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背景 1928年6月4日,“東北王”奉系首領張作霖乘坐的專列經過京奉、南滿鐵路交叉處的三孔橋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毀,張作霖被炸成重傷,送回沈陽后于當日去逝。 同年6月21日,少帥張學良主政東三省,為抵制日本軍國主義,實現(xiàn)民族團結,學良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東北易幟,歸順南京中央政府。 民國早期年間,由于歷年來戰(zhàn)事連綿,軍費消耗巨大,東三省地區(qū)經濟萎縮,市場 蕭條,銅圓多被熔毀或大量外流日本等地,造成輔幣通貨緊缺。根據民國18年底財政部的調查報告,當時長春、哈爾2濱與吉林市流通的十文與二十文銅元數目極少,遼寧省的大連與沈陽只流通十文銅圓,數目也極少。因此報告稱,東三省是屬于“銅元極少流通”的地區(qū)。 為了恢復經濟,東北當局便開始考慮發(fā)行銅制輔幣,并以此來抵制日本通貨的滲透。民國18年,張學良主持東三省財政金融會議,針對市面缺乏輔幣通貨的問題決定鑄造銅錢。 二、兩次設計的兩種壹分銅幣 錢模由自行設計,自己開模。第一次設計的銅幣正面上方是貨幣發(fā)行時間,“中華民國十八年”,中間是國徽,青天白日黨徽被環(huán)繞;下方是制造地點“東三省”。這正是東三省一分銅圓的“大寫版壹分版”。 因已易幟,歸順南京政府,這一版被試鑄后連同試鑄樣幣及錢幣圖案還得送南京政府貨幣管理局審批,但未獲通過,發(fā)回重新設計。被退回的理由是: 國徽被圈珠圈住,且與東三省并列,寓意欠佳。 幣圖如下: 后來,不得已對銅幣圖案作了第二次設計,做了重大改變,面值改為小寫“一分”,圖案布局作了調整變化,試鑄后呈樣南京政府才被審核通過。 此小寫“一分”銅圓的正面上方環(huán)列中華民國十八年、下列東三省,中間用點珠圈,圈內布滿弧形水波紋底映,襯著幣值楷書“一分”字樣;左右3-4位點,8-9點位各鐫刻一朵八瓣花枝。 背面圖案是左右分列兩枝開滿梅花的枝條,兩枝花底部用彩帶結束成蝴蝶結,眾星捧月般地擁簇著中、上部的國民黨青天白日黨徽。 三,兩版銅幣的鑄造時間和數量 1、民國18年(1929)7月開始鑄行這種新設計的小寫“一分”輔幣。此幣保持了東北特色,但并未與中央它省鑄幣一致。 有史料記載,從民國18年7月開鑄東三省“一分”銅圓直到民國19年7月,前后一年時間,累計鑄造發(fā)行約1959.75萬枚。 2、而原設計的大寫版“民國十八年東三省壹分”試鑄幣并未大規(guī)模鑄造發(fā)行,其確切的鑄造數量和存世量都是非常有限的。其鑄造數據未見公開,因歷史原因,存量自然稀罕少見。 四、銅幣后來的存世狀況 1930年5月中原大戰(zhàn)爆發(fā),汪精衛(wèi)聯(lián)合閻錫山,馮玉祥同蔣介石為首的南京政府爭奪中央政府控制權。張學良的東北軍成交戰(zhàn)雙方拉攏的對象。 9月18日,張學良站到了南京政府一方,出兵關內,占領平津地區(qū)。10月15日,馮、閻宣布投降,中原大戰(zhàn)結束。 因張學良出兵關內,所鑄錢幣流入平津地區(qū),一分硬幣得到一些存留。1931年9月18日,窺視東北已久的日本,趁張學良出兵關內,東北空虛,侵略東北,張學良依照南京蔣介石政府主張,采取“不抵抗”,把剩余軍隊撤入關內,導致東北全部淪陷。 東北人民和軍人失去了家園,張學良也背負逃跑將軍的罪名,為日后西安事變的爆發(fā)埋下伏筆。 日本占領東三省后,為了所謂“大東亞圣戰(zhàn)”之目的,多次強迫老百姓獻銅,滿洲“中央銀行”柜臺的銅護欄都拆下上繳,就連滿洲國皇帝溥儀也把自己皇宮里供奉的佛像和窗簾掛帳錢收集捐獻用于“圣戰(zhàn)”。 此外,在偽滿洲“中央銀行”成立時,曾大規(guī)模吸收“舊銅幣”。對張學良原鑄的銅幣采取兌換,回收的方法,又用發(fā)行承載日本文化的新鎳幣替代,使各時期的銅幣幾乎絕跡。 經過近百年來的歲月消磨,張學良主持鑄造發(fā)行的大小寫“一分幣”,能保存到至今的品相完美者已是非常稀少。尤其是大寫“壹分”銅幣,本就是試鑄幣,存世稀罕,成為不可多得的珍品,也是民國銅幣中的名譽品。 五、大寫版“民國十八年東三省壹分”試鑄幣業(yè)內的評級和品鑒 ①評級狀態(tài) 這種大字“壹分”銅幣,被周沁園先生收錄到《中國機制幣銅元目錄》中,并被評級為二級幣。 ②版本分類 試鑄幣“壹分”的幣文有大,小字之分,從存世的這種錢幣看,可能鑄材還有黃銅,紅銅兩種。 ③存世傳聞及分析 據網傳,目前存世的東三省早期試鑄幣,大小寫一分銅幣,僅存數套,一套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院,上海和臺灣收藏家各有一套。還有一套出現(xiàn)在2016年秋拍會上。如這種傳聞成立,目前存世的,民間藏家所存之品,就都是偽品了? 我愚見并非如此。就像許多古錢幣都被人刻意吹虛為“孤品”,實際是為抬高自藏品的價值一樣,后來被不斷發(fā)現(xiàn)的同款錢幣打臉,證明原鑄錢不可能只鑄幾枚而成存世“孤品”,唯他才有,別人擁有就是贗品,假貨,其心可誅! ④自藏品品鑒 a.藏品參數 我藏有此品紅,黃銅各一枚。幣徑26mm厚1.5mm重6.22g(紅銅)或6.29g(黃銅),真贗看幣可辯。 a).紅銅幣: b).黃銅幣: b.藏品面觀 觀此藏銅幣正面中部用點珠組成珠圈,珠圈上緣環(huán)列“中華民國十八年”、4點,8點位鐫刻八角空心花飾,珠圈下緣鐫刻“東三省”。珠圈中心鐫刻十二角黨徽圖案,在珠圈與黨徽圖空檔處,鐫刻著細密的波狀紋。這種水波狀紋每一條直徑比發(fā)絲還細。我大概測量了一下,在 1 mm寬度內,有間隔5條波紋,每一條寬度不足0.1mm,且縱橫交錯,難尋規(guī)律,難以仿鑄,猜想是一種防偽措施。 b.藏品背觀 銅幣背面圖案是左右分列鐫刻兩枝開滿梅花的枝條,底部采用彩條系成8字結,最中間用一長約2.5mm寬約1mm的豎條銜接,豎條中陰刻“I”,我猜測這是原做設計者把它正好與8字結組成18(年)的隱含密碼。 梅花枝中部環(huán)抱著錢幣面值“壹分”(有較大字和較小字體之分兩個版別)。其梅花和枝條鐫刻精湛,梅花有盛開的花瓣和半開花的側面,含苞待放的花蕾,花枝枝條粗細適度,張馳自然,構成一幅美麗的花卉圖。 c.藏品外觀 此幣外緣愣邊略高于地章和幣文圖案,是與大清和民國機鑄幣工藝結構一致,是為了減少對幣文和紋飾的磨損。 幣外緣內邊有用細短線條和點珠間隔組成內齒,齒間間距均勻規(guī)范,無任何粘連。幣外輪光邊無齒。 d. 鑒賞結論 此幣幣文和紋飾相交線清晰,立面挺拔,地章光潔平整,表面包漿自然,機壓鑄造工藝精湛,壓力足夠。采用有兩種防偽措施,品相完好,系官方所鑄之幣無疑。 六、文末建議 大寫版的“壹分”當前存世量極少,可遇不可求。目前確實仿品居多,收藏者需多加注意,可見從幣文圖案的精細程度和鑄工精湛狀態(tài)上加以區(qū)別。但目前偽幣仿鑄的手段越來越高,有伯仲難分之態(tài),要多加辯識。 2024年10月30日撰稿于成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