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說: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真正有修養(yǎng)的人,都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辭,守護內(nèi)心的寧靜,以此展現(xiàn)出高尚的品格和深厚的智慧。
古人云:
“沉默是金,言語是銀?!?/span>
這句話提醒我們:
言辭并非越多越好,適時的沉默反而能顯得更有智慧。
人們常常因口無遮攔而失足,隨意發(fā)言,或是為了爭辯而逞口舌之快,缺乏內(nèi)心深處的沉穩(wěn)與智慧。
知人不評
對于他人的缺點和不足,心中有數(shù)即可,無需當面指摘,以免讓他人難堪。
看破而不說破,理解而不評價,不僅給他人留有余地,同時也彰顯了自身的涵養(yǎng)和大度。
歷史上,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后,勢力已然強大,威名赫赫。
這時,熟悉權(quán)謀的學(xué)者王闿運前來拜訪。
他在席上便極力勸說曾國藩擁兵自重,謀取清朝的皇位。
面對王闿運引經(jīng)據(jù)典、滔滔不絕的言辭,曾國藩并未直接回應(yīng),而是低頭用茶水在紙上寫字。
待王闿運離開時,發(fā)現(xiàn)紙上寫的卻是一行“ 妄 ”字,意思顯而易見。
原來,曾國藩深知王闿運的狂妄與無知,不愿與其發(fā)生沖突,但又不想當面直接批評。
于是用這種方式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避免了直接的尷尬。
知人是明智,評人是修養(yǎng)。
我們不應(yīng)當以自己的標準去評價他人的是非善惡,更不能以自我為尺度來裁判他人的思想和價值觀。
要學(xué)會用理智的心態(tài)去理解他人,以平和的態(tài)度與人相處,而非用刻薄的評判來制造矛盾,招致不快。
知事不言
《增廣賢文》中提到: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span>
一個人若心中難以隱瞞事情,在人群中又無法保持沉默,輕則失去他人的信任,重則泄露機密,后果不堪設(shè)想。
明朝天順年間,內(nèi)閣首輔徐有貞與宦官首領(lǐng)曹吉祥之間的斗爭可謂一波三折。
起初,憑借自己的權(quán)勢和智慧,徐有貞讓曹吉祥陷入困境,屢屢受挫。
然而,隨著曹吉祥與皇帝的一次閑聊,局勢卻發(fā)生了逆轉(zhuǎn),讓徐有貞失去寵愛,跌入谷底。
在那次閑談中,曹吉祥無意中提及了一件事,令皇帝格外關(guān)注,便詢問他是如何得知的。
曹吉祥回答說,是徐有貞告訴他的,而如今朝廷上下皆已知曉。
皇帝立刻憤怒不已,因這件事本是他與徐有貞的私密談話,未曾告知任何第三者,且屬于機密內(nèi)容。
自此,皇帝對徐有貞再無信任。
不久,徐有貞便遭到罷免,流放嶺南。
《淮南子》里說:
“事以密成,語以泄敗?!?/span>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言語因泄露而失敗。
某些事情屬于秘密,某些事情是隱私,還有些成就或創(chuàng)傷是人們不愿意顯露的。
知事不言事,守口如瓶,三緘其口,便是一種高明的處世智慧。
知理不辯
卡耐基曾說:
“贏得爭論的唯一辦法,就是避免爭論?!?/span>
爭論是人生中最無意義的事情,贏了會傷害感情,輸了則讓自己失去面子。
著名作家林語堂與其好友在一次聚會上,因一個成語的用法產(chǎn)生了爭執(zhí)。
林語堂認為朋友的理解錯誤,直言不諱地指出了問題,而朋友則堅信自己的說法是正確的。
最終,他們決定請來一位語言學(xué)家來裁決,結(jié)果證明林語堂是對的。
爭論結(jié)束后,林語堂感到十分懊悔,因為這場爭論不僅讓氣氛變得尷尬,也讓他們的友誼蒙上了陰影。
此后,林語堂立志不再與人爭論。
他說:
“與人爭論是沒意義的,彼此爭得不快,浪費時間,還不如享受生活的美好?!?/span>
人生苦短,快樂才是最重要的,何必為了無謂的爭執(zhí)而破壞心情?
真理自會顯現(xiàn),謬論又怎能辯得清楚?
特別是與那些思維方式截然不同的人,爭論只會讓自己疲憊不堪。
有位學(xué)者與朋友爭論,堅信2加2等于4。
朋友卻固執(zhí)認為是5,二人爭得不可開交,最后甚至一起找來老師裁決。
老師聽后搖頭感嘆:
“你們竟然為如此簡單的算術(shù)爭論,真是毫無意義!”
學(xué)者意識到,自己與朋友的爭論根本沒有意義,反而浪費了時間和精力。
生活中,有些人無論如何都無法理解自己的觀點。
與其和他們爭論,不如選擇沉默。
知理不爭辯,是一種深刻的智慧。
▽
古語有云:
“言多必失。”
有人問智者:
“你最害怕的是什么?”
智者指著自己的嘴巴,回答:
“我最怕它。
因為它可能會帶來無法挽回的后果?!?/span>
學(xué)會沉默,控制自己的言語,便能遠離許多煩惱,減少人際關(guān)系的摩擦。
成長的真正意義,不在于能言善辯,而在于懂得忍耐與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