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國書法的一大黃金時期,楷書、草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達到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其中,歐陽詢被譽為“楷圣”,也是“楷書四大家”之首,而張旭、懷素則收獲“草圣”美名,論水平不輸張、索、二王。 很多人也因此形成了一個“刻板印象”,那就是歐陽詢只擅長楷體,而張、懷專精于草書。事實并非如此,上世紀有專家在河北豐潤發(fā)現(xiàn)了一塊唐代殘碑,經(jīng)過多方鑒定,碑上文字竟然是歐陽詢書丹。此碑現(xiàn)存600余字,字徑大小約3厘米。 這塊碑自發(fā)現(xiàn)以來,備受學界關注,而在書法圈里則成了學習草書的“范本”。此碑是歐陽詢傳世可信的唯一一件草書,內(nèi)容是《千字文》,每個字都不重復。當世人目睹它時,不禁感慨“'楷圣’原來也是'草圣’”。 論用筆之精彩,法度之豐富,《草書千字文》絲毫不輸給張旭 懷素的作品,啟功、沈鵬等名家對它贊不絕口,沈鵬說:“千文內(nèi)容蕪雜,有不入眼處,歷代名家所書,余最服膺者歐陽詢,懷素、趙佶數(shù)家曾揣摩筆意,約取所長。” 此碑內(nèi)容從“猶子比兒”一句起至全文結束,每行10字,計65行、650字。唐代書論家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價歐陽詢說:“詢八體盡能,筆力勁險。草書迭蕩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驚其跳駿,不避危險……” 這是說歐陽詢精通八種書體,用筆剛健險絕,尤其是他的草書跌宕起伏而氣息貫通,比“二王”的字更具感染力。尤其善于營造草書的激蕩變化,對于陰陽之變應用得爐火純青。我們在學習“歐楷”時,容易陷入其中,擺脫不了他的痕跡,但“歐草”則筆法更加自由靈變,給我們留下了自由發(fā)揮的空間。 歐陽詢草書取法于魏晉至隋代諸家,尤其是張芝、皇象、王羲之、智永等人。斂鋒起筆,再回鋒、衄挫、蓄力,行筆中鋒,筆畫圓潤靈巧、婀娜多姿,起筆、收筆極為自然,轉折處圓筆為主,絞轉自如,如“折釵股”,明顯受王羲之影響。 《草書千字文》結字舒展欹側,點畫呼應俯仰、穿插避讓,左右結構高低不一,上下安排疏密變化,字徑大小錯落,平和、險奇、秀潤、老辣集于一帖,處處都蘊涵著變化,無絲毫雷同。唐人之嚴謹大氣與二王之中和流美相統(tǒng)一,堅實而飽滿,圓潤而流暢,后世書家學習小草,幾乎無不臨摹此作。 學草書的朋友,可從這部《千字文》練起,它是堪比《十七帖》的“教科書”式范本,是晉唐流傳下來罕見的小草法帖,將它臨摹通透,晉唐正宗草法也就學到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