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街”,現(xiàn)在有一個新名詞city walk城市漫步,吹響集結(jié)號。 11月30日上午,人文武漢文保志愿者的尋訪活動如期舉行,清晨人們從武漢三鎮(zhèn)趕來,熱愛武漢歷史文化普通市民,研究地方志的學者,匯集在漢陽西橋路鐘家村小學大門口,形成一股人潮。人文武漢志愿者上一次尋訪漢陽是2019年的冬天,時隔5年漢陽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鐘家村小學門口集結(jié) 顧壁階與劉彥(左)直播中 由原漢陽鐵廠與張之洞博物館長顧壁階老師提議,人文武漢公眾號主編田聯(lián)申老師負責組織的“冬游漢陽,追尋古城遺蹤”活動如期開展。 原武漢市社會科學院城市歷史與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篤勤,武漢大學教授向虎雛,武漢民俗專家劉謙定,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梅汝璈侄子、高級教師梅長釗,武漢圖書館研究員王鋼,原漢陽區(qū)地方志辦公室副調(diào)研員陳國輝,原漢陽區(qū)地方志辦公室主任方東平,原建筑裝飾協(xié)會會長張智海,漢口竹枝詞非遺傳人、竹枝詞學會陳榮華、柯友寶,本土作家姜燕鳴,長期活躍在人文武漢群的鐘聲華、周啟壯、鄒道慶、周克剛、劉成春等; 《人文武漢公眾號》文章的作者阮化植、吳業(yè)巍、陶然、潘建、李又新,湖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正在收集資料、撰寫“人文武漢20年”碩士論文的研究生張子琪、余雅婷等,與人文武漢志愿者團隊成員共六十余人一起參加活動。武漢電視臺記者劉彥、孫海莎跟蹤采訪,見微平臺上午9—10時段同步直播。 1934年《漢陽街市圖》局部。關(guān)耳供圖 歷史上漢水入江口的考證,由于涉及文獻、地理、地質(zhì)、水文、氣象等因素,難以得出準確的定認,由于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問題現(xiàn)在常與漢口鎮(zhèn)的起源聯(lián)系在一起,而圍繞著成化年間漢水改道的描述是否正確的反映歷史,質(zhì)疑聲也從未間斷,現(xiàn)在對其的探討與研究也更深入與廣泛。 成化年間及以前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宋地圖顯示,漢水主入江口于龜山北入長江,漢口的主要部分(歷史上兩岸都稱為漢口,漢水入江的口子)與漢陽也是分開的,成化漢水改道僅僅是指漢水從排沙口至郭師口之間局部河道的改變,與郭師口下游龜山一帶漢水入江的河段無關(guān),不存在成化年間才把兩者分開的情形。但由于古代漢水河道的不穩(wěn)定,在武漢地區(qū)及周邊形成多口入江現(xiàn)象等觀點也漸成共識。 宋·1121年地圖局部 明·1727年地圖局部 清·彩繪湖北地圖局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在漢陽生活了70余年的“老漢陽”顧老師通過幼時的記憶,分享了陡碼頭、西門橋與夾河的舊時面貌以及老漢陽的風情軼事,介紹了漢陽城南漢水(湖)入江遺址。風趣而詳實,激起大家的興趣與好奇,交流與詢問不斷,感嘆與驚異不息。 方東平老師依據(jù)豐富的史志資料解析了鳳凰山南宋石刻和漢陽古城變遷。孫慶力老師憑借獨特的解讀老照片的功底,認證了共勉街牌坊的真實身份為漢陽縣文廟的欞星門(新觀點)。肖波老師對李本忠生在漢陽,德在漢皋,功在峽江,鍥而不舍的研究讓大家由衷敬佩。韓少斌介紹了鐵佛寺的變遷。 方東平,鳳凰山摩崖石刻,引經(jīng)據(jù)典 孫慶力,共勉牌坊還是欞星門? 肖波,宣傳漢商李本忠,不遺余力 韓少斌,鐵佛寺的前世今生 2019年的鐵佛寺。關(guān)耳攝 今日鐵佛寺 陡碼頭遺址、鐵佛寺(舊貌變新顏)、西門橋遺址、童貞圣母院、繡花堂、圣心堂附屬建筑、西大街沿線老廠(店)遺址、玄妙觀遺址、青石橋遺址、訓女書院遺址、漢陽樹、高隆龐診所建筑、天主堂、鳳凰山摩崖石刻、文廟欞星門等一路尋訪。 通過一張張老照片,直觀感受著漢陽城的滄桑變遷。一座座新建筑拔地而起,讓一些老漢陽們都有一些找不到北的感覺。然而也發(fā)現(xiàn)短短的二三年間,圣心堂、西大街、文德三小舊址、協(xié)鎮(zhèn)署遺址民國建筑、老郵局、順仁堂糟坊舊址等沒有了蹤影,讓人不勝唏噓。相逢何須舊識,同道就是知音。時間不經(jīng)意間跨過了正午,意猶未盡的新朋老友舉盞相約明朝再聚。 活動花絮 合影 攝影:胡晉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