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jīng)在東京學習生活過一年,當時幾乎利用了一切閑暇時間行走日本。我曾經(jīng)去過北海道,也在沖繩小??;去過伊豆大島,也在新瀉的雪國居住過。但奇怪的是,作為關(guān)西大本營之一的大阪,竟然被我遺漏了。 一錯過,就是十幾年。這一次,我在回訪過東京后,第二站便直奔大阪。 從東京站出發(fā)搭乘新干線前往新大阪站。買票的時候特意選擇最貴的指定席的E座,這樣就可以在一個多小時以后,在疾馳的列車上欣賞富士山了。富士山的魅力,語言似乎無論如何都不能完全描摹。任何時候,只要富士山出現(xiàn)在視線中,其他的事物都馬上黯然失色。我曾在前往東京的航班上端詳富士山,也曾在臺場、小笠原眺望富士山,甚至在浮世繪和照片中觀看富士山,每一次都被它折服。這次在新干線上的觀賞,是少有的從容。富士山在我的右側(cè)車窗外綿延鋪展,我久久凝望它,不發(fā)一言,不用感慨,就是我與富士山、富士山與我的靜靜相對。 是難忘的經(jīng)歷啊。 抵達大阪的第一個印象竟然是:這里怎么不太像日本? 首先是人們的“松弛感”。一下車就覺得周遭的環(huán)境比東京嘈雜多了,如同背景音量被調(diào)高了不少,這可能是因為大阪人說話的聲音普遍比東京人大些。街邊有垃圾,有人胡亂停放自行車,這可都太不“日本”了。但奇怪的是,在不知多少次被東京人用冷冰冰的眼光“教做人”后,我竟然非常欣喜于大阪的粗糙與隨意。東京美則美矣,但卻像是嚴厲的家長,讓人敬重卻少了溫情;大阪就不同,它像是鄉(xiāng)下的外婆家一樣溫暖自在。日本的文化里,似乎總?cè)鄙僖恍┐?/span>喇喇的隨性,而大阪,補上了這個缺失。 其次是街道和建筑的“洋氣”。市中心的心齋橋和道頓堀,有很多建筑精巧雅致,帶著百余年前西風東漸的標記,有好幾次我都要誤以為自己身處歐洲的某個大都市了。在這些西洋建筑前,能夠體會到大阪在最近這一兩個世紀里對不同文明的學習與包容,像是一個兢兢業(yè)業(yè)的好學生,在每一份試卷上都寫滿了上佳的答案。不同于中國和其他某些龐大文明的是,大阪人的這種學習與包容,沒有夾雜沉重與痛苦,似乎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結(jié)果。這種不對抗、不壓抑的“西洋化”、“現(xiàn)代化”,甚至在全日本也獨樹一幟。 當然,大阪還有那么一點點的“土氣”。有人告訴我,大阪之于日本就像是東北之于中國,人們的行為方式、說話方式、性格氣質(zhì)、審美狀態(tài),都帶著那么一點點“土”、一點點“垮”和一點點“混不吝”。仔細觀察,大阪街頭行人的衣著確實不如東京時尚,就連神社里稻荷狐貍的圍兜,也是大花圖案的呢。 一定不能忘記補充的是,大阪的飯菜,是真好吃。日本人對大阪的評價是“天下廚房”,還說“吃在大阪”,來了大阪就知道這兩句話不單是盛贊,也可能就是事實。在大阪的幾天里,我嘗試了關(guān)西風味的套餐、天婦羅、佃煮、生魚片、章魚小丸子、蛋糕……從未踩雷,都堪稱高水平。尤其是在法善寺橫丁附近,只要遇到門口排隊的餐廳,可以不用猶豫,直接加入隊伍。 我住的酒店在難波,下樓轉(zhuǎn)個彎就是大名鼎鼎的八阪神社。八坂神社因社內(nèi)的“獅子殿”而蜚聲海外,成為大阪小眾神社的翹楚。相信每一個因為“神社”二字走進來的人,都會被“獅子殿”萌得目瞪口呆:神社,原來可以是這個樣子?日本人的傳統(tǒng)文化,也可以這么魔幻現(xiàn)實主義嗎? 還有一件關(guān)于大阪的小事要記一記。我因為避雨而進入一間小廟,不經(jīng)意間看到廊下掛著的牌匾,上面的漢字我全都能夠讀出來:“謹白大眾,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各宜醒覺,慎勿放逸?!弊肿謶┣?,字字警醒,在大阪的冬雨中,這樣關(guān)于無常的教導與提點,直擊人心。 真是讓我相見恨晚的大阪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