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鴻門宴上,“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明顯是君臣位。 按爵位,項羽是魯公,劉邦是武安侯,范增沒有任何爵位;按軍事序列,項羽是上將軍,劉邦是碭郡長,也是入關(guān)破秦的方面軍大將,范增只是個末將。所以無論如何項羽都確實應該坐在比劉邦更高的位置,只是劉邦的位置顯然是應該高于范增的,可是偏偏劉邦席坐于再次的北向。 這樣的座次顯然是有人故意為之。那么是誰呢?目的又是什么呢? 一 鴻門宴源自項羽的怒火。 項羽帶著諸侯大軍西入秦,結(jié)果“函谷關(guān)有兵守關(guān),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這換作誰都得大怒呀!在這之前,項羽在巨鹿與王離以及章邯的大軍作戰(zhàn),秦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原,武關(guān)一帶的防御力量相對薄弱,這才讓劉邦撿了個漏,順利攻入了關(guān)中。之前楚懷王曾和諸將約定“先入定關(guān)中者王之”,這意味著劉邦是關(guān)中王了。項羽肯定不干:滅秦軍主力的是我,而不是你劉邦,憑什么我有苦勞,你有功勞? 更沒成想到了函谷關(guān)竟被劉邦的部下?lián)踉谕忸^了。要知道,項羽可是楚懷王親自任命的上將軍,按理說劉邦的軍隊該接受項羽的調(diào)遣,而現(xiàn)在呢?把著關(guān)口不讓“主子”進了。 項羽也想當這個秦王,可劉邦捷足先登,本就觸犯了他的地位預期。項羽怒氣沖沖地攻破函谷關(guān),奔向咸陽。劉邦那里又來了個叛徒煽風點火:“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子嬰是當時的秦王,不敢登基稱帝,投降了劉邦。劉邦重用了子嬰,再結(jié)合范增的分析,劉邦入關(guān)后一番常態(tài),既不貪財又不好色,還和父老們“約法三章”,明擺著是要樹立一個寬厚仁愛的形象,籠絡(luò)民心,為自己日后管理秦地打下基礎(chǔ)。 好你個劉邦,合著你還真把自己當秦王了!項羽想到這,自是無法忍受?!暗┤震嬍孔洌瑸閾羝婆婀?!” 一個是剛在戰(zhàn)場上消滅了秦軍主力,來勢洶洶,想入關(guān)做秦王;另一個已經(jīng)入了關(guān),而且自動匹配上了秦王的角色。已經(jīng)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 二 項伯知道了這個消息,半夜前去沛公軍營,告知張良,讓張良趕緊跟他走,別跟著劉邦一塊去死??墒菑埩际軇钯p識和重用,哪里肯對自己的恩主見死不救?于是,他將此事稟報了劉邦。 劉邦立刻起疑,問張良怎么和項伯扯上了關(guān)系。原來張良曾經(jīng)救過頂伯一條命,這天大的人情不能不還。聽后,劉邦立刻轉(zhuǎn)變態(tài)度,讓張良幫自己請項伯入見。不得不說劉邦這人的確務實,辦事圓滑。為表示感謝,與項伯“約為婚姻”,并向他說明情況:“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庇终f自己“日夜望將軍歸,豈敢反乎?”。 乍一聽,我想你你也會和我一樣覺得確實如此,但如果細細思考便不難發(fā)現(xiàn)話里的漏洞。劉邦說自己日日夜夜等項羽來,說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項羽,那為什么人家真的來了,你又把著關(guān)口不放人家進來?項伯能聽不出來嗎? 可劉邦請項伯為自己說情,項伯卻答應了。因為劉邦的話意思其實是,他已經(jīng)服軟了,自己愿意將關(guān)中王的位子讓給項羽,日后定會乖乖對項羽言聽計從。 之前怎么做不重要,關(guān)鍵是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認錯。 項羽的目的既然已經(jīng)達到,那戰(zhàn)爭其實就沒有必要。 所以,無論是為了還張良的人情,或者是項伯和劉邦兩家已經(jīng)“約為婚姻”,還是劉邦已經(jīng)服軟,雙方都沒必要再打了。后來,項羽答應項伯替劉邦求的情,也是因為劉邦低頭服軟并讓出王位,他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心里的氣自然消了。 三 次日,劉邦帶了一百多親兵來鴻門給項羽道歉了,一句“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實在是妙。他想傳達的信息有三個:第一,我沒想到自己會入關(guān),一切純屬意外,而且我真沒想當這個秦王;第二,我覺得先入關(guān)的應該是上將軍你才對呀;第三,關(guān)中是你項羽的,我不敢,也不會和將軍爭功。 瞧瞧,一箭三雕,不僅道了歉,還拍了一波彩虹屁,又表明了自己現(xiàn)在的態(tài)度,真是妙?。?/span> 可是劉邦言行不一,項羽傻嗎?就看著劉邦一本正經(jīng)的胡說八道?其實項羽此時的考慮和項伯一樣,對方已經(jīng)認錯,而且劉邦的低姿態(tài)又極大地滿足了他的虛榮心,再說項羽也許根本就沒有把劉邦放在心上,那么放過他又如何? 接著,大家落座了。開頭便說過,這次的座位顯然是有人故意為之,最大嫌疑便是項羽和劉邦。 從項羽這看,他很有可能是有意羞辱或者試探劉邦。而后者更有可能,因為他的目的已經(jīng)達成,氣差不多都消了,再故意羞辱人家也沒多大意思。他是想試探劉邦是否真的服軟了。如果劉邦真的知錯,那就不會提出異議,而且該是一副恭敬、“你讓我咋坐我就咋坐”的神情。 從劉邦這看,他很有可能是故意推辭,甘愿伏低做小,也是為了表明自己對項羽是絕對的忠心不二。不管怎樣,反正姿態(tài)要做足了。 四 而劉邦如此能屈能伸,也讓一旁的范增看到了他的隱忍,內(nèi)心不免更有危機感。 在宴會中,范增再三舉起玉玦,示意項羽殺掉劉邦,項羽卻默然不應。后世的人大多認為,項羽的失敗就是他那時沒能當機立斷殺掉劉邦。確實,這也是項羽的性格缺陷,在緊要關(guān)頭優(yōu)柔寡斷??墒?,請思考,如果項羽殺了劉邦,后果怎樣?——諸侯叛之。大家會懾服于你的武力,但絕不會死心塌地地擁護你。 劉邦先破了關(guān)中,乃有功之臣,絕對不能殺,否則將人心惶惶。 項羽考慮的也許就是這一點。 項羽好歹也是將門之后,是正經(jīng)的經(jīng)過戰(zhàn)場歷練的上將軍,智慧是有的,只是不老練,不成熟。畢竟他太年輕,沒有劉邦那樣的閱歷和經(jīng)驗。要是項羽能再在這風云詭譎的局勢中磨礪個十年八年,普天之下還有誰是他的對手? 唉,令人意難平的是,范增這個老油條是完全可以彌補項羽在政治上的這點不足的,可偏偏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自己在感性和理性之間搖搖擺擺無法定奪。 再來想想范增的考慮,他為什么一定得讓項羽在鴻門宴時干掉劉邦?項羽殺了劉邦,最壞的結(jié)果不過是諸侯叛之。而諸侯叛之對項羽產(chǎn)生的影響似乎并不是很大。劉邦能獨立領(lǐng)軍入關(guān)破秦,到底不可小覷。如果殺了劉邦,那天下再也沒有項羽的對手了。至于其他諸侯將,項羽可以輕松地以武力征服。 這叫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 所以范增才說“君王為人不忍”,讓項莊舞劍,趁機刺殺劉邦??梢驗橛许棽难谧o,刺殺未遂。樊噲知道此事后,持盾撞入,“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如此忠誠血性的樊噲,讓項羽產(chǎn)生了欣賞與惺惺相惜之情。樊噲對項羽的詰責:“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讓項羽“未有以應”。 五 劉邦趁機帶了樊噲、紀信等人開溜了,留下張良來善后。 有人說鴻門宴險象環(huán)生,劉邦這不明擺著讓張良送死嗎?實則不然。 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張良與項伯那是過命的交情。不論怎樣,項伯都不會讓張良在今天死掉。驕傲的項羽也做不出殺害一個對自己家族有恩之人的事。因此,讓張良留下是最正確的選擇。 張良代劉邦把一雙玉壁和一雙玉斗獻給了項羽和范增,項羽置之座上,范增拔劍撞而破之,嘆:“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狈对鰢@的不是項羽接受了玉壁,而是項羽根本不認為放過了劉邦會帶來什么壞結(jié)果,劉邦在他眼里就是個可有可無的小人物。而范增卻十分清楚地認識到,今日放過了劉邦,日后想殺他,怕是再難有機會了。 鴻門一宴,天下獨絕,是權(quán)力的游戲和生死的較量。史書讓我們看到了它的來龍去脈,而它真正的精彩之處,是撥開迷霧,看那一個個鮮活的形象,看英雄豪杰們怎樣一步步下出了自己的棋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