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延闿,是清末民初的一位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也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參與者。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讀書人,考中了清朝最后一次科舉的第一名,本應(yīng)成為狀元,卻因?yàn)榇褥笙訔壦拿?,而被劃掉了?這一劃,不僅劃掉了他的功名,也劃掉了他對清朝的忠誠,激發(fā)了他的革命意識。后來,他投身于反清的斗爭,成為了孫中山的親密戰(zhàn)友,也成為了南京國民政府的首任主席。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一部中國近代史的縮影,也是一部科舉制度的悲劇。 一、科舉之路:從庶子到進(jìn)士 譚延闿出生于1864年,是兩廣總督譚鐘麟的兒子。但他的母親只是一個通房丫頭,沒有正式的妾室地位,所以他也只是一個庶子,沒有得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他的童年,是在苦難和欺凌中度過的。他的母親,也是在他十歲那年,因?yàn)樯艘粋€女兒,而被父親打死。 譚延闿從小就有著超乎尋常的聰明才智,他五歲就開始讀書,七歲就能寫詩,十歲就能作文。他的書法,更是天賦異稟,被譽(yù)為“民國書法四大家”之一。他的父親,雖然不喜歡他的母親,但卻對他的才華十分欣賞,所以對他的教育也很重視,希望他能考中功名,為家族增光添彩。 譚延闿也沒有辜負(fù)父親的期望,他勤奮好學(xué),不斷進(jìn)步,終于在1904年,參加了清朝最后一次科舉考試。他在鄉(xiāng)試中一舉奪魁,成為了廣東的解元,又在會試中名列前茅,成為了進(jìn)士。他的成績,讓他的父親和家族都感到無比的驕傲和歡喜,他也成為了當(dāng)?shù)氐拿撕惋L(fēng)云人物。 二、科舉之變:從狀元到落榜 譚延闿考中進(jìn)士后,就要參加最后一關(guān)的殿試,這是決定他能否成為狀元的關(guān)鍵。按照他的成績和才華,他有很大的把握能夠考中狀元,一舉成為天下第一。他的試卷,也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贊賞,她本來打算給他狀元的位置,但當(dāng)她看到他的名字時,卻突然改變了主意。 原來,譚延闿的名字讓慈禧太后想起了她非常討厭的一個人:譚嗣同,一個差點(diǎn)把她從太后高位上拉下來的人。譚嗣同,是戊戌變法的領(lǐng)導(dǎo)人之一,是一個堅定的維新派,主張廢除科舉,實(shí)行立憲,改革政治,開放國門。他的思想,和慈禧太后的保守,是水火不容的。慈禧太后曾經(jīng)發(fā)動了辛酉政變,殺死了譚嗣同和其他維新派,鎮(zhèn)壓了戊戌變法,鞏固了她的權(quán)力。她對譚嗣同恨之入骨,怎么能容忍另一個姓譚的人,成為她的臣子呢? 慈禧太后一怒之下,就將譚延闿的名字劃掉了,不給他狀元的機(jī)會,甚至連探花和榜眼都沒有給他,只給了他一個二等三十五名的進(jìn)士。這樣的結(jié)果,讓譚延闿大失所望,也讓他對清朝的科舉制度和慈禧太后的專制,產(chǎn)生了深深的不滿和反感。他覺得自己的才華和努力,都被無情地踐踏了,他的夢想和理想,都被殘酷地打碎了。 三、科舉之后:從忠臣到革命 譚延闿雖然落榜了,但他還是接受了清朝的官職,成為了一個朝廷的臣子。但他的心里,已經(jīng)對清朝失去了信任和忠誠,他開始接觸一些新的思想和組織,漸漸有了推翻清朝的想法。他在官場上,也不再順從和謹(jǐn)慎,而是敢于直言和反抗,多次得罪了上級和同僚,甚至和慈禧太后也有過沖突。 1905年,譚延闿在北京遇到了孫中山,一個正在籌備革命的人。他們一見如故,談得很投機(jī),譚延闿對孫中山的革命理念和計劃,深表贊同和支持,決定加入他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他成為了中國同盟會的重要成員,積極參與了辛亥革命的策劃和實(shí)施。 他利用自己的官職和影響力,發(fā)動了廣東、廣西、湖南等地的起義,推翻了清朝在這些地方的統(tǒng)治。他還和孫中山一起,參加了南京臨時政府的組建,被選為了國民政府的首任主席。他的革命行動,讓他成為了清朝的眼中釘,也讓他成為了民國的功臣。
結(jié)語
譚延闿的一生,是一部從科舉到革命的傳奇。他本是一個有著狀元夢的讀書人,卻因?yàn)榇褥蟮囊痪湓?,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yùn),也改變了中國的命運(yù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