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人提出過一個觀點: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于對“人性”的認(rèn)知。 一談到人性,無數(shù)人第一時間會想到,人性本善,人性本惡,或者其他什么奇奇怪怪的東西。 人性,真的就只有善惡嗎? 只用善惡來評價人性,那就顯得有點膚淺了。因為人性不僅有善的一面,還有惡的一面。更多的時候,善惡也無法評價。 舉個例子。秦始皇嬴政橫掃六國,你認(rèn)為是善,還是惡呢? 再舉個例子。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大澤鄉(xiāng)起義,你認(rèn)為是善,還是惡呢? 你無法給出準(zhǔn)確的評價。因為善惡,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更重要的是,善惡的說法,都只是“蜻蜓點水”而已。 02 先來談?wù)勄厥蓟寿M掃六國。 站在始皇帝的角度,你會認(rèn)為,這抵抗的六國都是反賊。由大秦吞吃六國,這是大勢所趨,誰也無法阻擋。 可站在六國的角度,你會認(rèn)為,秦始皇嬴政徒增殺戮,奪了六國貴族的財富和土地,而沒有任何的慈悲,就是妥妥的暴君。 為什么角度不同,所秉持的態(tài)度,所得到的結(jié)果,就不一樣? 一句話:屁股決定腦袋。 你處于什么陣營,位于什么階層,那你就會秉持什么觀念。你是始皇帝陣營的人,那你就會支持始皇帝。你是六國陣營的人,那你就會反對始皇帝。 可見,這跟善惡沒有一毛錢關(guān)系,只跟“利益”有關(guān)。 利益符合自己,那就倒向這一邊。反之,利益不符合自己,那就會倒向另一邊。沒有奸惡,也沒有正義,只有特別現(xiàn)實的利益。 03 談完了秦始皇橫掃六國,我們再來談?wù)勱悇賲菑V大澤鄉(xiāng)起義。 對于陳勝吳廣,漢代史學(xué)家司馬遷,還專門寫了一部《陳涉世家》。 這里要科普一個歷史小知識。 “本紀(jì)”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比如說《高祖本紀(jì)》,寫劉邦的。 “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跡。比如說《孔子世家》,寫孔子的;《陳涉世家》,寫陳勝吳廣的。 可見,司馬遷對于陳勝吳廣的評價,那是極高的。 ......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對于陳勝吳廣,如此評價:“秦之陳勝、吳廣,漢之黃巾,隋之楊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則等輩,皆系造言倡亂首者?!?/span> 大致意思是,陳勝吳廣,都不是什么好東西,乃是罪魁禍?zhǔn)住?/p> 對此,無數(shù)歷史小白都疑惑,這朱元璋一開始,不就是乞丐和尚嗎,為什么他會責(zé)罵陳勝吳廣呢? 朱元璋還是小嘍啰的時候,自然是敬佩陳勝吳廣的??呻S著朱元璋發(fā)家致富了,位置不同了,那他對于陳勝吳廣的評價,就不一樣了。 如何理解呢? 朱元璋自己還是反賊(相對于元朝)的時候,跟陳勝吳廣自然是一路人。 朱元璋擊敗元朝,橫掃天下,就已經(jīng)是明朝皇帝了,跟陳勝吳廣已經(jīng)不是一路人了。 04 朱元璋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就是“人性”的寫照。 我跟你是一路人的時候,那我自然認(rèn)為你是好人。如果我跟你不是一路人,那我就會認(rèn)為你是壞人。 這種好與壞的分別,只跟當(dāng)事人的立場、觀念、位置有關(guān)。 當(dāng)你是富人的時候,你就會提防窮人,害怕窮人搶了你的財富。 當(dāng)你是窮人的時候,你就會提防富人,害怕富人收割你的韭菜。 在富人的眼中,窮人都是不講道理的。而在窮人看來,富人都是心狠手辣的。這就是所謂的“白天不知夜的黑”。 為什么人與人之間無法相互理解,無法相互體諒?因為做不到。 你是狼,自然就無法跟羊共情。你是羊,自然就無法跟狼共情。大家的利益追求都不一樣,又怎么可能相互理解呢? 所以說,單純以善惡來評價人性,就顯得有點膚淺了。影響人性的,永遠(yuǎn)都是當(dāng)事人的“屁股”。屁股決定位置,決定利益,決定觀念,決定站隊。 05 當(dāng)你讀懂了歷史的人性哲學(xué),才能看透人類世界的運行邏輯。 如果你是打工人,那你肯定會抱怨,為什么老板不體諒打工人?慢慢地,你就視老板為敵人了。 如果你是老板,那你肯定會抱怨,為什么員工天天摸魚,不干活,帶薪拉屎?慢慢地,你就視員工為敵人了。 員工和老板,只是兩個不同階層的人而已,他們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但本質(zhì)還是“唯利是圖,人性本私”。 員工天天摸魚,就是為了少干點,輕松點。老板天天壓榨,就是為了自己多賺點。 他們所做的一切,都為了自己。 記得丘吉爾的一句話就好——在這個世界,沒有永遠(yuǎn)的朋友,也沒有永遠(yuǎn)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用利益的視角,去看待人性,你就會得出最為準(zhǔn)確、真實的答案。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