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至,皓月高懸,清澄生輝。 雖有臺風(fēng)登陸,幸好來去匆匆,在中秋節(jié)前消散于無形,使得這一輪圓月并沒有爽約。許多人走出家門,于高山之巔,于江河之畔,于曠野之林,沐浴清風(fēng),觀賞明月,好不自在。 中秋,恰逢三秋之半,在三秋的“中間”。這個時節(jié),天清氣朗,山河遠闊,真是一個人間的好節(jié)日。感謝古人,以獨有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中秋。這無形的秋,借有形的月亮、月餅來表達情意,此時天上月圓、手中餅圓、家人團圓,掌中一秋盈盈在握,真可謂團圓節(jié)也。 中秋緣起何時?并無十明確的說法。不過,人們對月亮的崇拜早就開始。上溯歷史河流,早在周代,我們的祖先已經(jīng)開始了祭月活動。 到了唐代,月餅出現(xiàn),花好月圓,月餅添趣,中秋變得更加顯性化。相傳,有一年中秋時,唐高宗李淵手里拿著吐蕃商人進獻的月餅,指著天上的月亮高興地對大臣們說:“應(yīng)將胡餅邀蟾蜍?!?/p> 月亮上是否有蟾蜍,不得而知,但人們對明月的寄望是清晰明確而持久的。千百年來,這一輪中秋月,寄托著多少情思啊。 每當(dāng)明月懸于中秋碧空,那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總能升騰起濃濃的思鄉(xiāng)情。 不管我們在哪里,皎潔的月光宛如一條無形卻堅韌的絲線,將遠方的游子與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緊緊相連。這條絲線上,有牽掛,有祝福,有守望,也有溫柔。 歷史長河,浩浩湯湯,多少前塵往事,如夢如幻隨風(fēng)而去,唯有天上明月,一直忠誠地陪伴著我們,以陰晴圓缺映照人間冷暖。尤其是中秋明月,更被我們賦予冷漠星體之外的意義——無論我們走得多遠、無論身在何處,心中永遠高懸著那輪明月,照亮回家的路。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我們今天見到的月亮,也照耀著每一個遠去的故人。 那一年中秋,蘇軾把酒賞月,先是微醺,而后酩汀,萬千思緒涌上心頭,提筆寫下這首《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當(dāng)時,他一定想不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當(dāng)我們面對明月清輝時,仍會不由自主地反復(fù)吟誦“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寫這首詩時,人在密州任職,與弟弟子由分隔兩地,那時車馬慢,中秋無法團聚。于是,他在詞前小序?qū)懙们宄骸氨街星?,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毕M幢闶窍喔羟Ю?,也能和弟弟子由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思念是一種很懸的東西,她能化作詩人的靈感,讓月光更為皎潔,讓月色更為迷人,也讓千百年后的我們,依然沉浸于那一輪明月和那些思緒之中。 明月千里,人共嬋娟。千百年后的世人,中秋夜晚賞月,諒如當(dāng)代土耳其詩人伊爾登所形容的那樣:“滿月是個老練的漁夫,能讓每雙眼睛都輕易的落入其魚網(wǎng)”,惟若人們念及蘇東坡的前述詩詞,于靈魂有所燭照時,又豈能不感念他的傳神的文字,澆灌了你我心中不為人知的塊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