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與性空 “緣起”對應的是“緣滅”。有起,就有滅。生、住、異、滅是一個循環(huán)。滅的當下又有了一個新的起。所以,因緣和合而建立,即是緣起;因緣散壞而異滅,即是緣滅。 比如,在這個講座現(xiàn)場,有講者,有聽者,當下就是緣起。一看時間,還有半個多小時講座就要結(jié)束了,這就是緣滅。至于能不能再堅持一個新的緣起,就要看后面會不會再安排我來講了。 所有由條件組合而成的事物,均會在條件變化時而發(fā)生變化。這決定了任何事物都不會有恒常不變的自性,這體現(xiàn)了“性空”。 比如,我們把這瓶液體叫做“水”。如果把水放在冰箱里,這水就變成了冰。為什么同樣一個東西前面叫水,后面叫冰?因為它的性質(zhì)發(fā)生了變化,所以它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這就叫性空。因此,性空不是說什么都沒有,而是說它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 “佛說一切法,對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即無一切法?!彼裕鸾滩⒉皇謴娬{(diào)對知識的學習,更強調(diào)回到心上來用功。 比如,對錢財?shù)目捶ā7鹜又v的是讓我們對錢財不要有執(zhí)著,并非不要錢財。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新青年,我們都應該追求財富,但不要對此產(chǎn)生執(zhí)著。比如,手機、電腦,我們都要用,但我們不要因此而產(chǎn)生煩惱。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出自《金剛經(jīng)》這句話強調(diào)一切現(xiàn)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如同夢幻泡影一般短暫和不真實,我們應該以超然的態(tài)度看待一切,不要執(zhí)著它而被它束縛我們本來解脫自在的本性。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边@句話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現(xiàn)象都是虛妄的,沒有固定的自我和實體,我們應該超越對事物的執(zhí)著,認識到一切現(xiàn)象的空性。?如果能透過現(xiàn)象的外在變化,看到事物的真實本質(zhì),就可以看到那個本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真如本性了,都會經(jīng)過成住壞空的過程。 萬事萬物遷流變化,從而產(chǎn)生了無常。我們要感知到這種變化,要知道事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這就是緣起帶來性空。所以,性空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強調(diào)在緣起之中,所有事物都會變化?!把劭此鸶邩?,眼看他樓塌了”所要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 所以,看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非常重要。 認真不當真 因為我們在緣起中,要感受因果。所以我的師父曾告訴我:看待人事物要認真,但不當真。這是什么意思呢?因為因果、緣起都是真實存在的,比如我打了你一巴掌,你對我肯定不會生歡喜,我們之間還會結(jié)下惡緣。所以,我們要認真對待每一個緣起,每一個當下,思考它的善惡、對錯。 但是,我們又不能當真。正是因為一切都是緣起的、變化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做好。比如,我對你微笑了一下,于是心里開始琢磨:我都對你微笑了,你難道不應該也對我微笑嗎?如果這樣想,那就當真啦!所以,只要我確定要做這件事,做了以后他會對我怎么樣,不重要。這就叫不當真。 《永嘉正道歌》里講:“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span>所以,皆是朝露風燈事,凡事何苦太當真。我們常常覺得萬事萬物都是真實的,但這些東西都在緣起中,都是變化的。比如,今天的好姐妹,明天就有可能變成塑料姐妹花,因為傷你最深的就是她。但你把它當真了,你就輸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明知虛妄,還要裝模作樣?!?/span>這句話也是我的師父講的?!胺菜邢?,皆是虛妄”出自《金剛經(jīng)》;后面這句是師父加的?!疤撏?,是說一切事物的本質(zhì)都是不真實的。但是,在緣起的當下,因緣的當下,該干嘛還得干嘛。比如,我現(xiàn)在給大家講課,不說話行不行?當然不行。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這句話的意思是,因為我們沒有得到任何東西,所以菩提薩埵(菩薩)依靠般若波羅蜜多,心中沒有任何障礙,沒有任何恐懼,遠離顛倒夢想,最終達到涅槃的境界。這句話告訴我們,只有沒有任何欲望和執(zhí)著,才能擺脫恐懼和煩惱,達到心靈的平靜和升華。 人怎么做才能成佛?即心即佛,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fā)佛性,自能證悟成佛,因此有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 《金剛經(jīng)》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和《心經(jīng)》的心無掛礙是一個道理。告訴我們,不要執(zhí)著于任何現(xiàn)象或概念,應該保持心靈的自由和開放,不依附于任何固定的觀念或現(xiàn)象。?當我們的內(nèi)心沒有任何掛礙時,就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心無掛礙的境界是修行者追求的目標,也是《心經(jīng)》所傳達的核心思想之一。 修行者應以無所得的心去修行,不執(zhí)著于任何結(jié)果和境界。因為真正的修行并不是為了得到什么,而是為了放下對一切的執(zhí)著和貪戀。 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破我執(zhí)) 諸法空相。(破法執(zhí))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既非菩薩。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只有不執(zhí)著于一切相,才能破迷開悟,見到事物本來的樣子。因為我們執(zhí)著了名相,把名相當成了真實,所以我們迷了。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這句話強調(diào)佛法本身是不可執(zhí)著的,因為一旦被固定化或形式化,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義。 眾生本具的如來本性,不停住于任何時間和空間而存在,離一切分別妄念,即是如來清凈本性。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是禪宗的修行原則,“頓悟見性”是禪宗的中心內(nèi)容。禪宗認為“心外無法”、“心外無佛”,每個人的心性即佛心,所以成佛只在自悟本性。自心迷則愚則凡則是眾生,自心悟則智則圣則是佛。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彼^明心見性者,即見此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生不滅而又能隨緣現(xiàn)相。所謂“緣起”,就是說:世界上沒有獨存性的事物,也沒有常住不變的事物,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所謂“性空”,就是說: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則不能有,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義。 外離相即禪,內(nèi)不亂即定。因為諸法性空無自性,求法者應無所求,心性平等;所以眾生心地佛性具足,即事即理,任運無礙。 頓悟成佛,頓悟不了時,可以從六個方面漸修,慢慢體會。 布施:包括對他人施舍財物、時間、精力等,通過布施培養(yǎng)慈悲和利他的精神,減少自私和貪婪的傾向。 持戒:保持道德和倫理規(guī)范的行為,包括遵守戒律和規(guī)范,如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等,通過持戒培養(yǎng)自律和道德意識。 忍辱:培養(yǎng)忍耐和承受痛苦的能力,包括忍受他人的侮辱、批評和打擊等,通過忍辱培養(yǎng)堅韌和承受壓力的能力。 精進:追求進步和發(fā)展的行為,包括努力修行和實踐,以獲得更高的境界和智慧,通過精進培養(yǎng)執(zhí)著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禪定:培養(yǎng)專注和內(nèi)在平靜的方法,包括打坐、冥想、參禪等,通過禪定培養(yǎng)專注力和內(nèi)在的平靜感。 般若:心量廣大,遍周法界,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盤踞在我們心地的種種妄想和雜念一起清除干凈。說到清除,大家往往以為就一定有一個對象,然后盡量地去壓制它、清除它。其實不然。有道是“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你不去理會它,雜念和煩惱自然就不會起作用。你越是在意它,越是想清除煩惱和雜念,煩惱反彈的力量反而就越強。真如自性! 我們的五官六感接觸到外界,如是觀照,不起絲毫分別、妄念,出入來去自由,無滯無礙。存在是唯一的實相。對于實相,接受和臣服便可,莫作掙扎,越掙扎越內(nèi)耗,越掙扎越痛苦。 天地之間,陰陽交替,萬物生長。人生于世,當以善行為本,蓋因善則生陽,陽盛則身康體健,心曠神怡。夫善行之道,勝于金玉良藥,優(yōu)于靈丹妙劑。
人心善惡,關(guān)乎一身之禍福。行善者,心懷陽光,照亮他人,亦照亮自己。惡者,心藏陰霾,損人利己,終遭報應。故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毙猩浦?,得天眷顧,福澤綿長。
觀古之圣賢,皆以善行為修身之道??鬃釉唬骸叭收邏??!比收?,行善之人也。孟子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善行源于內(nèi)心之仁愛,推己及人,和諧共處。 是以,吾輩當勉力行善,以養(yǎng)一身之陽氣。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行善之人,必獲福報。善則生陽,愿吾輩共勉之。 很喜歡的一段話:“看見人家墻倒了,如果不能扶,不推就是一種善良;看見別人喝粥,你在吃肉,即使你不分肉給他,那么能做到不吧唧嘴,也是一種善良;衡量一個人善不善良,不僅僅要看他做了什么,還要看他不做什么。 生而為人,請務(wù)必善良,不求你能雪中送炭,只望你不要落井下石。是人都有災,是人都有難,莫笑他人穿破衣,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誰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人生都有苦也有甜。我們發(fā)自己的光就好,照亮了自己,但也不要去吹滅別人的燈。這個世界需要善良,它就像一束光,溫暖他人,照亮自己。 這世上做好事、做善事的人很多,但有時候,真的很難判斷,誰是真的善良,誰是假的善良。捐款,公益,放生,這都是一些善良的行為,但不代表他就一定是個善良的人,因為有些人為了打造自己的人設(shè),刻意為之。 有些人不管別人需要不需要,一廂情愿的幫助別人,結(jié)果反而給他人帶來困擾和難堪,這也不是真正的善良,這只是他的自我感動,是他自己認為的善良。 還有一些人,只是看起來“善”,他們?yōu)榱诉_到個人目的,利用道德標準給自己牟利,“有所圖”,這跟善良沒有絲毫關(guān)系。
這不是靠裝能裝得久遠的,也不是有錢有權(quán)才有能力做到的事,這是一個人刻在骨子里的教養(yǎng),是內(nèi)心的自然流露。 人都是要面子的,能夠做到理解別人,不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別人,尊重別人,其實就是在維護別人的面子,這就是一種善良。 如果你是一棵大樹,不嘲笑地上的小草,不炫耀自己的優(yōu)勢,不干涉別人的選擇,不打擾別人的幸福,不戳破他人的難堪,懂得換位思考,不讓別人覺得不舒服,這就是一種善良。 林語堂先生說:“善良是植根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不傷人、也不自傷,不制造麻煩、也不麻煩別人,是為他人著想,心地干凈、思路清哳、沒有多余的情緒和雜念,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持戒?!?/span> |
|
來自: 書香文齋 > 《詩人char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