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里邊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愛別離,其次是放不下。 愛別離,就是說我們終究需要跟相愛、喜歡、親近的人告別。這個過程,終究是悲劇而又孤苦的。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放不下,就是說對于所擁有一切,每個人都內(nèi)心糾結(jié),過分猶豫,不愿意失去。拿得起容易,而要想放下,那就難如登天了。 不論我們是否接受愛別離、放不下的現(xiàn)實,最終都需要跟身邊人告別,放下所擁有的一切人與事兒,孤身離開,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這輩子,就是一個“獨自前行”的過程。任何的相伴,都不是長久的,而是短暫的。 人老了,跟這三個人告別后,其實就離“人生歸途”不遠了。 一、告別每一個階段的過客。 身處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都會遇到此階段的朋友、過客、路人。 讀書的時候,我們會遇到同窗、老師等等。隨著完成了學(xué)業(yè),大家也就各奔東西,從此不再往來了。 工作的時候,我們會遇到同事、客戶、領(lǐng)導(dǎo)等等。隨著從這家單位離職,大家也沒有了關(guān)系,也就不會再往來了。 到了某個地方做事,我們會遇到這個地方的朋友、仇人、路人、過客。隨著完成了某些事兒,離開這個地方,大家也就相忘于江湖了。 這輩子,我們會遇到無數(shù)的過客,同時也會跟這些過客一一告別。我們不妨捫心自問,以往的同窗、同事,還跟他們有聯(lián)系嗎?基本上早就沒有聯(lián)系了。 他們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命當(dāng)中,純屬是偶然,也算得上必然。偶然在于,大家事先不知道會相遇。必然在于,緣起緣落,緣聚緣散,總有相遇的那天,也總有分別的那天。 二、告別最重要的家庭親人。 既然每個階段的人生過客,只能陪伴我們一段時間,難道說家庭里邊的親人,就能陪伴我們一輩子嗎?也是不可能的。 外邊的過客,是某個階段的緣分。而家庭的親人,只有半輩子的緣分。半輩子的時光過去了,再不舍也要分別。 父母無法陪伴子女到老,子女也有可能無法陪伴父母到老。父母養(yǎng)大了子女,子女需要外出打拼,走獨屬于他們自己的人生道路。 總有一天,子女會結(jié)婚,會生育他們自己的下一代,跟父母的距離漸行漸遠。當(dāng)父母看不到子女的背影時,雙方的緣分就宣告結(jié)束了。 夫妻之間也是如此。雖然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可又有多少夫妻能夠恩愛到老呢?少之又少。大部分人中途就離婚了。 哪怕不會中途離婚,也總有一方需要先離開?;孟胫校菆?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F(xiàn)實是,在姻緣中相遇,在緣落時分開,各有因果命數(shù)。 三、接納自己,跟自己握手言和。 人活到一定的程度,就會感覺到“內(nèi)心的自己”。軀體,是一個自己。內(nèi)心深處,有著另外一個自己。 對于內(nèi)心深處的自己,我們稱之為“真我”。 何謂真我?指的是內(nèi)心深處最真實、最本質(zhì)的部分,它代表了這個人的真實想法、感受和價值觀,而不是被外界環(huán)境、社會期待或他人評價所影響的表現(xiàn)。 外界環(huán)境認(rèn)為,成功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但是,我們只能活得普普通通,平平凡凡。這平凡,就是人生最本質(zhì)的一部分。 年輕的時候,誰都無法接受自己的平凡。等到了一定的年紀(jì),有所經(jīng)歷了,也不在乎外界環(huán)境的看法了,就會逐漸接受自己的平凡。 接受自己的平凡,就是跟內(nèi)心深處的自我“握手言和”。不再強求什么,也不再嫌棄什么,更不再抱怨什么,只是聽從本心,簡簡單單過好每一天,知足常樂,就夠了。 寫到最后 人生有三次告別,首先是對于每個階段的過客的告別,其次是對于家庭中至親之人的告別,第三是對于自我的接納,以及握手言和。 再怎么要好的同學(xué)、同事、朋友,都有可能離開我們,大家各奔東西,各自開啟了嶄新的人生階段。對此,不妨尊重、祝福。 再怎么不舍的家人,只能陪伴我們半生,而無法陪伴我們一生。他們有他們的命運,我們有我們的命運,每個人都需要順著自己的命運,孤獨地走下去。 走到一定的程度,活到一定的歲數(shù),人就逐漸醒悟了,感知到內(nèi)心深處的真我。不再與之作對,不再有任何的嫌棄,而是接納,包容,握手言和。 弘一法師在《告別》中寫道:“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