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寫書法比不上古人,有兩大原因:其一是筆法的缺失,導致功底不足,用筆單調(diào);其二就是功利心強,指望靠一手字出人頭地、賺取金錢和名望,所以對自身修養(yǎng)、作品格調(diào)沒能傾注足夠的心力。筆法單一,作品的“形”便塑造不好;功利心強,作品的“神”就落入俗套,如此一來,怎么能寫出好的書法呢? 我們看歷史上那些頂級書家,如“二王”、顏柳歐趙、董其昌等,他們的身份或者是世家豪門子弟,或者是當朝重臣,并不以“書法家”身份名世。而是將此藝作為陶冶情操、抒發(fā)情感和傳遞信息的工具,再加上勤奮刻苦、苦練古人法帖,最終落筆不俗。 歷史上將書法“修身養(yǎng)性”功能發(fā)揮到極致,并因此長壽的書家,非文徵明莫屬。他小時候并沒有表現(xiàn)出過人之處,與同窗發(fā)小唐伯虎相比,就是個“笨小孩”。但他從小到大,始終堅持每天臨帖,有時寫夠十本《千字文》才肯停筆。 數(shù)十年的厚積薄發(fā),使得他的書藝在中年時期大成,越到晚年字跡越發(fā)“仙氣飄飄”,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境界。尤其是80歲以后,此時文徵明寫字自然落筆,古人筆法自毫端而出,得諸家神似,又不失個性,時人稱其為“墨仙”。 文徵明活了90歲,最終在寫書法時溘然長逝,這稱得上一段傳奇了。在他82歲時,曾用小楷寫成了一部《醉翁亭記》,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也是文徵明真實寫照,他寫書法不為名利,為的是愉悅身心而已。 此作縱54厘米、橫28.6厘米,共430余字,單字大小約1.5厘米。款署:“嘉靖三十年辛亥七月二十四日長洲文徵明書于玉磬山房時年八十有二”,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通篇精致典雅,每個字都細細雕琢,沒有絲毫塵俗煙火之氣。 文徵明小楷取法于王獻之、姜夔、趙孟頫諸家,以妍美俊逸,鋒芒外顯著稱。此作尖鋒起筆,再衄挫、調(diào)鋒,行筆中鋒、側(cè)鋒并用,筆畫剛健挺拔,婀娜多姿,骨多于肉但不單薄,轉(zhuǎn)折處方圓并用,圭角顯露。 《醉翁亭記》結(jié)字平正中帶幾分險絕,如整體向右上方微微傾斜,左右結(jié)構(gòu)有高低、收放對比,間架內(nèi)部布白疏密有致等。章法肅整,俯仰得宜,用墨濃淡均勻,無大開大合,也不追求狂怪。文人才子的文雅之氣充盈紙面,既有法度,也不失意趣,神完氣足,堪稱學習小楷書的頂級范本。 |
|
來自: 墨品書法網(wǎ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