨飄搖,大失人心。蔣介石安排夫人宋美齡走美國路線,沒想到吃了閉門羹,隨后遭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逼宮”。桂系主張停戰(zhàn)求和,但是有一個前提:蔣介石必須下野。 1949年元旦,蔣介石向中共發(fā)出“求和”文告,他無非是想借助求和為名,從桂系手里奪回統(tǒng)治權;同一天,新華社發(fā)表《將革命進行到底》的社論,戳穿了蔣介石“假求和,真奪權”的陰謀。 蔣介石抓緊部署,安排后路,為退守臺灣做準備。當一切布置就緒后,1月21日,蔣介石發(fā)布文告,第三次宣布下野。蔣介石下野后,按慣例從南京返回浙江奉化溪口的老家,沉思自省。 但是實際上,蔣介石在引退之后,始終沒有放棄手中的權力,他坐鎮(zhèn)溪口,遙控國民黨軍政的各個部門。李宗仁后來說: “為了便于控制全國各地一切軍政措施,蔣先生返溪口之后,便在其故里建立電臺七座,隨意指揮,參謀總長顧祝同,對一兵一卒的調動完全聽命于蔣先生?!?/strong> 在退守臺灣前的一年時間,蔣介石、蔣經國實完全架空“代總統(tǒng)”李宗仁,全國各地滿天飛,到處救火,給國民黨的軍隊加油打氣,妄圖垂死掙扎。 4月24日,蔣介石得知南京失守,痛徹心扉。為了防止家人成為共軍的俘虜,于是將家人送往臺灣。父子二人到蔣母墓前辭行,蔣經國描述: “天氣陰沉,益增傷痛。大好河山,幾至無立錐之地!且溪口為祖宗廬墓所在,今一旦拋別,其沉痛之心情,更非筆墨所能形容萬一?!?/strong> 南京失守,國民政府退守廣州。10月14日,解放軍攻占廣州,國民政府倉皇失措,退守重慶。11月29日,重慶又失,惶惶不可終日的國民政府遷往成都,仍妄圖立足西南,負隅頑抗。 蔣介石下野,丟給了李宗仁一個“爛攤子”。李宗仁成了蔣介石“丟城失地”的替罪羔羊,徒有“代總統(tǒng)”之名,指揮不動一兵一卒。李宗仁滿腹牢騷,以突發(fā)胃病為名,決定赴美就醫(yī)。 12月5日,李宗仁飛往美國,把這個“爛攤子”又丟給了蔣介石。李宗仁不告而別,蔣介石非常惱火,因為他走的時候沒有聲明引退或辭職,搞得蔣介石十分尷尬,有實無名。 重慶既失,成都無險可守,蔣介石計劃,必要時撤退到西昌。當時,西南地區(qū)國民黨軍隊尚存胡宗南部有40萬人,無法抵擋解放軍的百萬大軍。但是對于退守臺灣,蔣介石身邊的人還是主張“慎重”。 有人擔心,美國可能武力占領臺灣。 蔣介石認為,英美決不敢有異議,日記稱:“如其果用武力干涉,或來侵臺,則余必以武力抵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12月10日,云南盧漢宣布起義,電告四川劉文輝,會同其他四川將領扣押蔣介石。此時,成都已經亂成一團,身邊侍衛(wèi)人員發(fā)現(xiàn)“可疑人物”,立即報告蔣介石,內憂外困之下,蔣介石父子乘坐飛機倉皇逃走。 蔣氏父子的飛機從成都鳳凰山起飛,幾個小時后,降落在臺灣孤島。至此,蔣介石永遠離開了大陸,困守臺灣一隅。 1950年3月,蔣介石“復職”重任“總統(tǒng)”,此后一再連任四屆,并連續(xù)當選國民黨總裁,維系他在臺灣的統(tǒng)治。 當初張其昀指點蔣介石退守臺灣,造成了海峽兩岸長期分離的格局。但是,兩岸統(tǒng)一是大勢所趨,臺灣回歸是民心所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寶島”臺灣必將回到祖國的懷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