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合計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三千年的歷史。與《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1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史記·項羽本紀》 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的細節(jié),行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 鴻門宴上,劉邦借上廁所之機準備逃走,但又擔心失了禮節(jié),樊噲以這句話勸解劉邦。 這句話告誡人們,關鍵時刻要勇于決斷,以大局為重,不必過分拘泥于瑣碎的細節(jié)或小的禮數(shù),以免因小失大,錯失良機。 2 富貴不歸鄉(xiāng)里,如衣繡夜行,誰人知者? 《史記·項羽本紀》 富貴之后如果不回家鄉(xiāng)顯示一番,就好像穿著錦繡衣裳在夜晚行走,沒有人能看見。 項羽攻占咸陽后,有人勸他定都關中,但項羽思念家鄉(xiāng),想要東歸時說了這句話。這反映了項羽的性格特點,即重視榮耀和個人虛榮,而忽視了長遠的戰(zhàn)略規(guī)劃。 后演變出成語“衣錦夜行”,比喻不能在人前顯示榮華富貴。 3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史記·貨殖列傳》 天下人為了利益蜂擁而至,又為了利益各奔東西,即普天之下蕓蕓眾生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奔波勞碌。 逐利,是人的天性。天下人因利而聚,因利而散,這再正常不過了。但是不要忘記,總有些東西,比利益要珍貴,追逐利益時也不能忘記底線。 4 非人情,不可。非人情,難近。 非人情,難親。 《史記·齊太公世家》 凡是能做出超越正常人性、人情范圍之外行為的人,都是不可親近、依賴的。 齊桓公詢問管仲,他去世后誰能接替他的位置,管仲提到了三個人:易牙、開方和豎刁。 易牙為了迎合齊桓公,殺死自己的兒子;開方背叛了自己的親人;豎刁為了伺候齊桓公,閹割了自己。管仲認為這些行為都是違背人之常情的,警告齊桓公不要親近這些人。然而,齊桓公并沒有聽從勸告,最終這三個人專權(quán),導致了齊國內(nèi)亂。 那些違反人之常情的行為背后往往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這種人是不值得信任的。 5 以權(quán)利合者,權(quán)利盡而交疏。 《史記·鄭世家》 因權(quán)勢、利益而結(jié)合的人,一旦失去了權(quán)勢和利益,他們之間的關系就會變得疏遠。 很多人的交往是建立在物質(zhì)利益的基礎上的,一旦這種基礎不復存在,關系也就難以維持。我們在建立和維護人際關系時,應該注重真誠和情感的交流,而不是僅僅基于利益的考量。 6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者未必能行。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能做的人不一定會說,能說的人不一定會做。 有的人能干但是口才不好,有的人呢,特別能說,口若懸河,但卻不一定能做好。所以,決定對一個人的任用,不能只看他會不會說話,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做事。 7 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史記·張儀列傳》 羽毛雖輕,積累多了也能使船沉沒;輕的東西積多了,也能壓斷車軸;眾人的議論能夠熔化金屬;連續(xù)的誹謗足以致人于死地。 即使是微小的力量或言論,在積累到一定程度后,也能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人言可畏,強大的輿論能美化一個人,也能毀滅一個人,強調(diào)了集體力量的強大以及輿論的影響力。 8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貧一富,乃知交態(tài)。 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史記·汲鄭列傳》 只有在生死關頭、貧富變化、地位升降的時候,才能真正看出真正的朋友和交情深淺。 只有經(jīng)歷了各種生活境遇的考驗,才能看清一個人的真心和交情。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那些在任何時候都能陪伴在我們身邊、給予我們支持和幫助的朋友。 9 是以物盛則衰,時極而轉(zhuǎn), 一質(zhì)一文,終始之變也。 《史記·平準書》 事物達到全盛時就會轉(zhuǎn)衰,時機達到極點就會轉(zhuǎn)化,質(zhì)樸之后會有文飾,這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必然規(guī)律。 萬物皆有其興衰更替的自然規(guī)律,無論是物質(zhì)的豐盈還是時代的變遷,都會經(jīng)歷由盛轉(zhuǎn)衰、由衰轉(zhuǎn)盛的過程,這是一種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也是對事物變化無常的哲學思考。 10 大名之下,難以久居。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巨大的名聲之下,很難長久保持安穩(wěn)的地位,名聲大了,就會招來嫉妒和非議,甚至可能因此招致禍患。 勾踐滅吳后,范蠡官拜上將軍,一時榮耀無比,但他清楚的認識到:在權(quán)力和名聲的巔峰時刻,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及時退身,以避免未來的禍患。因此,他辭去高位,隱退江湖。 后演變出成語“大名難居”,指盛名之下不易自處。 11 女無美惡,入宮見妒; 士無賢不肖,入朝見疑。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女人無論美與丑,進入宮中就會被人嫉妒;士人無論賢與不賢,進入朝廷就會遭人疑忌。 在權(quán)力和地位的競爭環(huán)境中,個體往往會因為所處位置的特殊性而面臨被嫉妒或猜疑的境遇,這種境遇并不完全取決于他們個人的品質(zhì)或能力。 12 同惡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 同欲相趨,同利相死。 《史記·吳王濞列傳》 憎恨相同就要互相援助,愛好相同就要互相體貼,情感相同就要互相成全,愿望相同就要共同追求,利益相同就要共同生死。 這句話深刻揭示了人們在面對共同的情感、欲望、利益時的行為模式,指出了人們往往會因為共同點而結(jié)成同盟,無論是好是壞。 13 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 時乎時,不再來。 《史記·淮陰侯列傳》 功業(yè)很難成功但容易失敗,機會很難遇到但容易失去;時機啊時機,失去了就不會再來。 蒯通試圖說服韓信自立為王,但韓信猶豫不決,既不忍心背叛劉邦,又自認為功勛卓著,最終沒有采納蒯通的建議,錯過了可能改變歷史進程的機會。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成功往往需要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決策和行動。 14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史記·蘇秦列傳》 比喻寧愿在小的領域里居首位,也不愿在大的領域里居次要地位或受人支配。 這句話是蘇秦游說韓王時說的,韓國雖然不如秦國強大,但有自己的優(yōu)勢,不應該屈服于秦國。蘇秦用“寧為雞口,無為牛后”這句話強調(diào),即使是小國,也要保持獨立自主,不應該成為大國的附庸。 15 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 《史記·游俠列傳》 人說話必須講信用,做事一定要有結(jié)果,已經(jīng)許下的諾言一定要認真地去履行。 這是司馬遷對游俠精神的贊賞。即使被韓非斥為“以武犯禁”的游俠,他們重信義、重然諾的品質(zhì),也得到了積極的肯定,并反襯那些所謂君子,言不由衷的卑下無恥和虛偽。 16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把鳥打盡了,打完了,那良弓就沒有用處了,兔子已死,那狗也沒用了,不如烹了吃了。比喻一個人失去了利用價值,就被殺掉或者落下個比別人更慘的下場。 勾踐滅吳后,范蠡決定辭官歸隱,離開前寫了一封信給宰相文種,用這句話勸說文種早早離開勾踐,保全自身。文種不以為然,結(jié)果很快就被勾踐逼著自殺。 17 規(guī)小節(jié)者不能成榮名, 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一個人只注重小節(jié)操是不會有什么美名,不能容忍小的恥辱是不會建立大的功業(yè)。 大丈夫不拘小節(jié)。在追求大目標時,不應過分在意小的瑕疵和羞辱,而應有更寬廣的視野和胸懷,以成就大業(yè)。 18 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史記·魏世家》 抱著柴草救火,柴草不燒完,火是不會滅的。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jié)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因害怕秦國攻略,魏國想要割地求和。蘇代堅決反對此事,他認為秦國對魏國垂涎已久,魏國的土地不割完,秦國這種想法就不會改變,割地求和恰如同抱著柴草救火,柴草不燒完,火是不會滅的。 END 插圖:網(wǎng)絡 文字:燈下書箋整編 |
|
來自: 雨林修養(yǎng)館 > 《靜心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