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龍湯破解世界醫(yī)學難題 作者/李可老先生 小青龍湯的組成 處方:桂枝(去皮),麻黃(去節(jié)) ,芍藥、細辛、干姜、炙甘草各三兩(各45克),五味子半升(38克),半夏(湯洗)半升(65克),生姜(65克)(見半夏注) 用經方大劑治病,今人頗多疑慮。今一一破疑解惑,撥亂反正,以利臨證應用。 1、劑量換算。據1981年出土之“東漢大司農銅權”,漢代一斤為十六兩,一兩為十錢,漢代一斤合現(xiàn)代250克,漢代一兩合現(xiàn)代15.625克,漢代一升,液體為現(xiàn)代200毫升(十升為一斗,十合<讀如ge>為一升) 不同藥物(花、葉、籽、實、礦物類藥)由于形狀大小,質地堅硬、疏松之不同,經上??卵┓榷辔粚<曳謩e稱量核實,可為臨床應用依據。如五味子一升為76克,半夏一升為130克。 這是傷寒論成書時的國家通行計量標準。為方便應用,去掉小數點以下尾數,則漢代一兩合現(xiàn)代15克,三兩合現(xiàn)代45克,每一兩與原著相差0.5克強。基本符合醫(yī)生用藥原貌。 李可老先生 我在1961年至1981年二十年間,為救心衰垂死病人,逕用原方原量(解放初期沿用一斤等于十六兩,一兩等于十錢的舊制,尚未改用克制),實際超過漢代用量1/2,為求穩(wěn)妥,遵醫(yī)圣“中病則止,不必盡劑”的原則。 采用每劑藥煮一次,分三次服,服一次若病退大半,則止后服,停藥糜粥自養(yǎng),不效則疊加,隨癥情變化,消息進退之法,確有“一劑知,二劑已”的神效。平均計算,藥量仍在漢代劑量的范圍之內。但已超過現(xiàn)代用量的10倍,24小時附子的用量則超過現(xiàn)代用量60倍。 由于超過法定藥典的劑量,我在60年代治重危急癥的處方,有兩次是經院長、公安局長雙簽才得以配藥。 最初二十年的探索,在誤打誤撞中在劑量上的突破,(一位心衰垂死病人的家屬誤將3劑藥并作1劑,2小時內服附子四兩半,合現(xiàn)代135克,得以救活,后活到80多歲。)使數以萬計的垂死病人得以起死回生。經方治病救生死于頃刻的神奇功效,得以再現(xiàn)。 直到1981年“權”的出土,古方計量的千古謎案,終于告破。令人震撼的是,時珍老人的一句話——古之一兩,今用一錢可也——竟使后世錯了439年。直到現(xiàn)在,全國各省級中醫(yī)院的中醫(yī)臨床大夫仍受到種種限制,甚至要追究法律責任。 束縛中醫(yī)手腳的“緊箍咒”太多。中醫(yī)復興要走經典之路,已無疑義??滩蝗菥彽氖且垂胖嗅t(yī)自身發(fā)展的歷史事實與理論實踐,重編藥典,刻下要先行松綁,賦予臨床中醫(yī)按照四大經典用藥的權力。 ⒉、桂枝原方旁注桂枝去皮,現(xiàn)代以桂枝尖為好。 ⒊、麻黃一藥,傷寒方中最大劑量為六兩(合90克),本方為三兩(45克),在湯劑煮服法中注明,“先煮去上沫”,上沫中有暝眩物質,服之令人頭眩,面赤而嘔,先煮去上沫可免此弊。 我的經驗可加等量之蟬衣則可有效防止發(fā)生暝眩。麻黃效用,不但可以開玄府(周身毛孔)而發(fā)暢汗,且可通利九竅,開鼻塞、明目聰耳,利小便。 使用麻黃峻劑時,可采取“得汗則止,不必盡劑”之法,消息進退。小兒、婦乳、老弱之人,可先服50毫升,密切觀察,得潤汗則減后服,得暢汗(全身毛孔皆有潤汗,玄府已開)則止后服。 小時內仍無汗意,可加至100~150毫升,飲熱稀粥一碗以滋胃助汗。有的病人,雖無汗卻小便特多,咳、腫皆消。此為肺氣已開,外邪下走空竅而出,亦為中病,勿須強發(fā)汗。醫(yī)圣發(fā)汗解表劑中,麻黃用至三兩,正是傷寒方的基礎有效劑量,低于此則無效。 ⒋、傷寒方中除芍藥甘草湯用白芍酸以收之、補之外,其余皆用赤芍,意在通利。經宋代許學士考證無誤。再看《神農本草經》芍藥項下論述:“芍藥,味苦平,主邪氣,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眲t更無疑義。 ⒌、半夏原方旁注湯洗?!皽币鉃榉兴?,湯洗即以沸水沖洗數遍。經方中半夏皆生用,湯洗可去其辛辣刺喉之弊,但湯洗也洗掉半夏稠粘潤滑之液汁。過去認為“半夏辛溫燥烈”,錯了。 《內經》明示:“辛以潤之”凡辛味藥皆有潤的功用,附子大辛大熱大毒,都能“致津液”,似乎匪夷所思,正是因為附子最能通行十二經脈表里內外,陽能生陰,氣能升水之故。此液汁手感滑溜,正是半夏溫潤的證明。古方“半硫丸”治寒積便秘,半夏降肺、胃、膽經之上逆,辛潤通便,硫磺大熱破寒積,甚效。 故我從1961年起,凡用生半夏不湯洗,而以等量之鮮生姜同煮,制其辛辣,積四十八年之親身體驗,無害而有殊效。 用治重癥妊娠惡阻,小兒老人暴喘欲絕,百日咳,肺心病之兩衰危證,肺纖維化,食道癌之重度梗阻(生半夏130克 鮮生姜75克 赭石細末120克 生附子30克 紅參30克 干姜75克 吳茱萸30克 大棗25枚,加用開道散)等數萬病例之實驗,皆能應手取效,未見一例有害。 現(xiàn)代之制半夏,經清水浸泡,甘草、白礬、生姜片浸泡月余,反復換水淘洗,制成之后已是純粹“藥渣”,半夏功效,喪失殆盡,非但不能止咳、止嘔,濃重之礬味,反而令人作嘔。 現(xiàn)代用二陳湯之所以無效,源出于此。當代青年中醫(yī),以傳承醫(yī)圣薪火為己任,故在理、法、方、藥四個大環(huán)節(jié),要恢復醫(yī)圣法度。駕馭毒藥以救人性命,是醫(yī)圣的重要貢獻之一。重重險關,老一輩人已一一闖過,青年一代只要勇于再實踐,細心體驗,必可成功中醫(yī)復興之偉業(yè)。 —2— 小青龍湯的主治 綜合歸納傷寒、金匱的論述,本方主治下述各證: 1、“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渴,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逼涿}必見緊、弦。 2、“病溢飲者(水氣不化,流于四肢,肌膚,身疼重如帶五千錢,腫脹,謂之溢飲。)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病之重者),小青龍湯亦主之(病之輕者)。” 3、“咳逆依息不得臥(哮喘重癥,張口抬肩擷肚,危困欲絕,端坐呼吸,不能平臥。),此方主之。” 4、“婦人吐涎沫(痰飲上泛),醫(yī)反下之,心下即痞(病機在上,在外,當解表化水氣,下之則引邪深入),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和之,此證可直用大桂附理中合吳茱萸,直溫太陰本臟,更助釜底之火,以拔痰飲之根。) 5、“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湯主之。” (按即小青龍湯加石膏二兩,此證由外寒閉塞過久,內已化熱,故加石膏解外清內,免成肺痿之禍。) 以上五條,第一條為傷寒太陽篇小青龍湯證之提綱,以下四條為金匱治內傷雜病之變法。 我的理解,小青龍湯主證只“咳喘”二字,病在肺臟,日久由肺入腎。其病機為“本氣先虛,外寒內飲?!敝委煷蠓椤鞍l(fā)汗利水”,表里雙解。 太陽經是病的來路,亦是病的去路。胸中為太陽經出入之路,又為肺經安居之所,肺為水之上源,皮毛為肺之外竅,又是太陽經之循引通道。諸癥當先解表,開太陽,宣肺竅,汗出則外寒由里出表,小便自利,水飲自消,諸癥自愈。 但臨床治病,卻沒有這么輕捷便當。由于人體本氣已虛,外邪屢屢入侵,寒邪由表入里,由淺入深,正氣愈虛,邪陷愈深,層層藏匿于三陰之里,成為痼疾。非得反復扶正托透,伏邪難以盡出。此其一。 本湯病機中內因之“水氣”,實即痰飲之演化,痰飲之成,“脾為生痰之源”,必是人體本氣先虛,脾失健運,飲食不化精微,反成痰濁。于是浸漬于心胸肺胃間,“肺為貯痰之器”咳喘之內因,實緣于此。若無此內因,則外受風寒,不過是區(qū)區(qū)麻黃湯證而已,不會成為內外交困的小青龍湯疑難大證。 醫(yī)界有一句話“醫(yī)生不治喘,治喘丟了臉”。不但中醫(yī),現(xiàn)代醫(yī)學對喘證也是束手無策。說來慚愧,這一世界難題,遠在一千九百多年前,醫(yī)圣張仲景已完全解決,他的武器便是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之所以能成為治喘神劑,乃是因為醫(yī)圣駕馭有方。在“五或癥”的加減法中,從種種苗頭的端倪初見,便預見到深層病機轉化的理路。從而采取相應的治法,以保元氣,如看到第一個苗頭“微利”,便去麻黃,因為大便稀溏已知病邪入里傷及太陰本臟,不可更發(fā)其陽,故去麻黃之散表。 看到第二個苗頭“渴”,便知津液已傷,有轉化為陽明病之險,故去半夏,以免重傷津液,而加瓜蔞根三兩(即天花粉)以止渴生津,阻斷“太陽熱化入陽明”之變。 第三條,“若噎者,去麻黃,加炮附子一枚”。這是一個非比尋常的大苗頭。有兩種解釋,一是食物下咽有氣阻隔感,非食道病變的假性噎膈癥。一是“呃逆”頻作,古云:“久病見呃逆者?!?。 少陰元氣,本應下守丹田,今見丹田之氣上奔作呃,少陰根氣不能下守,將有亡陽厥脫之變,故去麻黃,加附子急溫里寒。此條,醫(yī)圣揭示了一條大原則:當表證、里證同時存在,若里證急,危及生命,則“急當救里”。 傷寒全書,每一法,每一方的字里行間,都寓有這樣的深義,不可等閑視之,這也是六經辨證的精髓。中醫(yī)治病當以識病機,抓“苗頭”,顧護脾腎元氣為第一要義! —3— 我用小青龍湯 考慮到現(xiàn)代人屬未病本氣先虛,甚則未病本氣先潰,因此,我用小青龍湯有以下變通: 一、變通小青龍方思路: 1、加附子45克,以四逆湯法駕馭小青龍湯法,重癥加生山萸肉90克,先防厥脫,使元氣固若金湯,則麻黃細辛可放手去解表利水,而無辛散過度之虞; 2、加生曬參30克,使成為四逆加人參湯,滋陰和陽,益氣生津,以制姜、夏之燥。重癥則改投高麗參9~15克,研末吞服。緩緩提升下陷之中氣以定喘; 3、加茯苓45克,成為小半夏加茯苓湯,另辟蹊徑,淡滲利濕,使浸漬心胸脾胃間之水飲從小便去,協(xié)助麻黃細辛開玄府發(fā)汗,上下分消; 4、為使本方成為治喘神劑,從射干麻黃湯中選入紫菀、冬花“對藥”,以治“咳而上氣,喉間水雞聲(濕痰纏于喉間所發(fā)之痰鳴音)?!睆慕鷾厦医涷炛羞x入定喘要藥殼白果一味。 紫苑、冬花,本經中品,溫而不熱,潤而不燥,寒熱皆宜,百無禁忌。《本草正義》盛贊“紫菀,專能開泄肺郁,定喘降逆,宣通壅塞,兼疏肺家氣血。凡風寒外束,肺氣壅塞,咳嗆連連,喘促哮吼及氣火燔灼,郁為肺癰,咳吐膿血,痰臭腥穢諸癥,無不治之。 而寒飲盤踞,濁涎膠固。喉中如水雞聲者,尤為相宜?!倍ㄅc紫菀性味相近,仲景之后凡治肺痿、肺癰、咳嗽喘促諸方無一不列為主藥。所選白果,味甘,微苦,入肺腎經。 功能斂肺氣,定喘嗽,止帶濁,為痰喘要藥。其性收澀,表實者與麻黃同用,一散一收,治痰喘極效。白果有小毒,而白果殼善解白果毒,故凡用白果入藥,宜帶殼打碎入煎; 5、凡見喉間痰鳴漉漉者,加竹瀝60毫升(三次服)以稀釋滌除痰涎; 6、痰喘實證,胸高息涌,窒悶欲死,加杏仁半升(55克),葶藶子半升(62克),大棗30枚,病退即去; 7、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腦危象者,加麝香0.3~0.5(首次頓沖,附子加至100克,另加山萸肉120克,生龍牡、活磁石各30克。); 8、寒邪郁久,入里化熱,體溫39度以上者,加生石膏250克,烏梅36克,熱退即止后服,不必盡劑; 9、方中麻黃有致暝眩物質,令人一陣昏眩面赤如醉,除先煎去沫外,可加等量之蟲衣,可免此弊。 二、變通小青龍方全方 桂枝 麻黃(另包,先煮去上沫)蟲衣 赤芍各45克 炙草30克 制附片 干姜各45克 五味子33克 遼細辛45克(蜜炙) 生半夏65克 生曬參30克(另煎) 茯苓 炙紫苑 炙冬花各45克 殼白果20(打) 鮮竹瀝60毫升 生姜65克 本方煮服法: 1、加水2500毫升,先煮麻黃去上沫,減500毫升,后入諸藥,文火煮取500毫升,対入參汁,分三次服,每次200毫升,每次間隔3小時。 2、服首劑第一次后密切觀察,若得全身暢汗,則剩余二次棄去不用。若僅得微汗,3小時以后再給藥一次。若仍無汗,則縮短間隔時間,頻頻給藥,以得汗為度。 此即重劑分投,酌情進退之法。若服首劑即得暢汗,或汗雖不暢而小便通利,亦為中病。則第二劑之后麻黃減為5克,此時麻黃之用已非發(fā)汗,而是調暢五臟氣機,類同陽和湯之用。 特殊體質,表閉過甚者,在服湯同時,可加飲熱稀粥,或“黑小豆、紅糖、生姜、大棗和蔥白(五虎湯)”,以滋胃助汗。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一切遵醫(yī)囑,切不可給自己妄下診斷。 版權申明: 1.文源:本文內容來源網絡。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 2、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yī)文化知識,尊重知識與勞動。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協(xié)商。 3、責任編輯:有道君,微信:ycyd-duzho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