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心放 唐朝初年,有一位善于識人知人的吏部官員裴行儉,是一個伯樂型的人物,為朝廷選拔了不少人才,當有人給其推薦包括駱賓王在內的“初唐四杰”時,他笑著說這四人“才名響亮,官運不佳,福祿短淺”。裴行儉的確是有先見之明,駱賓王一生就是最充分的證明。 (一)一路坎坷的求仕路 駱賓王出身于小官僚家庭,幼年生活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里,天生聰慧且愛學習的他,年僅七歲便隨口吟出了那首流傳百世的《鵝》,那些年父親在山東博縣當縣令,他在十歲時離開老家來到父親的任所。在父親的引導下,駱賓王廣交當?shù)仫枌W名士,神童之名開始鵲起,不幸的是,沒過幾年父親病逝了,他過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由于貧困落魄,有段時間和一伙賭徒過從甚密,差點誤入了歧途,后來全靠自己及時懸崖勒馬。 因為才華出眾,他得到道王李元慶的賞識,聘請他擔任王府學士。府中吏員多多,他坐了三年冷板凳,內心越來越感到煩躁苦悶。在王府舉辦的一次聚會上,不知道是道王尋開心找樂子,或者是找機會助推他揚名,請他當場展示自己的才華,年輕的他沒認真想一想,就認為是對自己的侮辱,竟當場拒絕,拂袖而去。駱賓王這種狷介的性格作風肯定是難以在官場中出頭發(fā)跡喲。冷靜下來后,他自己都認識到這個問題,在其寫的《詠懷》詩中云:“少年識事淺,不知交道難。” 人在屋檐下,豈能不低頭?他終于犟不過現(xiàn)實,不得不向世俗下矮樁,他開始給一些官員上書自薦。誰知上書自薦是干了件費力沒討到好的事,反而被不少當官的給了他一個“浮躁淺露”的壞名聲。 664年他終于得到了一個出頭露面的機會,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禪,齊州各界推舉駱賓王寫了篇“請陪封禪表”。這篇文章讓駱賓王揚名啦!在大臣劉祥道、裴行儉的舉薦下,駱賓王被朝廷任命為奉禮郎。奉禮郎這官兒的主要職責是在朝會和祭祀中負責禮儀和秩序的維護,官秩是從九品上,在古代官制中地位比較低下。但不管如何,總算進入了仕途。 (二)多次貶官降職或流放 估摸硬是屬于自己性格的原因,奉禮郎這種比七品芝麻官還要小兩級的官,駱賓王也做不長。不久就因故遭到貶謫,被罰到西域從軍,后又輾轉到西南姚州參加對邊地部族的軍事行動。作為一個文人,持槍舉刀去沖鋒陷陣不是他的所長,但手中的筆也大有用途。 由于他辦事勤懇踏實,在姚州時深得統(tǒng)帥李義的器重,軍中來往文書,多由他草擬。心懷大志的駱賓王并沒因貶職苦惱,他在艱苦的生活中還寫下了意氣沖天的《從軍行》,抒發(fā)自己殺敵報國的志向:“平生一顧重,意氣溢三軍......”他在蜀地時恰巧盧照鄰也在那里,兩人經常把酒暢談,賦詩贈答,日子過得好不瀟灑暢意。 經過一段漫長的行伍生活,駱賓王去做了幾任縣主簿。主簿是知縣的佐官之一,負責戶籍,緝捕、文書等文職工作。在儀鳳三年(678年),被提升為侍御史。侍御史是朝廷的檢察官,駱賓王一生中擔任的最高職務。那個時期是武則天當政,駱賓王看不慣她獨斷專行的作風,多次上表勸阻,諷刺調侃, 從而獲罪入獄。在獄中他悲憤到了極點。他又作詩又寫賦的,借以自解。那首著名的《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就是那段時間寫的。 駱賓王被關了一年左右才被釋放,牢獄生活給他精神上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創(chuàng)傷,雖然出獄后他還被授了個臨??h丞的吏職,但他情緒很低落,勉強去上任后沒干多久,就覺得很無聊,“棄官”而去了。他一門心思希望把武則天趕下臺,為匡復李唐王朝干一番事業(yè)。 (三)在靈隱寺出家當和尚嗎? 684年,武則天正式登御座,殺了不少李唐王朝的人,其中包括她的兒子,徐敬業(yè)等人在揚州起兵討伐她,駱賓王投其麾下,為其寫了有名的檄文。駱賓王在檄文中把武則天罵了個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但據(jù)野史稱,武則天對駱賓王的文才的確青眼有加,她還怪丞相,認為駱賓王如此有才能為啥沒受到重用?是丞相失職沒能推薦造成的,可見其對駱賓王深有惜才之心。 討武則天失敗后,后世對駱賓王的去向有兩種說法,一是在亂軍中被殺身亡了,二是出家當了和尚。據(jù)說當時的著名詩人宋之問,曾經官至工部員外郎,但因事屢遭貶官,有次在貶謫途中經過江南,在杭州靈隱寺中遇到了一個很有文才的老僧。宋之問第二天去找老僧就沒見著了。知道底細的僧人告訴宋之問,討武則天兵敗后,徐敬業(yè)在衡山落發(fā)為僧,駱賓王在靈隱寺出家當和尚。 筆者據(jù)能查閱得到的史料分析,駱賓王已死于兵敗后的亂軍中了。為啥有在靈隱寺出家的傳聞呢,筆者猜想是當時人們對他的懷念,以及隱晦地表達出對武則天獨斷專行的不滿,畢竟那個朝代,李唐一脈才是正宗的皇家。 【作者簡介】作者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南岸區(qū)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