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考試間隔時間長(進士、舉人考試通常三年一屆)、參與者多(基本不限年齡,沒有應屆往屆之分)、錄取率低(大的省份每次鄉(xiāng)試的舉人錄取名額僅為一百多,全國性的會試每次錄取人數(shù)也通常只有二三百),古代的科舉考試難度很高。許多人在考取最基礎的秀才(生員)之后,往往努力一生也不能中舉人、中進士。相比之下,《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年才考取舉人)已經算是幸運者。 近來筆者翻閱清代《棲霞縣志》,就偶然看到當?shù)匾晃恍悴诺钠D辛科舉經歷。概而言之,他剛過二十歲就考取秀才,但此后六十年的時間里,卻始終無法通過常規(guī)途徑考取舉人、進士功名,一直到八十歲的時候,他還堅持踏入考場,以圖證明自己。 這位秀才叫作郝元第(注:郝是棲霞的常見姓氏,明清時期當?shù)赜心擦趾吕钏拇罂婆e望族之說,郝氏族人從事讀書科考者眾多)。從縣志的記載推斷,他應該出生于清雍正八年(1730),至弱冠時(以虛歲推算應為乾隆十四年,1749年)“補博士弟子,以高等食廩”(廩生,即秀才),獲得參加鄉(xiāng)試資格。 然而,此后他屢試不第,功名始終未有提升。到了嘉慶五年(1800年),或許是相關官員同情郝元第的遭遇,便將之列入“恩貢生”的名單,使他得以進入國子監(jiān)。 此時的郝元第已經年過七十,但他并沒有停下科考的腳步。八年之后(嘉慶十三年),由于他參加鄉(xiāng)試仍不中,朝廷便按照規(guī)定授予其"欽賜舉人”頭銜(近似榮譽頭銜,但也有參加會試的資格)。此后,郝元第以古稀之年堅持參加了兩次會試,雖然都沒有正式考中,但先后得到了“欽賜國子監(jiān)學正”“欽賜國子監(jiān)助教”的榮譽頭銜。至嘉慶二十年(1815年)時,他以八十六歲的高齡去世,其坎坷的科舉生涯才告結束。 就考試的總體過程來說,郝元第有些不太走運。但與更多失意者相比,他又是幸運的。畢竟,他足夠長壽,從而有資格獲得朝廷授予的榮譽性頭銜(與年齡掛鉤)。而從《棲霞縣志》的記載來看,當時的人們對這位數(shù)十年堅持科考的讀書人也是比較敬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