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野菜,美國人的“頭疼草”馬齒莧,大家可能不陌生。小時候在農(nóng)村,很多人都記得這種不起眼的小草,葉片肉肉的,長在田邊路旁。一到夏天,大家都喜歡把它當野菜吃,酸酸的,清爽可口,還能清熱解毒。更有意思的是,這種小草還被祖祖輩輩當成中藥材,民間稱它為“天然抗生素”,能治痢疾、降血壓、消炎等,用處多得很。可誰能想到,這樣一株小草到了美國竟然成了“麻煩制造者”,被列為入侵物種,美國人對它又怕又愁,甚至專門在各州展開了“除草行動”。明明是我們從小看著長大的小草,怎么到了美國就成了“入侵者”?
中國的“清涼野菜”,美國的“害草”在我們眼里,馬齒莧可是營養(yǎng)豐富的好東西。清熱去火,味道還酸酸的,開胃又消暑。還有研究說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鉀、鎂,還有抗氧化成分。常聽人說,吃它能清血管、降三高。上了歲數(shù)的老人,夏天會把它當涼拌菜吃,既營養(yǎng)又方便,哪里用得著花大價錢買保健品。但到了美國,加州、佛羅里達、科羅拉多這些地方,可都把馬齒莧列為“入侵植物”。本來它們就適應力強,生命力頑強,美國人一不留神,它們就“安家落戶”,蔓延開了。馬齒莧喜歡溫暖的地方,雨水充足更是長勢驚人,美國不少地方的氣候正好適合它生長。于是,這小草開始在農(nóng)田、草地、甚至庭院里瘋狂生長。美國人每天忙著清理也難以控制它的生長,成了他們的“頭疼草”。
馬齒莧的超強生命力,美國人真是沒想到為什么美國人對馬齒莧那么頭疼?這要從它的“野性”說起。馬齒莧的種子小而多,一株馬齒莧一年可以結出幾千粒種子,而且這些種子特別耐旱、抗病蟲,能在地里待上幾年都不壞。再加上它不挑地方,土壤貧瘠一點也沒關系,太陽一照,哪怕在路邊夾縫里都能長出來。不僅如此,馬齒莧還能像“變色龍”一樣適應環(huán)境。如果水分足夠,它會長得葉片肥厚,根莖粗壯;如果干旱,它就縮小葉子,降低水分需求,靠著這種“見縫插針”的生存本領,它的種群不斷壯大。美國人可沒見過這等“頑強”的植物,尤其是在加利福尼亞、科羅拉多、伊利諾伊這些地方,草坪、公園、農(nóng)田都被它占據(jù),搞得原生植物都沒地兒生長了。
中國人養(yǎng)生,歐美人頭疼,這就是文化差異?有時候,這種現(xiàn)象確實讓人想笑。馬齒莧在我們眼里是營養(yǎng)豐富的野菜,可在美國,它就成了不可控的害草。同樣一種植物,在不同文化和地域下的命運,竟是天壤之別。其實不止馬齒莧,很多中國的草藥到了國外也常被視為“入侵物種”,這還真讓人哭笑不得。馬齒莧不僅僅在野外“泛濫”,還影響了美國的農(nóng)田。很多農(nóng)作物在馬齒莧的“擠壓”下營養(yǎng)不夠,產(chǎn)量下降,讓農(nóng)民們叫苦不迭。為了控制這小草,農(nóng)業(yè)部門甚至鼓勵使用除草劑,還嘗試機械清除。但無奈馬齒莧的生命力太頑強,總是春風吹又生,讓美國人感到頭疼無比。
結語馬齒莧,這株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小草,給美國人上了一課:不是什么植物都能“移民成功”的。不同的文化、地域賦予了它不同的身份。在我們這兒,它是清熱去火的野菜,在美國,它是見縫插針的“害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