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建議說:在社會轉型期,各種不安,各種困惑,各種苦悶,各種焦慮圍繞著我們,使我們疲憊使我們累。何不讀讀唐詩宋詞元曲呢?姐妹們說:煩心事太多了,誰有那個閑情逸致?我說不對,越是苦悶越要讀。唐詩宋詞元曲多美好啊,我們暫時脫離繁雜的生活,暫時沉浸在這樣一個美麗的空間里,是我們生命中非常值得的一件事。心會靜,意會平,不安會消融,連困厄也會遠去。 湯圓好像忽然想起來:對了,不是你給講唐詩嗎,講那四個王張江姚。快講吧,反正我們也沒事做。 我笑:好吧,我就開始講初唐四杰,不過不是王張江姚,是王楊盧駱——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輝煌的唐朝和同樣輝煌的唐詩就此拉開序幕。 但只是序幕而已,文化的嬗變遠比政權的鼎革復雜而緩慢。高高在上的李世民提倡宮廷文化,君王好高髻,城中高一尺;君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君王好劍客,國人多瘡疤。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于是,以上官儀為代表的宮廷詩人大批出現(xiàn)。然而,就如同假大空和標語口號詩壓不住北島舒婷顧城楊煉一樣,萎靡浮華的宮廷文化也壓不住初唐的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主張詩歌自由的初唐四杰脫穎而出。 有一位無名詩人叫戈麥,他1967年出生于黑龍江省蘿北縣一個農(nóng)場,1989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1991年9月24日自沉于北京西郊萬泉河。 他曾經(jīng)說過一段話:詩歌應當是語言的利斧,能夠剖開心靈的冰河。在詞與詞的交匯、融合、分解、對抗的創(chuàng)造中,一定會顯示出犀利奪目的語言之光,從而照亮人的生存。詩歌從屬于幻想,能夠讓不可能的成為可能。 王楊盧駱的詩歌語言,就是這樣一柄可以剖開陳腐宮廷文化的利斧。這四個少年一掃宮廷詩歌的腐朽文風,把詩歌題材從樓臺亭閣和風花雪月帶進了茫茫瀚海和江河山川。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是山西運城人,《舊唐書》上說他六歲即能寫文章,一時被贊為神童。 楊炯(650年——676年)是陜西華陰人,雖然是唐朝的大文學家,卻僅有三十余首詩傳世。 盧照鄰(生卒年不詳)是河北涿州人,此人佳句頻出,最有名的是“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 駱賓王(約619年——約687年)是浙江義烏人,七歲能“鵝鵝鵝”,也是神童。 我說:這是咱們祖上傳下來的毛病,喜歡給兩個以上有些才華的人弄一個組合,什么“竹林七賢”,什么“唐宋八大家”,什么“揚州八怪”,后來魯迅還整出個“四條漢子”,都是這個路子。這王楊盧駱因為年紀相當,而且在同一時期登上文壇,隨即大放異彩,于是就被稱為初唐四杰。 桃花問:王楊盧駱這個姓氏排序是誰給定的,他們對這個排序認可嗎? 我說:有點不大認可。先是盧照鄰表明自己對排序的態(tài)度,他說他“喜居王后,恥于駱前?!边@個人比較大氣,他說他居于王勃的后面已經(jīng)很開心了,但他對居于駱賓王的前面卻感到很羞恥,就像授銜時的徐立清,本來定了授上將銜,人家死活不要,說中將就足夠了,硬把自己弄成中將。那個楊炯就不行了,《新唐書·王勃傳》 里有這樣一段記載:“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天下稱之為'王楊盧駱’,號'四杰’。炯嘗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楊炯認為自己的文采比盧照鄰確實不如,但比王勃卻綽綽有余。 蹄蹄問:這四頭蒜到底應該誰是老大誰是老二老三老四啊? 我說:這可沒法說,不是有句老話叫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嘛。我給你們看看他們各自的詩,然后你們給評評。 我說他還有一首送別友人的詩,含意雋永,意境新穎—— 姐妹們都說好,還說我們也是這樣啊,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我說:他還有一首《山中》,那時他被放逐在四川,也是在現(xiàn)在的深秋季節(jié),站在山上眺望長江蜿蜒東去,便有了思家的心緒—— 姐妹們說這首一般化,桃花特意強調(diào):不是不好,是不如前面那兩首好。 姐妹們說艾瑪這個也真好。我說再往下看,看盧照鄰的《長安古意》—— 盤絲洞女詩人飽飽說她喜歡駱賓王這首詩,含蓄而深沉。桃花說她也喜歡駱賓王,原因是她曾經(jīng)讀過一首駱賓王寫她家鄉(xiāng)的詩。我也覺得有些怪,駱賓王是浙江人,桃花是河北人,他怎么會寫她家鄉(xiāng)的詩呢? 我們一起質(zhì)疑,桃花不慌不忙的背誦了出來—— 我說:鬼才知道應該怎么排序,《舊唐書》里提到這四個人時,確實有很多處以“盧楊王駱”為順序,《舊唐書》是在唐朝時期成書的,可能代表了當時人們對這四個人的態(tài)度。但是杜甫一首詩,給四個人的排序釘死了,誰也別鬧,鬧也沒用—— 別小看這四句詩,以老杜的江湖地位,絕對是一言九鼎,等于是對四位詩人的歷史結論,既不能推翻,也不能更改。當然,這四位所形成的文體和風格,影響了后世一千多年,并且還在繼續(xù)影響。歷史上也曾有過對這四位詩歌的非議,但那都是一些無聊的輕薄兒。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于是,在北宋成書的《新唐書》里,王楊盧駱就成了定論。咱們照著杜甫的排序,先說這個山西少年王勃。 王勃祖籍祁縣,現(xiàn)在屬晉中管。晉中我去過,印象不錯。晉中之所以叫晉中,顧名思義,它是在山西的正中。晉中的歷史文化底蘊極其深厚,隨便拿出一個名人來都叫你們肅然起敬。介子推知道吧?因為他才有了寒食節(jié)。孟子他娘知道吧?她也是晉中人,領著孟子三遷的故事家喻戶曉,以至于在最偉大的國學經(jīng)典《三字經(jīng)》里留下了這樣的警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wifi。 王勃這個瓜慫一點也不省事,大概因為是官N代出身,喜歡惹事但又扛不住事。他爺爺和他爹都是朝廷命官,而王勃小小年紀便有神童之美譽,十六歲就有了編制,進入首都的公務員隊伍。當年他有一個姓杜的公務員朋友奉調(diào)去四川工作,他于是就寫了我前面提到那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湯圓說:艾瑪我想起來了!我一直還以為是那誰寫的呢,還有一首歌呢,我還會唱呢,我唱給你們聽——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阿兩國遠隔,千山萬水,我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我們之間的革命的戰(zhàn)斗的友誼,經(jīng)歷過,疾風暴雨的考驗。經(jīng)歷過,疾風暴雨的考驗! 我不理蹄蹄,繼續(xù)說:后來人事部門派王勃去給沛王李賢做秘書,倆人相處甚洽。那時長安的紈绔子弟都喜歡斗雞,沛王跟他哥英王也不例外。倆人約好了要斗雞,王勃便為沛王寫了一篇《檄英王雞》。駢文,寫得好,把英王的雞埋汰夠嗆,把沛王的雞夸上了天。這篇文章很有名,以至于皇帝也看到了。皇帝很生氣,因為他看到了這兩句:“兩雄不堪并立,見異己者即攻”,也許他從這兩句想到了玄武門之變兄弟相殘的往事,于是龍顏大怒,立即將王勃逐出長安。 王勃受了打擊,但他也沒太當回事,反正自己年輕,前面還有大把光陰呢。他離開長安去了四川,一路上都有粉絲迎送,管吃管住。離開的時候,他還給粉絲們寫了兩首《江亭夜月送別》: 古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一點不假:他又遇到倒霉事了——做公務員時的一樁命案被揭發(fā)出來了! 當時他發(fā)善心私藏了一個逃跑的官奴叫曹達,后來他害怕了,因為私藏官奴是大罪,他一狠心,把這個官奴殺了! 事發(fā)后,王勃死罪,關進了大牢,等候秋決??烧l會想到遇上唐高宗大赦呢?這小子又把命給撿回來了! 但是他爹吃了掛落,給貶到河內(nèi)做縣長去了。 你沒看錯,就是河內(nèi)。他被貶到交趾縣做縣令,而交趾縣即今天的越南河內(nèi)。 真正使這個少年名滿天下的是一篇駢文《滕王閣序》。公元675年,王勃背上炒面鍋盔,前往越南河內(nèi)去探望被他坑了的爹。那時不僅沒有火車沒有汽車,他連馬也沒一匹,就是一頭驢,好在不用簽證。 途經(jīng)南昌,那時叫洪州。彼時滕王閣剛剛整修完畢,都督閆伯嶼在重陽這天大宴賓客,并且讓女婿早早做好一篇《滕王閣序》,準備在宴會上充作即興揮毫,就此傳一段顯示才華的佳話。當閆公在酒酣耳熱之際拿出紙筆,請賓客們即興作賦以資紀念。賓客們面面相覷,無人敢上前。正當閆公要喊女婿出場的時候,奉陪末座的少年王勃卻大方上前接過了紙筆。 閆公自然不悅,但他一看是個初出茅廬的少年,不知天高地厚罷了,便也樂得讓他做陪襯。 早有下人鋪好紙,磨好墨,少年上前,略一沉吟,便一氣揮毫而未見稍有停頓。每寫一句,有那幫閑便念一句給賓客們聽。一開始,當聽到開篇的“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時,閆公尚覺得不過爾爾。但緊跟著聽到“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都督閆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十旬休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時,便知道遇上厲害茬子了。等到傳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句子時,他不禁驚呼:這篇文章可以不朽了! 我跟姐妹們說:周星馳都知道吧,他的名字就出自滕王閣序。1957年,畢業(yè)于師范大學的女生凌寶兒獨自從廣東前往香港謀生。一身孑然,舉目無親,工作雖然可以找到,但必須有人擔保。無奈之下,她嫁給了九龍貧民周驛上。很快她就有了孩子,降生后,她琢磨給孩子取個什么名字,忽然福至心靈,想到了滕王閣序中的一句話: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我說關鍵是這篇文章有許多句子可以治愈我們當下的焦慮,如:天高地迴,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如: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如: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姐妹們都說講的實在好。又問,這個山西小鮮肉是幾歲出口成章寫的這篇滕王閣序啊? 我說:應該是25歲左右吧,因為他27歲就死了。好像是去河內(nèi)看了他爹后乘船回來,結果掉水里去了。據(jù)說唐高宗讀滕王閣序,讀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大喊:馬上叫王勃來見我! 我說:說實在的,這個楊炯絕對是個爺兒們,四杰里的牛逼人物。四位的童年一樣,都是神童嘛,也沒有這個比那個神多少,都一樣。但是慢慢長大了,不一樣就漸漸顯出來了。 就說這個恃才傲物的楊炯,他九歲通過“童子科”考試,十歲便進入弘文館待制。所謂待制,就是等待皇帝的召見或者等待朝廷下達任務。楊炯雖然年少,但名氣很大,常有官員來拜訪這個黃口小兒,有的來求他寫文章,有的來求他解釋四書五經(jīng)。話又說回來,來訪的幾乎都是不學無術之輩。因此,楊炯把他們統(tǒng)稱為“麒麟楦”。所謂“麒麟楦”,就是戲臺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麒麟,因世上根本沒有這個東西,便用驢來替代,披上光彩亮麗的馬甲,充作麒麟在戲臺上繞一圈。 于是,各種讒譏各種誹謗各種小報告都進了朝廷甚至皇帝的案頭。 十六年后,楊炯不肯繼續(xù)待制了,他參加了公務員考試,一舉奪魁,得到了一個九品官職:秘書省校書郎。 此時正逢突厥和吐蕃分別入侵騷擾大唐涼州、肅州一帶,歸來的將領給他講了前方的戰(zhàn)況,把這個少年郎一腔的熱血都激起了,他渴望能夠投筆從戎建功立業(yè),于是寫下了這首《從軍行》—— 后來,邊塞戰(zhàn)事膠著,輸贏未定。他心急如焚,又寫下了著名的《出塞》,表達了自己要以勇猛作戰(zhàn)來追求功勛—— 他還寫過一首《紫騮馬》。在我的印象中,只有蒙古族人才會以馬的名字來寫歌,如《鐵青馬》、《黑駿馬》、《海騮馬》等等,而楊炯一個純純的漢人竟然也會歌詠駿馬—— 楊炯以馬喻人,筆下是一個奔赴邊塞參加戰(zhàn)斗的俠客形象,既有使命感,也有愛國情。他還寫過一場戰(zhàn)爭,他取名為《戰(zhàn)城南》—— 戰(zhàn)爭發(fā)生在塞北一座孤城的南面,戰(zhàn)場上旌旗獵獵,甲胄閃閃。雖然酷寒,但戰(zhàn)士們的熱血不涼,因為心里有信念,要誓死捍衛(wèi)國家。 當然,所有壯烈豪放的詩都是出自他的想象,他哪兒都沒去過。即便如此,禍也躲不過——武則天篡位那年,他有一個親戚叫楊神讓的,參與徐敬業(yè)起兵討伐武則天。失敗后,他也吃了掛落,屢次貶謫,最后死于任上。 再說這個盧照鄰,他就是另外一種風格了。他是涿州人,緊挨著北京呢。也怪了,出自名門望族,卻連個生卒年也沒記下來。 盧照鄰不是邊塞詩人,但卻并不妨礙他寫邊塞詩。初唐的大氣候就是這樣,不會寫邊塞詩的一律被看成是娘炮。 他也寫了一首《戰(zhàn)城南》,只是不知道他這個“城”是哪里的城,或者他這個“南”比楊炯的“南”又南了多少? 我說這算啥?范仲淹壓根兒沒見過岳陽樓,你們照樣把岳陽樓記背的嘩嘩的。 姐妹們有的說好有的說不好,說好的講這首詩簡直就是有頭有尾的完成了一場戰(zhàn)爭,說不好的講我們熱愛和平,和平呆著不香嗎?我們不去長安做游俠,我們?nèi)ヂ尻柈斖梁馈?/span> 蹄蹄說我最煩這樣的人,動不動就要跟這個那個打仗,動不動就說要犧牲長安以東所有城市,這些人都是壞人。 我嘆氣,說翻篇兒翻篇兒,不說他寫的這些假大空了,說真小實。那年過元旦,盧照鄰寫了一首《元日述懷》—— 桃花說“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真有氣魄,大唐就應該是這樣樣子。湯圓說我喜歡“愿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有些“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 我說也沒你們說的那么好,捧朝廷的臭腳算不得本事。這個人也是出自名門望族,范陽盧氏是北方非常著名的士族,當時北方有三大士族,除了范陽盧氏外,還有王勃的龍門王氏和大唐王室的隴西李氏。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大唐朝廷的高官,父親差一點,但也是雁門郡丞。 18歲那年,他中了進士。然后,他結識了唐高祖李淵的第十七個兒子,當朝皇帝李治的叔叔鄧王李元裕。兩人意氣相投,志趣相近,李元裕便讓他進鄧王府做了掌管文書資料的“典簽”。官不大,但是薪水高,而且經(jīng)常沒事做,主要工作就是陪鄧王侃大山,所以盧照鄰對他的這份工作很滿意。 而且,鄧王府里藏書非常多,盧照鄰天天鉆進書堆,大呼愜意。 在鄧王府呆了五六年后,他準備離開——書也讀飽了,薪水也掙夠了,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 立刻鄧王府后,他寫了一篇七言古詩,注意,是七言古詩而不是七律。這首詩不僅是盧照鄰的代表作,也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詩的特點是托古意而寫今情,不但展現(xiàn)了長安社會生活的廣闊畫卷,而且也深刻揭露了權貴階層窮奢極欲的生活狀況和豪門互相傾軋的現(xiàn)實情景。在諷刺抨擊的同時,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寂寥之感和郁悶不平之氣。里面最美好的當屬這兩句—— 這首《長安古意》在長安迅速傳開,雖然很長,但士子們幾乎人人可以背誦。以至于在1500多年后,一位叫聞一多的學者仍然如此評論:在窒息的陰霾中,四面是細弱的蟲吟,虛空而疲倦。忽然一聲霹靂,緊接著是狂風暴雨!蟲吟聽不見了,這便是盧照鄰《長安古意》的出現(xiàn)。 《長安古意》橫空出世給盧照鄰帶來的震撼遠比給文壇或時代帶來的震撼大,有一天晚上,幾個身手矯健的黑衣人把無縛雞之力的盧照鄰綁到了大牢里,然后告訴他我們是“皇城司察事”。 盧照鄰一聽就暈菜了——這皇城司察事在明朝叫“錦衣衛(wèi)”! 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問自己犯了甚事?人家告訴他犯了誹謗罪、惡攻罪、影射罪。他趕緊問你們有證據(jù)嗎?人家說有啊,你的《長安古意》就是鐵證! 人家倒也爽快,直接告訴他是武三思。盧照鄰本來就膽子小,一聽這個名字,立刻就要求去撒尿,把兩條腿扭的跟麻花似的。他倒不是怕武三思,他怕武三思的姑姑。 武則天本來是武才人,李世民老婆隊伍里級別最低的就是才人。但她能干,而且既能干又能干,后來就換了一個爺們,即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李治。跟了李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掃清道路,把唐高宗原來的皇后給剁了手腳然后再酒缸里泡了幾天,泡死了。 做皇后也挺費勁的,反對的大臣不少。她做了皇后第一件事就是殺人,把反對她做皇后的大臣或殺或貶,或在貶謫時順手殺了。 盧照鄰覺得自己太冤了,因為他壓根兒沒有諷刺和誹謗武三思的一丁點想法。壞事做多了的人,心總是虛的,總以為誰在諷刺他影射他。 萬幸的是,盧照鄰的文壇朋友們鼎力相助,說好話,曉大義,找門路。他的老東家鄧王也出手相救,最重要的是武三思那廝也終于弄明白沒諷刺他。 吃這一嚇,盧照鄰可不敢再長安呆著了,他立刻申請外放。還真批準了,調(diào)任益州都尉。 這益州在唐朝以至隨后的漢朝都是大城市,起碼是副省級城市。治所在成都,花花世界。 盧照鄰一來就愛上這個休閑城市了,到處是茶館,到處是麻將攤子,到處是火鍋擔擔面,簡直就是天堂了。而且,他在這里居然遇到了王勃!倆兄弟天天喝酒吟詩吃火鍋,日子那叫一個愜意??上В鞓范际呛芸炀蜆愤^去了,他的任期到了。他先是拖,能拖一天算一天。后來實在拖不下去了,只好懨懨的回到長安。也許就是在他吃油潑面肉夾饃的時候,竟然認識了一個叫孫思邈的半仙兒。這下合適了,天天跟著孫半仙兒服各種祖?zhèn)魍枭⒚刂聘嗟ぃ瑳]錢就跟朝廷里的熟人討要,終于把自己吃成一根病秧子,人人都煩他,他自己也煩了,一頭扎進穎水里淹死了。 聞一多曾經(jīng)對駱賓王作過評價,說他天生一副傲骨,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鬧革命以及幫癡心女子打負心漢。 還真是這樣,就說最后一條吧——好朋友盧照鄰在成都時搭上了一位成都粉子,話說成都粉子的嬌媚溫柔讓長安來的盧照鄰疑為仙人,一個跟頭便栽進了溫柔鄉(xiāng)。但他后來變心了,駱賓王聽說后就寫詩斥責他,看不管用,就說要去揍他。到底揍了沒揍,沒有留下記載。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駱賓王出名時七歲,比張愛玲早太多。他的名字是跟鵝連在一起的,因為一只鵝,他讓中國父母們羨慕了一千多年,一邊羨慕一邊看著自己的熊孩子嘆氣。 駱賓王是四個少年里經(jīng)濟狀況最差的一個,按說也是官N代,祖父是官吏,父親也是青州博昌縣令,就是今天的山東省博興縣。 可惜,在駱賓王很小的時候,縣令掛了,家道隨即中落,日子漸漸拮據(jù)。 第一次出仕在史書里找不到記載,但是在他的長詩《疇昔篇》里卻有詳細的介紹。他第一次離開公務員隊伍是因為遭人嫉妒而排擠,最后讒言占了上風,他被撤職離開了長安。 公元650年,他來到豫州。豫州其實就是河南,河南的“豫”就是這么來的。 他在豫州第二次進入公務員隊伍,在唐高祖李淵的第十六個兒子、道王李元慶幕府做文秘。 當時唐朝有個規(guī)定:凡在親王府里工作的官員,必須幾年一換,防止任職時間太長尾大不掉尋釁滋事。駱賓王的任期到了,道王挽留他,說想辦法把他留下。駱賓王脾氣大,給道王留了一封拒絕挽留的信,回家種地去了。 公元664年,唐高宗李治要來泰山封禪了,發(fā)了一個重要指示,讓沿途各州縣為國舉薦人才。駱賓王的名氣自然是杠杠的,地方官就要求他先敬現(xiàn)一篇賦,然后再去朝廷做公務員。按駱賓王的脾氣獻賦是不可能的,但他這些年餓的很,幾乎沒有吃飽過,往日的清高之氣早泄光了,于是就胡亂寫了一篇《請陪封禪表》,把李治吹了個不亦樂乎。李治看了一高興,當下封了一個太常寺奉禮郎兼任門下省東臺詳正學。前一個職務是掌管禮儀事物的九品芝麻官,后面兼任那個職務是專門給文件挑錯別字。我覺得設立這樣一個職務挺好的,說明了大唐朝廷的認真嚴謹和有自知之明。但是駱賓王不這么看,他認為無聊死了。干了三年,因為恃才傲物,同事關系不好也罷了,跟領導關系也不好。不干了,一說罷官,一說辭職。我覺得辭職好看一些,其實他不大可能辭職,因為畢竟有俸祿有五險一金。 辭職后,他決定要報效祖國,請纓去邊塞殺敵。結果組織人事部門一考核,發(fā)現(xiàn)這是個人才,于是就讓他去武功縣做了主簿,也就是秘書。因為擅寫講稿、總結之類的文章,很得領導的歡心,幾個月后便被提拔為御史臺侍御史,類似省監(jiān)察委員會里的處級干部,六品。 他正美得不要不要的呢,才半年,被人舉報了,說他任武功縣主簿時貪污受賄。 我是不相信他腐敗的,知識分子清高得很,亂七八糟事干不來的,我估計還是恃才傲物得罪了小人,誣告。 但也沒人為他甄別,他在牢里無聊,就寫了一首《在獄詠蟬》來表明心跡—— 駱賓王其實按現(xiàn)在的說法是一個三觀很正的人。因為父親的早逝,他的童年過的艱難坎坷,貧困落拓。 吉人自有天相,關了一兩年,適逢高宗皇帝立英王李顯為太子,大赦天下,駱賓王也被放了出來。放出來得有個去處啊,他一個從牢里出來的人,留在長安是不可能了。正麻煩呢,吐蕃人打來了,大舉入侵,占領了邊境好些地方。駱賓王琢磨這也許是一個機會呢,就給主持日常工作的吏部侍郎裴行儉寫了一首詩,要求去邊塞從軍。 也不參加戰(zhàn)斗,就是寫邊塞詩。邊關落日,戌樓狼煙,戈壁瀚海給了駱賓王無盡的詩情,于是便有了《夕次蒲類津》這樣的詩篇—— 好在打贏了,用不著以死報君王了。他光榮凱旋,隨即得到一份新的任命:去大唐駐四川的軍中擔任幕府書記,幕府書記跟黨委書記完全不同,就是一個秘書。非常清閑,他很喜歡這個工作,游山玩水,飲酒吟詩,否則怎么會與盧照鄰和情人相遇,并威脅要揍盧照鄰這個負心漢。 該捋一下我們的武則天女士了。前面說過,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也就是老婆隊伍中級別最低的一種。但她不怕級別低,只要有編制就行,事在人為。 果然,李世民掛了以后,武則天以李世民“才人”的身份華麗轉身,轉成了李世民兒子李治的老婆,俗稱皇后。兒子竟然娶老爸的姨太太做老婆,大唐確實威武。后來李治也掛了,她便索性把“李唐”改稱“武周”,登基稱帝,讓一千多年后的李進同志看得心癢癢。 登基就得殺人,武則天殺起人來得心應手揮灑自如。她殺人采取兩步走的方法,首先誅殺李唐宗室和功臣元老,然后誅殺所有對她不服氣的人。一時間人人自危,朝堂上下籠罩著一片恐怖氣氛。 駱賓王目睹了這一切。他立刻離開長安南下,在揚州與準備起兵討伐武則天的徐敬業(yè)等人相聚,決心一起討逆,匡扶李唐江山。交給他的任務是起草一篇鼓舞人心的戰(zhàn)斗檄文,他是誰?大名鼎鼎的駱賓王?。‘斚卵心ヤ伡垼黄屘煜聜黜灥摹洞炀礃I(yè)傳檄天下文》一揮而就。 這篇檄文后來被認為與三國時期陳琳寫的《為袁紹檄豫州文》并稱史上最強檄文,同時又與王勃的《滕王閣序》并稱史上駢文二絕。 姐妹們嘆息說生不逢時呀,這樣的大才,假若晚生上一千多年,那還了得?前程不可限量嘛! 我笑說:晚生一千多年的也有,也是四個,不過不是詩人,是作家。都是二十郎當歲,為首的叫王蒙,另外三個叫劉紹棠、從維熙、鄧友梅,50年代初云生風起。 我說:團滅了。當年那位人事部副部長裴行儉,就是批準駱賓王去邊塞的吏部侍郎,他對初唐F4這幾頭蒜有過評論,他說士人致遠,先得具備見識和氣度,然后再去雕琢文學藝術。王勃這幾個后生雖然有點文采,但浮躁膚淺,不是成大事的人。這四個人里就楊炯稍微沉靜一點,也許他還能當個縣長之類的干部,其他幾個,連壽終正寢都難。 我說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沒辦法,就是這個樣子。 待續(xù)。。。。。。 聲明:此公眾號所刊文章均為茨岡原創(chuàng)作品,特此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