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dǎo)讀:本文都是半夏瀉心湯運用的干貨!對于兼癥的加減,往往要依據(jù)病證和主方的特點選藥。比如反酸加吳茱萸,可以與原方黃連合成左金丸,頭痛失眠加夏枯草又與半夏合為對藥。此外,藿香三味、三花、開胃三芽等等,都又好記又好用。 半夏瀉心湯應(yīng)用十八法 作者/毛德西 本文摘自《毛德西用藥十講》(2016) 半夏瀉心湯(半夏9克,黃芩6克,干姜6克,人參6克,炙甘草6克,黃連3克,大棗4枚(擘))是《傷寒論》中最為常用的經(jīng)方之一,我常用半夏瀉心湯治療消化系疾病,其使用率約占三分之一之多。 常用于慢性胃炎、食管炎、膽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膽囊炎、慢性消化性潰瘍、慢性結(jié)腸炎等。 現(xiàn)依據(jù)門診病例,總結(jié)出臨床應(yīng)用18法,供同道參考。 一、半夏瀉心湯加吳茱萸(或肉桂) 主治慢性胃炎伴有反酸、嘔惡者,方中黃連與吳茱萸(3克)配伍,為左金丸,有抑肝和胃制酸之功效。具體應(yīng)用時,黃連與吳茱萸的用量比例為2:1。 如果是少年,吃東西不消化,還可加6克胡黃連,以助消除積滯。 二、半夏瀉心湯加夏枯草 主治慢性胃炎伴有頭痛、失眠者,方中半夏與夏枯草(12克)為對藥,半夏五月而生,夏枯草五月而枯,陰陽交替,引陽入陰,頗宜失眠癥,夏枯草還可解肝經(jīng)郁熱之頭痛。 國醫(yī)大師朱良春在此基礎(chǔ)上加入珍珠母,以入肝安魂,用于多種肝病所致之頑固性失眠。 三、半夏瀉心湯加藿香三味 藿香三味,即藿香10克,佩蘭10克,砂仁6克(后下),此三味均有芳香氣味,具有醒脾開胃、化濕進食之功。合用之,主治濕濁中阻,阻遏納運,五谷不馨,口膩而黏,或時有黏沫吐出,舌苔細膩。 具體應(yīng)用時,藿香三味以后下為宜,特別是砂仁不宜久煎,煎煮幾分鐘即可。 四、半夏瀉心湯加四神丸 四神丸,即補骨脂16克,肉豆蔻8克,五味子4克,吳茱萸4克。 與半夏瀉心湯合用,主治慢性胃腸炎,濕熱中阻,寒濕下注,上見痞滿,下見泄瀉,并見腹部隱隱作痛,舌苔白膩而滑。具有清上溫下、除寒止瀉之功。 五味子用量宜小,量大有作酸之虞。 五、半夏瀉心湯加木香、九香蟲 取木香、九香蟲各6克,木香可以醒脾祛濕,九香蟲善于散郁止痛,兩味配伍,又有通絡(luò)開竅之效,有人以此代替麝香,用于腦中風(fēng),也是經(jīng)驗一得。 此兩味加入半夏瀉心湯中,主治濕熱中阻,胃氣不降,郁而作痛者,亦可用于痰濕阻絡(luò)之中風(fēng)后遺癥,癥見語言謇澀、神志蒙昧者。 六、半夏瀉心湯加三花 即厚樸花10克,代代花10克,佛手花10克(均宜后下),三花具有辛香開胃、健脾化濕的功效。 主治慢性胃炎,濕熱阻中,氣機不利,引起胃脘不舒,時時脹滿,尤以午后為甚,或伴有呃逆,舌面有淡白膩苔,脈象沉滯者。 七、半夏瀉心湯加防風(fēng)、蓽茇 防風(fēng)10克,蓽茇6克,此二味具有整腸、理氣、除腐、化濁之功效,對于腹部痞滿,矢氣頻頻者,乃為對應(yīng)之舉。 八、半夏瀉心湯加雞矢藤、雞內(nèi)金 取雞內(nèi)金10克,雞矢藤10克,雞內(nèi)金消食化積力強,雞矢藤藥性和緩,有明顯的健脾和胃功效,主治慢性胃炎之納呆食積者,特別宜于小兒和老人消化不良者,二味合用,既可增進食欲,又可健脾消積,配入半夏瀉心湯中,能明顯提高消食運化功效。 九、半夏瀉心湯加三芽 即加生麥芽15克,谷芽15克,稻芽10克,三芽具有疏肝健脾、開胃進食之功效。 合用之,對于肝郁克脾(胃),肝脾俱郁之證候,如見胃脘及兩脅脹滿,進食后呃逆頻頻,口淡乏味,精神疲憊者,多有療效。 十、半夏瀉心湯加烏貝散 烏貝散由海螵蛸(烏賊骨)15克,貝母10克二味組成,具有燥濕制酸之作用,是醫(yī)家常用的健胃制酸劑。 兩方合用,對于消化性潰瘍之胃灼熱、吞酸、胃脘隱痛,或口中泛泛流涎者,常能收到“覆杯”之效。 十一、半夏瀉心湯加百部、黃芩 取百部15克,黃芩10克,此為清熱止咳對藥,具有清而不寒、止而不塞的功效。加入半夏瀉心湯中,主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咳嗽是本病最常見的食管外癥狀之一,常被人忽視,而主癥為胃灼熱、反酸及胸痛、惡心等,咳嗽多為刺激性干咳。 十二、半夏瀉心湯加丹參、赤芍、降香 取丹參15克,赤芍10克,降香10克,此三味為“小冠心二號”方,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作用,用于“心胃同病”者,即患慢性胃炎伴有心肌缺血者,常伴有胸悶、胃痞、舌質(zhì)黯淡、時時呃逆。 此時,必須“心胃同治”,取半夏瀉心湯和解胃氣,“小冠心二號”通心之絡(luò)脈,氣機升降有序,心脈通暢無阻,心胃自然各得其安。 十三、半夏瀉心湯加封髓丹 封髓丹即砂仁8克(后下),黃柏8克,甘草10克,原為堅陰止遺而設(shè),而蒲輔周先生用于口腔潰瘍,效佳。 我讀其文,頗受啟發(fā),遂用于脾胃不和常犯口腔潰瘍者,每獲良效。但其舌苔必黃膩或白膩,兩方合用,具有清熱化濕、培土伏火之效,多發(fā)者可加川牛膝、淡干姜(或肉桂),以冀引火歸原,陰陽平衡。 十四、半夏瀉心湯加牡丹皮、梔子 取牡丹皮15克,梔子6克,加入半夏瀉心湯中,主治由于脾胃濕熱瘀積所引起的牙齦腫痛,或夜間睡眠時磨牙,咯咯作響。牡丹皮清熱散血分之瘀;梔子生用以清氣分熱郁,炒用以清血分熱郁,臨床隨證選用。 梔子用量宜小,以免苦寒太過傷及中氣。 十五、半夏瀉心湯加枳術(shù)湯(丸) 枳術(shù)丸由枳實10克,白術(shù)10克組成,是健胃消食之名方,枳實消積滯,白術(shù)補脾元,由張仲景所創(chuàng),張潔古發(fā)揮。 一緩一急,一補一消,與半夏瀉心湯配伍,主治脾胃濕熱,虛中夾積,胃脘痞滿,食而不化之慢性胃病者。 十六、半夏瀉心湯加黃芪、三七粉 黃芪15~30克,三七粉3克(沖服),加入半夏瀉心湯中,主治消化性潰瘍,癥見胃脘隱痛,吞酸,胃灼熱,或有黑糞,身體日漸消瘦。 黃芪補脾健胃,益氣攝血,助血運行,為醫(yī)治潰瘍之要藥:三七粉乃祛瘀血生新血之良品,沖服為宜,兩味合用,可促使?jié)冇稀?/p> 十七、半夏瀉心湯加白術(shù)、杏仁、火麻仁 生白術(shù)30克,炒杏仁10克,火麻仁15克,主治慢性結(jié)腸炎所致之便秘。 血壓、血脂偏高者,可加生決明子30克,其效更佳。 十八、半夏瀉心湯加扁鵲三豆飲 三豆飲由白扁豆30克,赤小豆30克,綠豆30克,金銀花15克組成,有利濕、清熱、解毒的作用,是治療皮膚痤瘡、青春痘之主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