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是那么慘淡,那么美麗……風景會永遠存在……即便我們不存在了?!?/span>舞臺戲劇落幕了,人生的戲劇仍在不斷上演。你方唱罷我登場,人生的戲劇永無休止。1941年2月,伍爾夫完成了《幕間》這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還沒來得及修改,就于3月28日投河自盡。《幕間》成為伍爾夫的絕筆之作,以另一種方式延續(xù)著她的生命。弗吉尼亞·伍爾夫( 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國作家,她被譽為二十世紀現(xiàn)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也是“意識流文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達洛維夫人》《一間自己的房間》《雅各的房間》《到燈塔去》《奧蘭多》等作品。伍爾夫摒棄傳統(tǒng)小說結構,嘗試運用“意識流”的寫作手法。在其小說作品中,多描繪人們內(nèi)心的幻象及潛意識,人物內(nèi)心獨白豐富、變幻、跳躍,意識的流動變得有跡可循,讓我們盡可能對于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感同身受。她拒絕“封閉式”創(chuàng)作,全然打開的寫作模式,驅動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也要不停地進行頭腦風暴,反復切換視角,并且要足夠專注。意識的流動,和時間一樣不停止,不等待,上一刻的意識、當前的意識以及下一刻的意識,注定處于不同的時空領域。文字所詮釋的內(nèi)容,超越了文字本身,但并不完全直接描述或表露出來。她可以賦予世間萬物,譬如一草一木、一陣風的搖曳、鳥鳴等以某種象征意義,萬物各自獨立又相互連接。有時候,你以為自己正在看風景,轉瞬就被風景喚起內(nèi)心的某個念想。有時候你的意識正在打量現(xiàn)在,轉瞬卻被牽引到了過去,起因很可能只是一陣微風、一縷斜陽,或是墻上的一個斑點。在閱讀過程中,既有感覺晦澀難懂讀不下去的時刻,也會有眼前一亮的驚喜與豁然。我們?nèi)缤诿芰种虚_路,非得越過一大片荊棘,穿過迷霧,才會聽到泉水叮咚,感受到陽光、嗅到樹葉和花草的氣息。當作品本身不設限,充滿想象空間,讀者也可以在其中因為感受到它的豐富,而狂喜,而贊嘆,或是沉默地陶醉。《幕間》是一部英國露天歷史劇與現(xiàn)實生活相交替的小說作品,也是伍爾夫的絕筆之作。1938年4月,伍爾夫開始構思這部長篇小說(原定名為《波因茨宅》),并于1941年2月完成手稿。一貫追求完美的她,對這份手稿并不滿意,但尚未來得及修改,伍爾夫就在1941年3月28日投水身亡。“我突然想,我有一種奇特的感覺,那就是,從事寫作的'我’已經(jīng)消失了。沒有觀眾。沒有反響。這就是一個人的部分死亡?!?/span>恰如當代作家余華先生說的,作品在被創(chuàng)作出來那一刻,就不屬于自己了。《幕間》于1941年7月正式出版?!赌婚g》署名伍爾夫,卻不再屬于伍爾夫,它以另一種形式,延續(xù)著作者的生命,也讓我們有幸看到這樣一本獨特的作品。這部小說講述的是1939年6月平凡的一天,發(fā)生在在英格蘭中部一個有五百多年歷史的村莊里的故事,展現(xiàn)的是戰(zhàn)爭背景下鄉(xiāng)村生活的圖景。伍爾夫在創(chuàng)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正值二戰(zhàn)開始并逐步升級時期,她自己在倫敦的兩座房子被炸成了廢墟。親歷過一戰(zhàn)的殘酷,伍爾夫敏感地意識到,戰(zhàn)爭所獨具的破壞性,將再次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人類所賴以維系的文明可能毀滅,而自己所鐘愛的生活方式也可能被迫消失。戰(zhàn)爭是“公平”的,它的負面影響力是沒得商量的,即便是平日里粉雕玉砌的上流社會,同樣不能幸免。整日籠罩在人們內(nèi)心的,是疲憊、無望與痛苦。戰(zhàn)爭使伍爾夫聯(lián)想到死亡、已故的親人,以及自己幼年遭受同父異母的哥哥性侵的經(jīng)歷。戰(zhàn)爭帶來的分明是腐朽的氣息,卻讓已經(jīng)逝去的——那些痛苦的經(jīng)歷重新“復蘇”,帶給你二次傷害。在戰(zhàn)爭的陰霾下,他人命運,即自己命運。作為命運共同體,眾生,都免不了受到戰(zhàn)爭的摧殘。伍爾夫內(nèi)心憂慮、痛苦不安,對于歷史和現(xiàn)實進行了深入思考,于是有了這部作品《幕間》。關于“幕間”,既有字面義,也有引申義。一方面指露天歷史劇的幕間休息,也隱喻舞臺戲劇與人生戲劇的交替,是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照,是虛與實的結合。舞臺戲劇落幕了,人生的戲劇仍在不斷上演。你方唱罷我登場,人生的戲劇永無休止。過去連接著現(xiàn)在、歷史照應著現(xiàn)實、藝術反映著人生。世間百態(tài),何嘗不是一幕幕不斷上演、不斷切換鏡頭的戲劇。人在其中,扮演著各自的角色,戲幕起,戲幕落,都是客。戰(zhàn)爭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如同碎片、浮渣,人們不安、被動、無助,看不清未來,看不到希望,不知道炮彈什么時候穿越頭頂,不知道戰(zhàn)爭何時休止。轟鳴而過的戰(zhàn)機,與靜謐的田園風光形成鮮明對比。看似寧靜祥和的村莊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卻日漸疏離。人人憂心忡忡,中年人不滿意自己的婚姻,老年人懷念著沒有戰(zhàn)爭侵擾的日子,小孩子懵懵懂懂,因為無知而無所憂慮。作者既關注到個體的生活狀態(tài),也關注到整個人類的命運。戰(zhàn)爭使得文明呈現(xiàn)倒退傾向,人類從大自然的保護者淪為破壞者,人類自己也從文明的受益者淪為受害者。總有人想從困境中走出,但受限于種種現(xiàn)實障礙和并未覺醒的頭腦,似乎誰也走不出去。伍爾夫眼看著帷幕落下,她走入了冰冷的河水中,結束了自己所厭倦的一切。伍爾夫在《幕間》這部作品中,采用了“復調(diào)小說”的敘述手法,一方面敘述了鄉(xiāng)紳巴塞羅繆·奧利弗一家的故事,另一方面敘述了拉特魯布女士指導村民演出露天歷史劇的故事。復調(diào)小說,是前蘇聯(lián)學者巴赫金提出的一個文學概念。它顛覆了傳統(tǒng)小說中,由單一主角或作者的意識主導的特征。小說中存在多個獨立的意識,這些意識彼此之間進行對話,呈現(xiàn)“多聲部對話”的特征,形成一種“復調(diào)”效果,從而生動刻畫了人物的關聯(lián)和多樣化的思想,層次豐富,更富有表現(xiàn)力。比如其中有段描寫,給人這樣一種感覺——好像動物也有了各自的意識和內(nèi)心獨白(當然,其實也是人所賦予的),管它們能不能理解現(xiàn)實發(fā)生了什么,它們恰到好處地回應著什么,和現(xiàn)實融為一體,構成了鄉(xiāng)村圖景的完整性。她虛情假意地說:“夜色這么好,怎么談起這事來了!” 隨后是一片寂靜;一頭奶??人粤艘宦?;于是她說,多奇怪呀,她小的時候從來沒怕過奶牛,只怕過馬…… 一只鳥在外面咕咕叫?!笆且国L嗎?”海恩斯太太問。不是,夜鶯不會到這么遠的北方來。那是一只習慣于白天覓食的鳥,它在暗笑,因為它白天找到了那么多好吃的東西,有毛蟲、蝸牛、小沙粒,它連睡覺時都在暗笑。 于整體戲幕而言,獨特的韻律和節(jié)奏,也是不可或缺的那部分。復調(diào)效果渲染了一種更加靈動的氛圍感,也反映出人物內(nèi)心的復雜性,由于戰(zhàn)爭帶來的不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看似平靜的生活里,人們已經(jīng)不再屬于自己。人們沒法主宰各自的命運,如同待宰的羔羊,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作者巧妙地構思設計,通過不同人物的對話,充分展現(xiàn)他們內(nèi)心獨白。在人物對話過程中,并不一定是一氣呵成,時有停頓,而停頓的間隙,主人公的意識游走于過去和現(xiàn)在之間,表現(xiàn)出一種時空感,穿插著對過往的回憶。“可是你不記得……”海恩斯太太開始說。是啊,他不記得了。然而他確實還記得——他剛要告訴他們他還記得什么,外面突然傳來了聲音,他的兒媳婦伊莎走了進來…… “我記得,”老人打斷了她的思緒,“我的母親……”他記得他的母親身體壯實,常把茶葉罐鎖起來;然而就是在這間屋子里她送給他一本拜倫的詩集?!nD了片刻?!八诿乐行凶?,就像夜晚?!?/span> 有時候是這樣,人們之所以對過往的愜意時光頻頻回首,一般是當前生活得并不如意。對現(xiàn)在不滿,對未來充滿憂思和迷茫、不大看得到希望,當此時,過往的平靜、美好,就成為了他們內(nèi)心的一種寄托。喜歡一本書,并不著意于它可以給予我們怎樣的人生啟示,給讀者指引某種方向。①“她像一只天鵝,徑直游了進來,受到阻止便停了下來;她驚奇地發(fā)現(xiàn)屋里有人,燈也都亮著……”這里的她,指的是女主人公之一伊莎貝爾(伍爾夫在其他小說中,也有將女主人公以此命名,如《達洛維夫人》)。“像一只天鵝”,說明舉止優(yōu)雅,“徑直游了進來”,給人一種行云流水的利落感,也說明女主人公似乎是無意識地走進屋子,所以才有了接下來的詫異,“驚奇地發(fā)現(xiàn)屋里有人,燈也都亮著”。她一進來并沒有注意到有人在、燈也亮著,而是“受到阻力”停了下來,才詫異地發(fā)現(xiàn)這些。也許她什么也沒有想,也許她的意識其實被分散在各處,既有對于婚姻的不滿,也有對于瑣碎的煩惱、對于現(xiàn)實的顧慮等。作為一個家庭里相對年輕的女主人,她既是丈夫的妻子、孩子的媽媽,也是公婆的兒媳,真正給予她做自己的時間微乎其微。且不說時代背景如何,忙碌和疲憊尚且會最大程度地分走一個人的注意力。與此同時,戰(zhàn)爭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淡漠疏離,即便是最為親密無間的家人之間,也缺乏深入了解。他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卻互相“看不見”太多,也并不完全相互理解。②“那朵花閃著柔和的黃光,一種從薄薄的法蘭絨底下透出來的柔和光芒;它照亮了眼睛后面的眼窩。心中所有的黑暗都變成了一座充滿黃色光芒的大廳,散發(fā)著樹葉的氣味和泥土的氣息?!?/span>戰(zhàn)爭所覆蓋的環(huán)境下,民生凋敝,而大自然里的樹木仍在頑強生長,陽光依然照耀著,它的光芒從未減弱。能夠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心關注到風景,內(nèi)心還有這樣一個角落,可以供自己休憩,而不完全被現(xiàn)實的殘酷所浸透、所干擾并占據(jù),是多么難得的一件事。一面是人類通過暴力獲得強權,文明處于被破壞的危機狀態(tài),人類遭受戰(zhàn)爭的反噬,在沒有安全感和希望的土地上茍且偷安;一面是大自然仍散發(fā)著不屈的生命力,綻放著自然之美。總要找到一些東西,支撐著生命走下去,哪怕暫時看不到希望。③在這個六月的清晨,書房里空無一人……爐火變暗,然后又亮起來……帶烏龜殼花紋的蛺蝶拍打著窗戶下層的玻璃……一遍又一遍地說,如果沒人來,永遠、永遠、永遠沒人來,那些書就會發(fā)霉,那爐火就會熄滅,那蛺蝶就會死在窗玻璃上。現(xiàn)實是陰晴不定的,普通百姓阻止不了槍聲響起。戰(zhàn)爭一旦打響,他們或許四處奔走,或許吃不飽飯,精神需求退居到一個相對更次要的位置,于是書房變得空蕩,少有人光顧。女主人公自己也曾感慨道,“這間書房向來都是這宅子里最好的房間”,而最好的房間卻空曠寂靜著。書籍作為心靈的窗戶,在那個時候照見的,多半是人們內(nèi)心的不安和無助。爐火變暗,又亮起,透露出環(huán)境的變幻莫測和人內(nèi)心的無所適從;蛺蝶的掙扎、“獨白”,則表現(xiàn)出一種對于生命消亡、文明退化的危機感。④假如讓他選擇,他會選擇經(jīng)營農(nóng)場。可是當時不讓他選擇。因此,一件事導致另一件事;紛紜的世事把你壓扁,抓住你不放,像抓住水中的魚。在沒得選、沒有權力自主選擇的情況下,人只得被動接受選安排。命運其實并不在于大的轉折,恰恰是一些微小的選擇,不知不覺改變并塑造了一個人,構成為了一個人的命運。因為心理上不設防,就多了“漏網(wǎng)之魚”。現(xiàn)如今,對于可以有自主選擇權的我們而言,往往也最容易忽視生命中微小的抉擇,對于大的刺激,當然會充滿警惕,進行防御、抵抗,卻容易栽到一些不利于個體發(fā)展的微習慣,或者不經(jīng)意的選擇上。我們?nèi)绾嗡茉熳约海Q于我們想真正成為怎樣的人。這個方向越清晰,內(nèi)驅力就就越強,每一次微小的行動,既是因,也是果。⑤“風景是那么慘淡,那么美麗……風景會永遠存在……即便我們不存在了。”在戰(zhàn)爭或其他災難面前,不能倒下的,除了脊梁,還有信仰。缺失了內(nèi)在的信仰,人就徹底渙散下去,一天天被掏空。上善若水,大自然是包容的,它接納了一切自然災害、戰(zhàn)爭帶來的危害,一切人為的破壞,依然生生不息。在千瘡百孔的大地上,還能長出充滿生命力的植物,開出明媚的花朵。有時候望著一朵正在綻放的花,會覺得一朵小花也有自己的信仰,有屬于植物界的生命哲學。她那么微弱,又那么拼盡全力地生長、綻放、凋零,為的是什么呢?或許并不為什么,只是一種將生命活到極致的姿態(tài)。“我們總要信任些什么,譬如春天,譬如緣分,譬如一顆善良的心。”我們所信任的,也在不知不覺塑造著我們,改變著我們的面相、心境乃至命運。誰也無法對作家真正想表達的內(nèi)容感同身受、完全理解。從一本書當中,我們會產(chǎn)生共鳴,也會有不同的體悟。作為讀者之一,閱讀伍爾夫的作品,尤其意識流小說,個人感覺還是有難度,但也喜歡這種可以主動去探索的過程。站在自己的視角,去表達自己所思所想,諸多不足之處,歡迎書友們批評指正,相互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