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有言:“其耆欲深者,其天機(jī)淺?!?/span> 意思是,一個人的欲望過分強(qiáng)烈,就容易迷失自我,被外物所連累,愈發(fā)變得沒有智慧,后續(xù)的不幸,也就層出不窮了。 欲望這種東西,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好的一面在于,適度的欲望可以讓人更有做事的動力。而壞的一面在于,過度的欲望就會透支人之精力、氣數(shù),讓人命短福薄。 自己是什么人,就該做什么事兒。能力跟欲望相匹配,并無災(zāi)禍。欲望大于自身的能力,必有災(zāi)殃。 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缺乏這幾種認(rèn)知,命就不太好了。 一、缺乏“自知之明”的認(rèn)知。 有一句名言,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在見天地,見眾生之前,我們先要見自己。所謂見自己,就是“人貴有自知之明”。自己是什么人,有多少斤兩,要搞清楚,千萬不要糊里糊涂。 有的人明明只有丫鬟命,卻妄想成為主人,那他們的下場,大概率連丫鬟都不如。 有的人明明只能賺一百萬,卻妄想賺一千萬,那他們的下場,大概率連一百萬都失去,最后一無所有。 既然自知之明如此重要,為什么無數(shù)人都缺乏自知之明呢? 所謂“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這個道理。人們只能看到別人,而很難看清楚自己,自然就缺乏自知之明了。 沒必要高估自己,也沒必要低估自己,以平常、現(xiàn)實(shí)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就行了。知人者智,自知之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qiáng)。 二、缺乏“盡人事,聽天命”的智慧。 《三國演義》中有言:“萬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難與命爭衡。” 有很多事兒,都不是我們想怎樣,就能怎樣的。乞丐希望大富大貴,難道就一定可以大富大貴嗎?不一定。只能盡力,結(jié)果要交給老天爺安排。 對于“天時地利人和”,曾國藩有過一番論述:欲成大事,天意居半,人謀居半。 人之謀劃,也就是人力,占了成功的一半;老天爺?shù)陌才牛簿褪翘煲?,占了成功的一半。唯有二合一,才有可能逆轉(zhuǎn)命運(yùn)。 哪怕無法逆轉(zhuǎn)命運(yùn),我們也無法強(qiáng)求。所謂“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qiáng)求”便是如此。 該得到什么,不該得到什么,這都是“盡人事”之后的定數(shù)。既然我們已經(jīng)盡了全力,那是否成功,就沒必要過分糾結(jié)了。 我們只能做好自己的事兒,而無法干預(yù)老天爺?shù)氖聝?。盡人事,聽天命就好。 三、缺乏“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認(rèn)知。 古人有詩云:“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span> 你刻意去養(yǎng)一盆花,這盆花可能會枯死。你順其自然去種植一棵柳樹,這棵柳樹可能會茁壯成長,蔭庇后人。 這就涉及到兩種人生的態(tài)度,有心和無心。 有心去做事兒,說明我們有著“刻意”的態(tài)度。抱著刻意的態(tài)度去為人處世,基本上,都會屢屢受挫。畢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無心去做事兒,說明我們不在乎所謂的成敗得失。越是不在乎,越是沒有刻意,命運(yùn)之神越是給我們一定的驚喜。 生活就是如此,總愛跟世人唱反調(diào)。你越是想得到什么,它越是不給你什么。你越是不想得到什么,它越是給你什么。 人,可以適度執(zhí)著,而沒必要過度執(zhí)著。隨心隨緣就好。有可能,隨緣的你,會有更多的收獲。
四、缺乏“過猶不及”的智慧。 有道是“太剛易折,太柔易廢。” 過分剛硬,就容易折斷;過分柔弱,就容易廢掉。不論是過剛,還是過柔,都走了極端,不是什么好事兒。 欲望也是如此。欲望膨脹,如黑洞一樣,不僅吞噬身邊的一切,還吞噬了自己。沒有一丁點(diǎn)欲望,跟和尚一樣,也許就失去生活下去的動力了。 凡事,永遠(yuǎn)都是“過猶不及”的。 不及,不好,因?yàn)闆]有達(dá)到一個“度”。超過了,也不好,因?yàn)槌^了這個“度”,就會導(dǎo)致“過猶不及”。 人這一生最大的福氣,不在于賺到多少錢財,也不在于擁有多少資產(chǎn),更不在于爬到多高的位置。只要剛剛好,就已經(jīng)是人生贏家了。 剛剛好,不前不后,不上不下,不多不少,不富不窮,一切都夠用。足矣。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