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豪澤爾是美國新晉財經(jīng)作家,其著作《金錢心理學》在全球共有52種譯本,售出300萬冊以上。 他并非專業(yè)投資者,甚至不是金融科班出身,《金錢心理學》也曾被各大出版社拒絕,最終由一個僅有五名員工的出版商出版。 在《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與致富心態(tài)》中,作者探討了人類行為的某些恒久模式,幫助讀者領悟歷史、理解人性、洞察生活本質(zhì)。 從本書中,我梳理出10條關于人性的小知識,于此分享。 1.不要妄想預測未來 人們總是希望預測未來,也一直在為之努力,但真正預測成功的少之又少。 事情的發(fā)展錯綜復雜,根本無法判斷什么因素會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 事實上,即便某個微不足道的小事朝著相反的方向發(fā)展,都可能導致重大事件的結(jié)局大相徑庭。 萬事萬物皆在變化,各種變化以其獨特的方式影響著世界,因此做預測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2.不可預見的才是風險 最大的風險總是那些沒有人預料到的事。因為沒有人預料到,所以沒有人做準備;因為沒有做準備,所以造成的損失更大。 所謂風險,其實是你認為已經(jīng)考慮周全,而實際被遺漏的東西。你為想象中的風險做足了準備,而想象之外發(fā)生的才是真正的風險。 有些事看起來必然發(fā)生,其實絕大多數(shù)都只是“事后諸葛亮”而已。 越覺得自己考慮得很周全,意外發(fā)生時受到的沖擊就越大。 3.幸福感取決于預期 期望的目標實現(xiàn)了,你會很幸福;可如果沒實現(xiàn),即便已經(jīng)超過周圍的人,你依然會感到不幸福。 幸福感沒有客觀的標準,更多來自內(nèi)心的感受。所以預期會影響別人對你的評價,會影響消費者的信心,會影響股價的走勢。 獲得幸福的首要法則是降低預期。如果總是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注定一生都會痛苦。 4.人們要的不是準確性,而是確定性 身處變化無常的世界,卻強烈渴望獲得確定性,這是人類的本性。 其實很多人心里都清楚,百分百確定的事情極其罕見,可他們?nèi)匀粫l頻追問“確定嗎?” 人們之所以喜歡預測未來,很大程度上是想擺脫面對不確定性時的痛苦。也正是因為人們需要相信世界是可預測、可掌控的,所以才會“迷信”權威。 社交媒體的發(fā)展,讓人們發(fā)現(xiàn)身邊的壞事情越來越多,似乎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糟糕。 其實,好事和壞事的發(fā)生概率并無變化,只是網(wǎng)絡將遠方的事件帶到了眼前,將可能變成了確定。事實上,類似情況發(fā)生自己身上的概率依然很低,但人們已顧不上去思考這個問題。 5.講道理不如講故事 在理想世界,信息的重要性并不取決于作者的敘述能力。但在現(xiàn)實世界中,人們?nèi)菀赘械骄氲。狈δ托?,情緒不穩(wěn)。他們更希望以簡單易懂的故事來表達復雜的事物。 在信息紛繁雜亂、生活節(jié)奏極快的當下,人們大都很忙碌、很感性,很難冷靜地做出篩選,找到最正確的答案。 而故事就像杠桿,能撬動人們的好奇心,能引來更多的關注度。 偉大的思想如果沒有被闡述清楚,也許就會無果而終;陳腐或錯誤的思想經(jīng)過煽風點火,也有可能興風作浪。 一個好故事比冰冷的數(shù)據(jù)更吸引人,也更有說服力。 6.物極必反 四年前的新冠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甚至影響了經(jīng)濟社會結(jié)構。 可如果是發(fā)生在一百年前,死亡人數(shù)遠遠高出,人們也只會當作一次普通的災難性事件。 過去發(fā)生疫情是常事,而如今大部分傳染病要么被消滅、要么可控制。醫(yī)療技術的進步,在讓致死率降低的同時,也讓人們的心理應對能力降低了。 成功容易讓人產(chǎn)生懈怠,變得自大,失去敬畏心,隨之而來的是不恰當?shù)臎Q策,失敗的風險。 巴菲特自述其成功秘訣之一是“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 上坡路的頂點之后,必然是下坡路。當你處于順境時,往往也是最需要警惕之時。 7.用力過猛反而壞事 星巴克成立的前28年,只開了625家門店,而接下來的8年平均每年新增2500家門店。 但快速的擴張非但沒有產(chǎn)生收益,反而讓利潤空間大大降低,股價暴跌,最終引發(fā)一波關店、裁員,妥妥一個現(xiàn)實版的“拔苗助長”。 任何事物都有其維持正常運作的最適宜狀態(tài),無論是規(guī)模還是速度。擴大規(guī)?;蛘呒涌焖俣龋械钠ヅ涠榷紩淮蚱?,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 一個好點子,一旦用力過猛,很快就會變成一個壞主意。萬事有度,過猶不及。 要道法自然,切莫倒反天罡。 8.逆境更具創(chuàng)造力 縱觀歷史長河會發(fā)現(xiàn),最重大的變革、最重要的創(chuàng)新往往不會發(fā)生在和平盛世,而是在大變局之中或之后。 沒有壓力的生活聽起來很美妙,但會讓人失去前進的動力。困難和挫折雖會讓人懊惱,卻也會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和好勝心。 恐懼是成長的催化劑,焦慮是進步的助推器。 社會的發(fā)展、個人的成長,都是在完成一個又一個挑戰(zhàn)的過程中實現(xiàn)的。 9.既要樂觀,也要悲觀 樂觀帶來希望,讓人們敢于嘗試,悲觀幫助人們面對現(xiàn)實,對潛在的風險未雨綢繆。 取得進步需要同時具備樂觀和悲觀兩種心態(tài)。既要堅定不移地相信事情一定會變好,又要接受殘酷的現(xiàn)實,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悲觀地儲蓄,樂觀地投資;悲觀地計劃,樂觀地夢想。 樂觀,提醒人們要仰望星空;悲觀,告誡大家要低頭看路。 10.警惕偏見 人與人的接觸,難以避免地受到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導致對他人的認識存在片面性。 大多數(shù)人不會透露自己心中的痛苦和恐懼,也很少真實袒露自己的缺點和失敗。 外人看到的往往是光鮮的外表,很難看到脆弱的面龐。就像朋友圈里常見旅游的美景,卻鮮有航班延誤的無奈。 別人家的草坪看似更綠,可能只是因為加了濾鏡。 與人交往,需要警惕以偏概全。既不能因為某事沒做好就認為啥事都做不好,也不要因為一次很出色就斷定凡事皆出眾。 一個人的特殊才能應該受到贊揚,但不等于對他所有的想法都不能質(zhì)疑。橘子好吃,但是不必連皮一起吃。 |
|
來自: 天府小小爸 > 《原創(chuàng)之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