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本里的文言文 53 九年級語文上冊 第9 課 魚我所欲也 孟子 不要被極端情況帶了節(jié)奏 珍惜生命 規(guī)避危險,魚和熊掌都是可以的 人人貪求口福,不錯吧。一桌美食擺在面前,有魚,有熊掌,熱氣騰騰的。你提起筷子,先夾哪個?或者說,只能二選一,你選哪一個? 沒有人選魚吧。多數應該是選擇熊掌。道理很簡單,熊掌金貴,難得一見,難得一嘗。至少到目前為止,我沒有嘗過。在選擇時,當然是選取價值更高,口感更好,對自己有更有利的,不錯吧。 再做一道選擇題:關于生和死。問題有點嚴肅,有點復雜。更困難的是,孟子在讓你做選擇題時,夾雜了“道義”和個人的面子,叫“仁義”。仁義這東西,是精神層面的,看不見,摸不著,更加考驗人的定力。 請聽題: 問:生和死,你選擇誰? 答:我選擇生,活著。這總不會錯吧。 問:請接著聽題,如果你在選擇活著的時候,同時,需要你付出極大的精神道德代價,或者說要遭受極大的人格、精神等侮辱,讓你覺得活著還不如死了,此時你會怎樣選擇? 答:問題太復雜,讓我重聽一遍。 亞圣孟子舉手搶答:這個簡單,“舍生而取義者也。” 為什么呢? 道理如下,通常,選擇活著,是因為有一個比活著更重要的理由。在極端情況下選擇從容赴死,是因為不能為了活而茍且活著。雖然,更多的時候,都要遠離危險、遠離死亡。但是,現在是極端情況,有一個理由更需要從容赴死。所以,明知當前有危險,還是不能選擇逃避。孟子的原文說,“患有所不辟?!边@是極端情況,不是常態(tài),不能混為一談。 人生于世,活著就是最大的使命。 正常情況,一個人想要得到的,是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一旦失去生命,得到再多,也沒有價值。所以,凡是可以活著的,都要選擇義無反顧地活著。同樣道理,如果應對的困難沒有比死亡更難的,凡是可以躲避的危險,都是應該規(guī)避的。 珍惜生命,活著的就應該好好活著,可以規(guī)避的困難危險,都是應該盡量規(guī)避的。 重復一遍,沒有比活著更重要的,沒有比死更可怕的。這不是只有學問的君子這樣選擇,人人都是這樣做的,叫趨利避害。只不過是賢賢君子,在極端情況下,依舊能保持初心,不丟掉本心,去做選擇。 寫文章,是需要極端一點的。 現在有一個瀕臨餓死的人,是餓得要死,渴得要死的那種。一碗飯,一杯水,立馬可以保他不死。而,這時在他面前就放著一碗飯,一碗湯,吃下去、喝下去就可以繼續(xù)活下去;不吃、不喝就會死去。怎么選擇呢? 選之前,孟子又加了一個條件,叫“呼爾而與之”,“蹴爾而與之”,在這碗飯、這份湯的旁邊,站著一個身材高大,樣貌猙獰的人,極不情愿地做著“施舍”,可以腦洞一下。對這個即將告別世間的人,像狗一樣對喝來喝去,冤枉你是裝出來、博可憐……甚至在食物上吐口水……故意侮辱你,此時,你吃?還是不吃? 孟子說: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什么意思呢?就是那些遵守本心,講究尊嚴人格的人,不會接受這種帶有明顯侮辱性質、毫無尊嚴的施舍。退一步,即使是乞丐,也不屑吃、喝,這樣極其羞辱的“飯食”。 由此,再進一步,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又是什么意思呢?現在有一個流行詞,叫“潑天的富貴”。萬鐘,就是一個潑天的富貴,不小心砸到了你。其實,原文里的“萬鐘”是俸祿、工資的意思。普及一下,古代很長時間公務員、事業(yè)編的工資是以糧食為計價單位,“萬鐘”是糧食數量龐大到十分驚人的地步,折合成人民幣,就不是現在一般公司高管、藍領等中、高層人物,拿到手的報酬可以比擬的了。這么高的收入,前提是“不辨禮義”,不去分辨合不合法,講不講道義,笑而納之。 可不可以呢? 孟子的觀點十分明確:萬鐘于我何加焉。“何加”,不接受。 那么,“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边@三句話什么意思呢?宮室之美,就是住豪華的宅子;妻妾之奉,就是有眾多美女、妻妾伺候;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就是人氣爆棚,連最粗鄙無知的人,都贊美、討好。這樣的富貴,也是“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睂幙蛇x擇身死,不妥協接受的,這叫氣節(jié)、骨氣。 如果反過來,“今為宮室之美為之”;“今為妻妾之奉為之”;“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边@里的“為之”,就是妥協了,接受了,“是亦不可以已乎?”在孟子的題目里,是極端情況,是不可以的。 因為,這就失去了本心?!按酥^失其本心?!?/span> 重復一遍,這是極端情況下的答案,不是平常情況下的,要分清,莫被帶了節(jié)奏,偏離本意。 附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謂失其本心。 |
|
來自: 汪旺仔99opcvua > 《課本里的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