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爆發(fā)的甲午戰(zhàn)爭是晚清累積恥辱的總爆發(fā),也是李鴻章一生抹不掉的槽點,因為他的縱容或庇護,有很多臨陣脫逃的將軍沒有受到處罰,有的官復原職,有的甚至還升了官。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面對敵軍的圍攻,拒絕敵人的勸降,毅然選擇自殺,死后卻蒙受屈辱,棺材上被鎖上了3道鐵鏈,10多年不允許下葬,這是為何? 甲午戰(zhàn)爭中的清王朝從海陸兩方面都被打敗,可以說是技不如人。 戰(zhàn)爭總是要分出個勝負,勝敗乃兵家常事,輸了也并不丟人,只要痛定思痛,奮發(fā)圖強,爭取下一場戰(zhàn)爭打贏便是。 清王朝的恥辱在于,在這場戰(zhàn)爭中涌現(xiàn)出了多位逃跑將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沒有受到懲處。他們大多安度晚年,得以善終。 比如在朝鮮戰(zhàn)場上狂背500里,跑得比兔子還快,把敗仗說成是勝仗的葉志超。 臨陣脫逃是軍人的恥辱,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嚴懲,此人最終卻平安無事。像葉志超這樣逃跑未被處罰的將領,還有很多。 為什么說李鴻章難辭其咎?是因為北洋水師的官長大部分出自李鴻章的淮軍體系,李中堂是淮軍創(chuàng)建人,那些逃跑將軍大都來自淮軍,李中堂便不顧一切為這些敗軍之將開脫。 說來奇怪的是,丁汝昌也是安徽人,是李鴻章嫡系,他不但沒有逃跑,還嚴詞拒絕了敵人勸降,毅然選擇自殺盡忠,卻受到朝廷的侮辱。 丁汝昌出生于1836年,安徽合肥人。他出身于陸軍將領,卻被任命為北洋水師提督。 原因很簡單,只因為他是李鴻章的老鄉(xiāng)。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拼命也要幫,李鴻章選拔人才的前提是任人唯“鄉(xiāng)”,只要是老鄉(xiāng),一切都好說。 如果不是老鄉(xiāng),有能力也要靠后。用現(xiàn)在的話說,忠心永遠比能力重要。在北洋水師,那些科班出身,還曾留過洋的專業(yè)人才,如林永升、鄧世昌等,沒有經歷過戰(zhàn)爭的洗禮,也就都沒有機會成為北洋水師的主帥。 他們這些專業(yè)的海軍將領大多是福建人,跟李鴻章不是同鄉(xiāng),靠不住。 反觀黃海大戰(zhàn)的總指揮、日軍海軍元帥,自己本身就是海軍學校校長。由此可見日本海軍是內行領導內行,大清海軍是外行領導內行。 外行不是不能領導內行,解放軍空軍創(chuàng)建之初,司令也是出身陸軍將領,那是我們沒有專業(yè)人才情況下的無奈之舉。 在晚清,像鄧世昌和林永升這樣的專業(yè)人才,不乏其人。除了這二人,別的艦長,如薩鎮(zhèn)冰、葉祖珪、方伯謙,他們也都是福建人,都是福建船政學堂的畢業(yè)生。 這些海軍將領在李鴻章于1879年籌建北洋水師的時候,年齡大都是三四十歲,正是年富力強、能出成績的時候,本應是北洋水師主帥的最佳人選。 李鴻章放著年輕而又專業(yè)的人不用,竟然讓一個五六十歲的旱鴨子丁汝昌擔任主帥,導致這場戰(zhàn)斗還未交手,就已經定局了。 光緒八年(1882年)六月,朝鮮那邊王庭爆發(fā)壬午兵變,國內亂成一鍋粥。日本政府曾經跟清朝政府有約,誰也不干涉朝鮮內政。這時候,他們卻違反諾言,出兵朝鮮。 在朝鮮政府的邀請下,作為其宗主國的清王朝也出兵朝鮮,兩國在那里形成了對峙。雙方劍拔弩張,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沖突無法避免。 因為朝鮮和中日兩國之間都有浩瀚的海洋,如果爆發(fā)戰(zhàn)爭的話,沒有海軍是不行的。 光緒十四年(1888年)八月,北洋海軍正式宣告成立。而在20年前,日本海軍就已經誕生,而且他們還有了自己的造船廠。 這時候的大清奮起直追,也不是說沒有機會,李鴻章去西洋斥巨資訂購的海軍巨艦,一度在噸位、火力等各項參數(shù)上超越了日本艦隊。 硬件有了,還要有軟件去配備,就是要由專業(yè)人才擔任海軍主帥。然而,李鴻章卻力主丁汝昌擔綱,認為他才是主帥的不二人選。 海軍衙門的人本來就是李鴻章親信,如今見中堂出面,他們也只能借坡下驢,奏準讓直隸天津鎮(zhèn)總兵丁汝昌出任海軍提督。 平心而論,丁汝昌也不是不敬業(yè),他在任職期間可以說是鞠躬盡瘁,嘔心瀝血,為北洋海軍的發(fā)展壯大和北洋海防的建設奉獻了畢生精力。 付出和成果往往是不成正比的,他對海軍一竅不通,就不可避免地會做出一些錯誤決策,影響水師的建設。同時,李鴻章也在軍艦采購上進行諸多干涉,作為其心腹,也只能言聽計從。 北洋水師與其說是大清海軍,還不如說是李家軍。這樣的軍隊如果能打贏日本海軍,那才是小概率事件。 在1894年9月中旬爆發(fā)的大東溝海戰(zhàn)中,日本海軍只用了90分鐘的時間,就擊敗了李鴻章苦心經營了6年的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大部就此被埋葬,丁汝昌的命運也慘淡收場。 海戰(zhàn)中,丁汝昌倒是安然無恙,在海戰(zhàn)結束后,他率幸存艦隊退保威海衛(wèi)。 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爆發(fā)的威海衛(wèi)之戰(zhàn)中,丁汝昌再次迎來生死考驗。這時候的日軍屢戰(zhàn)屢勝,囂張至極。丁汝昌率領的清軍,屢戰(zhàn)屢敗,士氣低落。 雙方接下來的較量,可以說是毫無懸念。只用了短短3天時間,日軍就占了威海衛(wèi)。最后時刻,日本聯(lián)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派使者給丁汝昌送來了勸降書。 伊東佑亨說,你們已經彈盡糧絕,抵抗是徒勞的,除了增加傷亡,沒有任何意義。你們中國有句話“識時務者為俊杰”,你如果珍惜部下生命,就應該下令投降。 丁汝昌的手下看來很支持伊東佑亨的觀點,也紛紛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我們投降吧。丁汝昌怒斥部下,我們深受皇恩,不該在這時候貪生怕死,只要我活著一天,就不許任何人說投降二字。 已經下定決心殉國的丁汝昌含淚對家人說:“吾身已許國”。與此同時,他還讓人把日本人的勸降書送到了老上司李鴻章,表明心跡。 當天深夜,丁汝昌在家人睡睡之后,悄悄服鴉片自殺,以個人之死,承擔甲午海戰(zhàn)失敗的責任。 不得不說,這個選擇還算是有擔當有膽量,是條無愧于青史、無愧于屬下的漢子。我活著絕不允許你們投降,現(xiàn)在我死了,你們要走哪條路,我不攔著你們了。 丁汝昌是敗軍之將,理應全盤承擔失敗的責任,這一點是沒有爭議的。他拒絕了敵人的勸降,自殺殉國,等于是一了百了,死者為大,不應再去過分苛責。 朝廷不安慰體恤他的家屬已經夠不近人情了,不應該再追究丁汝昌的責任。 可慈禧太后卻在請流派大臣的建議下,決定向死人開刀,讓死人承擔戰(zhàn)爭失敗的責任。她讓光緒帝下了一道無情的圣旨,沒收丁汝昌的家產。 更讓人寒心的是,慈禧還下旨十年之內不許將丁汝昌下葬,不僅如此,還刻意羞辱他的尸首,讓丁汝昌尸首穿著囚衣進棺材,而且還用三根鐵鏈將棺材緊緊鎖住,讓他死了也不能隨便活動,待在“牢”里。 丁汝昌的子孫輩,在家鄉(xiāng)竟然失去了安身之地,有些不得不被迫流落異鄉(xiāng)。 有人說,李鴻章不是袒護嫡系嗎?這時候為何默不作聲? 李鴻章為逃跑將軍葉志超說過情,使得他不僅未受制裁,還建議慈禧留在軍中繼續(xù)任用。奈何葉志超民憤太大,朝廷最后也沒有敢留用。不過,在李鴻章的努力下,本來已經被關押的葉志超恢復自由,回到家鄉(xiāng),安度晚年。 這不是個例,甲午戰(zhàn)爭中的逃跑將軍,如衛(wèi)汝成、昶昞,趙懷業(yè),吳敬榮、黃仕林等人,都因為他們是安徽人,是李鴻章的心腹,在李中堂的庇護下得以保全。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吳敬榮、黃仕林不但沒有被治罪,反而官復原職,后來還得到升遷。 賞罰有度,這是千古鐵律。而在大清,逃兵不但保住了性命,還保住了頂戴,獲得留用,甚至升官,這恐怕在世界歷史,都是不多見的。而丁汝昌為國自殺,死后反受株連,恐怕也是史無前例的。 李鴻章為何不站出來為丁汝昌開脫?只能說,丁汝昌的自殺殉國已成為既成事實,作為一個死人,他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戰(zhàn)爭失敗,總要有人承擔罪責。逃跑將軍、投降將軍、敗軍之將,還有他李鴻章本人,大家都不去承擔,那就只能把鍋全推到已經自殺殉國的丁汝昌身上了。 丁汝昌壯烈殉國,死后卻慘遭迫害,點燃了朝野正直之士心中的怒火。 光緒三十二年(1906)夏,威海、榮城、煙臺、旅順沿海一帶的百姓和紳士給朝廷上書。甘肅提督姜桂題、開缺浙江按察使王仁寶等300多名官員也給朝廷上了書。 丁汝昌的老部下、已經擔任北洋兼廣東水師提督的薩鎮(zhèn)冰等114人,也給北洋大臣袁世凱上書,建議為丁公洗刷冤屈。 大學士孫家鼐等冒著風險給朝廷上書,奏請為丁汝昌昭雪。 直至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光緒和慈禧早已去世,清王朝快要完蛋之際,清廷才終于為丁汝昌平反昭雪。 平反昭雪是很好的,可不好意思,來的有些晚了,一年過后,清王朝這艘破船便悄然沉沒。 有人說,武昌起義的成功存在很多偶然??墒谴笄宓臏缤鰠s絕非偶然,是晚清統(tǒng)治者的胡亂作為導致了天怒人怨,充當了壓垮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必然的結果。 |
|
來自: 歷來現(xiàn)實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