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臨摹古人名帖,只會機械性的照貓畫虎,實際上,無論是臨帖,還是個人創(chuàng)作,思考相對動筆,更加重要和有效,同樣是臨寫一卷法帖,有的人只會描摹點畫,沒有實質性的深入。 有人卻能遵循線條走向,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想,由內(nèi)而外的多層次理解,真正掌握藝術內(nèi)核,自我創(chuàng)作與之相同,宋代陳思記載:“每欲書字,喻如下管,穩(wěn)思審之,方可用筆。筆者心也,墨者手也,書者意也,依此行之,自然妙矣”。 筆意是情感和靈魂的展現(xiàn),動筆之前先要想象,依據(jù)情緒,構思筆畫姿態(tài)、結體排布等等,這樣心中有象,書寫自然嫻熟、從容,字字氣脈連貫,獨具風韻,進入“超凡脫俗”的最高境界。 比如“書圣”王羲之,之所以制霸書壇,作品長盛不衰,其中一項原因,就是追崇“意在筆先”的創(chuàng)作觀念,字字神韻不凡,引起觀賞者共鳴,使他們身臨其境,令人難以忘懷,藝術價值自然高昂。 當然除去王羲之,明代“大圣人”王陽明,也貫徹這一理念,他曾自述:“后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王陽明落筆之前,也會靜心構思,最大程度的展現(xiàn)藝術妙趣。 我們欣賞正德三年(1508年),“龍場悟道”后寫的《象祠記》,彼時王陽明大徹大悟,將“心學”引入書法,行筆好似“書神附體”,全卷1000多字草書,矯若龍蛇、瘦勁飛動。 多用中鋒書寫,運行時筆鋒藏露兼具,撰寫平穩(wěn)的筆畫,時常進行衄錯,以藏鋒收斂頓折變化,而轉折處、銜接處,轉換筆鋒時,則露鋒運行,具有幾分干練爽利之氣,凸顯字體的靈動性。 章法排布和結字,也是錯落起伏,勢態(tài)流美,運筆瀟灑,雖然沒有“張懷”狂草的連綿勢態(tài),但是氣脈暢通無阻,依據(jù)筆鋒和結構開合等,形成前后的呼應感,由此展現(xiàn)草書的流宕和生動之美。 毫不夸張的說,《象祠記》堪為“千古奇作”,王陽明把天地至理,融入藝術創(chuàng)作,筆筆包羅萬象,內(nèi)含無限奧義,其草書境界之高,王羲之也難以企及。 時常臨摹,可學到古人的草書筆法,書寫時更加從容自若,同時感受“意在筆先”的狀態(tài),深化思想和文藝修養(yǎng),學會營造情感氛圍,提高自身的藝術境界。 經(jīng)多方努力,如今我們對王陽明《象祠記》,進行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對比原作進行1:1還原。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