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梧之野江南九疑楚越地圖唯指寧遠 2022-01-08 01:51摘自快資訊https://www.360kuai.com/pc/946951e93d8223b53?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廣西全州蔣咸喜、蔣京生先生在《縱橫》等雜志、今日頭條、百度等媒體上相繼發(fā)文說“舜帝葬于廣西全州的九疑山”。兩位蔣先生為了全州旅游事業(yè),罔顧千載篤定歷史,否定歷代皇權欽定,損害中華民族對舜帝德孝文化歷史積淀的信仰。他們的說法雖對略有歷史知識的人影響不大,但對缺乏這方面知識的人特別是青少年容易產(chǎn)生誤導。為了維護神圣的舜帝德孝文化,筑牢華夏子孫對舜帝德孝文化的忠誠信仰,止謬論,護正聲,學術界很有必要澄清兩位蔣先生“舜帝葬于廣西全州九疑山”的錯誤言論。 一、《中國歷史地圖集》戰(zhàn)國楚越地圖權威證明九疑在湖南寧遠,而廣西全州沒有九疑。 戰(zhàn)國時期的時間跨度是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西漢時期的時間跨度是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吨袊鴼v史地圖集》楚越地圖顯示,九疑山地名早在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就有了,零陵郡是在西漢時期才設置的,也就是說九疑山的地名比零陵郡地名至少要早274年。楚越地圖中的九疑塞就是現(xiàn)在的寧遠縣九疑山;戰(zhàn)國時的全州根本不與九疑這個地名沾邊,它叫兆阝陽(即洮陽)。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45頁至46頁收錄的這張楚越地圖顯示的地名是戰(zhàn)國時期的狀貌。《中國歷史地圖集》編撰始于1954年冬,編委會設在中國科學院,主持人有范文瀾、吳晗等泰斗級人物,編繪工作由復旦大學譚其驤教授負責?!吨袊鴼v史地圖集》的編撰工程浩大,先后有中國科學院、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云南大學、歷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國家測繪總局、武漢測繪學院等十多所院校、研究所參與,熔鑄了100多位專家教授30多年的心血。成書前他們參閱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時期歷史地理的全部著作,考證了七萬多個地名。譚其驤教授在《中國歷史地圖集》的前言中說:“這套圖集畢竟是中國歷史上的空前巨著?!?/span> 《中國歷史地圖集》揭破了蔣咸喜、蔣京生先生五個錯誤觀點。 1、蔣京生先生說“寧遠九疑山的地理位置不符合赤水之東蒼梧之野。”楚越圖集標明蒼梧之野的核心區(qū)域就是今天寧遠縣的九疑山,而全州可能不在蒼梧之野區(qū)域之內(nèi),即使在蒼梧之野區(qū)域之內(nèi)也只不過是在它的邊緣地區(qū)。蒼梧郡屬于楚國地域。在秦統(tǒng)一前,楚國有洞庭、蒼梧二郡,蒼梧地域大致在長沙郡南、桂林郡北的區(qū)域。無論是《中國歷史地圖集》還是蒼梧郡地域里的九疑指的都是寧遠的九疑山。 2、《中國歷史地圖集》的九疑之塞就是現(xiàn)在的寧遠九疑山。蔣咸喜先生說“《淮南子·人間訓》一軍守九疑之塞的九疑之塞就是位于越城嶺下的湘漓走廊之上”。他把九疑之塞移到幾百公里外的越城嶺下的湘漓走廊上去,只能說明蔣咸喜先生沒有閱讀《中國歷史地圖集》或缺乏理性?!吨袊鴼v史地圖集》地圖上的九疑之塞就是今天寧遠縣的九疑山。此處距全州幾百公里,蔣咸喜先生憑空想象著就把九疑之塞“搬運”到全州越城嶺下的湘漓走廊上去,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3、《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里記述:“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笔Y京生先生判定寧遠縣不在“長沙零陵界中”,《中國歷史地圖集》顯示的寧遠縣就在“長沙零陵界中”。戰(zhàn)國時期的九疑山屬于楚國的長沙郡,秦朝所轄的今天的湖南境內(nèi)只有長沙郡和黔中郡,零陵郡是西漢時期才設置的,《山海經(jīng)》成書時間是戰(zhàn)國至西漢初期,秦朝時期寧遠九疑山屬于長沙郡地域,而西漢時期寧遠九疑山則屬于零陵郡地域。《山海經(jīng)》云舜葬長沙零陵界中是非常精準的。 4、《中國歷史地圖集》表明,蔣咸喜先生舜帝葬在全州之說犯了因果倒置的邏輯錯誤?!妒酚洝份d舜帝“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此時的“零陵”是舜帝的陵墓名,還不是行政區(qū)劃里的郡縣名。直到西漢時設置零陵郡,零陵郡的零陵縣縣治才設在全州。此時離舜帝“崩于蒼梧之野”已有2000余年。有史可鑒,公元前476年的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了九疑山,公元前202年西漢時期才設置零陵郡,九疑山的地名比零陵郡地名早了274年。舜葬九疑山是因,設置零陵郡是果。零陵郡因舜葬九疑而設,是舜葬九疑決定零陵郡,怎么能倒轉來是零陵郡決定舜葬零陵縣呢?且戰(zhàn)國時期全州不叫零陵,而叫兆阝陽(即洮陽)。假如蔣咸喜先生的說法站得住腳,舜帝就不葬在零陵而葬在兆阝陽了。 5、《中國歷史地圖集》佐證《山海經(jīng)》“湘水出舜葬東南陬”的說法。蔣京生先生說:“《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載:湘水出舜葬東南陬。此湘水顯然指的是發(fā)源于興安的湘江,并非瀟水。寧遠、道縣均不符合這一地理位置的描述。”需要指出的是,“湘江”是指零陵(永州零陵區(qū))萍島至洞庭湖這一段。廣西興安靈渠至永州萍島這一段叫江水,湖南藍山至永州萍島這一段叫瀟水。兩條支流都是湘江源頭。2011年以前,湘江以發(fā)源于廣西興安靈渠的江水為干流,以發(fā)源于湖南藍山的瀟水為支流。2011年以后,發(fā)源于湖南藍山的瀟水改為干流,發(fā)源于廣西興安靈渠的江水改為支流。確定一條河流的干流要滿足三個條件:河源長度、流量大小、與主流方向一致。2011年,受水利部水文局委托,南京水利科學院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復核,瀟水比江水長84公里,流域?qū)?886平方公里,流量多97.5億立方米,瀟水、湘水都符合湘江從南向北的流向。據(jù)此,國務院水利普查辦和水利部認定,藍山縣至永州萍島河段(瀟水)為湘江干流,湘江源頭在藍山縣;廣西興安靈渠至永州萍島河段(江水)為湘江支流。中唐詩僧清江在《湘川懷古》詩中云:“瀟湘連汨羅,復對九疑河”,說的就是湘江出自“九疑”山下之河。無論古代當代,也無論干流支流是否變更,瀟水在東,江水在西,方位不能改變。寧遠縣九疑山最符合《山海經(jīng)》:“湘水出舜葬東南陬”的描述。如果按蔣京生先生之說舜葬在全州,《山海經(jīng)》里應該將“東”字改成“西”字,描述成“湘水出舜葬西南陬”才對。 二、《長沙國南部地形圖》權威證明舜帝陵在湖南寧遠而不在廣西全州。 下圖是1972年長沙馬王堆考古挖掘的漢墓帛書地圖《長沙國南部地形圖》,地圖中畫有長沙國南部的山川、縣治及居民點等內(nèi)容。靠近“深水”的地方,畫有一處建筑物,建筑物前畫有九條柱狀物,中間畫有五個“∧”形屋脊,建筑物旁注“帝舜”二字。經(jīng)復旦大學著名教授譚其驤考證,該圖標記的就是秦漢時期的舜帝陵廟遺址,這與九疑山玉琯巖舜帝陵廟遺址吻合一致。史料、文物吻合一致證明舜帝陵就在寧遠九疑山。 我們還知道,舜帝曾經(jīng)封異母所生之弟象于有庳,有庳古封就在現(xiàn)在的湖南雙牌一帶,相距百十里路的寧遠九疑山應該就是古有庳的轄區(qū),當時的廣西全州遠在古有庳轄區(qū)之外。從親緣關系看,舜帝南巡到蒼梧之野,以寧遠九疑山為活動中心,可以得到弟弟和子侄的大力支持。 三、九疑山舜帝陵的“撫瑤頌碑”與舜帝晚年南巡懷柔德服“三苗”目的一脈相承。 《淮南子·修務訓》云:“南征三苗,道死蒼梧?!?/font>大禹攝政后,三苗又為亂南境。大禹主張鎮(zhèn)壓,舜帝主張德化。禪位大禹之后,舜帝便帶隊伍,踏上南巡之途,深入三苗腹地,推行以德教化,化解潛在的民族危機。寧遠境內(nèi),舜帝南巡留下大量遺址。下圖的“撫瑤頌碑”是隆慶五年朝廷祭舜陵欽差給事中張楚城會同州縣官員,宣示朝廷威德,招撫九疑瑤民一事。碑文招撫之意與舜帝南巡“以德教化”一脈相承。歷朝歷代,武力、招撫都是朝廷的兩大法寶。湖南的寧遠、江華、江永,相鄰的廣西的富川,廣東的連南、連山,都是瑤族的群住地【備注:??,注意瑤族遷徙,富川瑤族不在唐末前】。舜帝南巡來到寧遠既達目的又選準了地點。 推出史證新說必須讓“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口述史料、風俗習慣”四者高度吻合。蔣咸喜、蔣京生二先生“舜葬全州”之說既沒有國家權威的史料,又沒有皇權的認定,也沒有積沉的民族風俗的習慣,僅憑近現(xiàn)代全州縣志上幾個以訛傳訛的文字,就想撼動舜葬寧遠九疑山的千古定論,只能是蚍蜉撼樹,自不量力。 【來源:永州新聞網(wǎng)】 12
|
|
來自: 荷香月暖 > 《歷史古籍與有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