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相當多的文化,都是在一次次失敗后,對經驗成敗的總結。 比如“谷怕連夜雨,麥怕晌午風”,還有“栽秧要搶先,割麥要搶天”,這些都是古人在農業(yè)上經過一次次觀察、摸索,總結出來的道理。 做人做事上面,像“小兒發(fā)癲,必有災難”意在告訴大家,做人要穩(wěn)健,還有“多行不義必自斃”,則告訴人們不要做壞事,否則只會自取滅亡。 然而,有一句俗語,似乎與這些道理直白的俗語顯得格格不入,這就是“慈不掌兵、義不養(yǎng)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這幾句話,主要告訴大家,有五種人不適合、不應該做的五件事。顧名思義,這句話是想要告訴大家,如果你是軍隊的管理者,為人就不能太仁慈。無論在古時候,還是現(xiàn)代,戰(zhàn)爭往往就意味著掠奪、流血、犧牲,只要參與戰(zhàn)爭,就要承受戰(zhàn)爭所帶來的高風險。踏上戰(zhàn)場,就是生死之戰(zhàn),對敵人仁慈,往往就是對自己殘忍。正是因此,那些戰(zhàn)場上的士兵、軍人,也總是被貼著堅毅的標簽,因為他們很清楚,打仗是殘酷的,決不能心慈手軟。只有一支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的軍隊,才能在戰(zhàn)場上殺出一條血路。如果用一個仁慈的人來率領軍隊,一旦見到犧牲,心生仁慈之心,就會失去斗志,一旦失去斗志,在戰(zhàn)場上的結果往往就只有一個,那就是被敵人噶掉。項羽當初被劉邦逼至烏江之前,其實就已經大傷元氣,但他帶的幾百人,依舊從劉邦的大軍中殺出重圍,項羽靠的就是斗志,靠的就是一股狠勁兒。而項羽在逃到烏江之后,突然想到江東百姓,心中立刻生出愧疚心,仁慈心。他認為即便自己浴血奮戰(zhàn),從劉邦手下逃走,到時候還是要與劉邦打仗,這樣只會為烏江百姓帶來更大災難。與其這樣,倒不如自我了斷,不僅可以成全劉邦,還能讓江東百姓免遭戰(zhàn)火摧殘。所以說,在戰(zhàn)場上,絕不能仁慈,一旦心生仁慈,往往就就意味著失敗。很明顯,這句話即便到了現(xiàn)代社會,也非常適用。在古時候,想要成為正兒八經的富人,基本就是當?shù)刂?,或者就經商?/span>在這兩條路中,當?shù)刂髅黠@更難,因為普通人沒那資格。如此一來,經商往往是普通人變成富人的最佳途徑。一旦經商,就必須面對商場上的爾虞我詐;若是真有資格當?shù)刂鳎捅仨氁哑胀ㄈ水斉qR使喚。古代的商人被所有人唾棄,因為大家認為商人是非常卑賤的一種職業(yè),只會從中間賺差價,或者干一些不為人知的勾當。《長安三萬里》中就有過這段劇情,李白就是商人后代,因此大家對他的身份極為討厭,無論他在哪里求職,都被人拒之門外。三國的魯肅,本來也是一個妥妥的富二代,但他就是為人太仗義,不僅常年救濟窮困百姓,還為了東吳,把家底耗盡。當然,魯肅的做法值得提倡,歷史上的魯肅,也是個非常厲害的人物,這個例子只是想說,太仗義的人,守不住財。包括現(xiàn)代社會,因為仗義借錢給別人,結果要不回錢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若真想守財,就不能太仗義。這句話爭議性非常大,大多數(shù)人都覺得這句話說的不對。我們普遍認為,當官就要善良,這樣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yè),如果一個官員作惡多端,那他就不配為官。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今文化具有很多差異性,一些古代的文字,并不適用于現(xiàn)代,比如前幾天寫的那篇“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大家都以為“無后”是沒有后代,但實際上,那句話里的“無后”指的是目無尊長。“善”這個字,在古代的寫法是“譱”。因為羊在古時候,人們認為它能夠明辨是非。但是只要爭辯,就意味著爭吵,說實話。在官場上,講究的就是圓滑,會說話。所以說,喜歡與別人爭辯,為人太耿直,說話不圓滑的人,很難在官場上混得開。這里的“情”,指的是情緒化,感情用事,“立事”是說對一件事做出決策。聯(lián)合起來就是,太容易感情用事的人,無法做出正確決策。只要是人,都會有感情,容易感情用事的人,一旦在面對巨大決策之時,經常會做出錯誤決策。劉備得知關羽被殺,喪失理智不聽勸告,執(zhí)意要去干東吳,結果以失敗告終。這句話與慈不掌兵、善不為官有異曲同工之處,生在古代皇家,每一個人都是靠著狠勁兒殺出一條條血路。李世民當初如果不夠狠,就當不了皇帝,想要身居高位,就要放棄仁慈,從敵人身上一步步踩過去。這些話出自《增廣賢文》,多多少少對世人有一定幫助,但古代與現(xiàn)代已經完全不同,它所反映的也只是當時的社會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