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山海經(jīng)》和《禹貢》中,即公元前3世紀(jì)就已有“華山”之名。而關(guān)于“華山”名稱的來源有很多種,其中據(jù)《水經(jīng)·渭水注》中記載:“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遠(yuǎn)而望之,又若花狀。”又因古時“花”通“華”,故得名“華山”,即“花山”。而在《白虎通義》中,關(guān)于華山的記載為:“西方為華山,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山。” 另外有一種說法是,“華山”之名起源于山頂?shù)纳徎ǔ?。位于陜西省華陰市,東臨潼關(guān)、西至華縣、南連秦嶺主脈、北臨渭河平原,總面積為148.4平方千米,有著“奇險天下第一山”的美譽(yù)。華山是道教全真派的發(fā)祥地之一,華山的西玄洞為“第四洞天”,全山共擁有72個半懸空洞、20余座道觀,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道教高人,流傳著“劈山救母”“吹蕭引鳳”等道教神話傳說,留下了詩歌、碑記等1200余篇,摩巖石刻多達(dá)千余處。1982年,華山成為“首批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2004年,成為“中華十大名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