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fā)現(xiàn)年紀越大,表達的欲望越低,因為人類沒什么新鮮事。所以,如果想在輸出文字或思想上有所建樹,要趁早哦,要趁自己還沒來得及打開視野去看見無數(shù)的前人嘴替。 一知半解的時候,是最好的時候,是表達欲望最強烈的時候。 說完這句話,感覺太往自己臉上貼金了,不過,既然說了就算了嘛!在表達欲望逐年遞減的過程中,有時候,偶爾,也會有分泌一點點想法,一些碎片,來證明自己還沒有老透。其中也包括一些沖擊到我的文字。 1、人們確實容易沉湎于痛苦之中,也許我們應該聽取和借鑒上帝對約伯的訓誡。好人沒有好報,憑什么?這確實讓人憤憤不平。不憑什么,不管什么人,不好的事情就是有可能發(fā)生在他身上。即使是上帝悅納的人也不能隔絕苦難,因此報應和懲罰的說法不必當真。如果我們向來與人為善,遵紀守法,卻遭災難,那我們應該做的是打開視野,望向廣袤宇宙,與不朽的永恒相比,我們個人的苦難什么都不是。我的意思是,我們應該認識到自己的微不足道。 2、一些人崇尚理性,簡直到了非理性的地步。 3、“那些穩(wěn)定性較高的偉大真理可以寫在精制羊皮紙上或者刻在石頭上,不必流淌泛濫在手持屏幕上?!?——阿蘭·德波頓 4、原來存在這種情況,即一個人所擁有的知識可以遠超他擁有的智慧。如果出現(xiàn)智識上的“德不配位”,那個人如果沒有自我毀滅,那一定程度上他可能是個工具人。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那么多人懂得如何生存,卻不懂得如何生活。 5、“我們曾經(jīng)想象超自然神靈要求我們過的那種日子實際上正是我們自己想要過的日子?!比绻闫诖齽e人如何對待你,你也得如何對待別人?!凹核挥?,勿施于人”這樣的智慧并非東方所獨有。人類社會,不同地區(qū)的人類也總是懷著共同的期待,發(fā)明相同的處事規(guī)則。因此,不同的文化依然無法掩蓋根植于人類自身的共性。 6、安迪沃霍爾說,每個人都有15分鐘的高光時刻(大意),可是這幾年無數(shù)中國人的高光時刻,都是因為他們站到了天橋上。 7、許多人不懂,完美令人厭倦。 8、能夠驅(qū)逐情感的,不是理性,而只是更強烈的情感。——斯賓諾莎 9、我們一直在不斷夸大理性和公正在歷史過程中的重要性。而你是在一次世界性戰(zhàn)爭期間成長的,百分之九十的人類都不想要這場戰(zhàn)爭,然而他們卻不得不為之喪失財富和生命。所以,你要從童年就知道,這個世界是由一些理性無力反抗的力量在控制著?!?span style="font-family: system-ui, -apple-system, "Segoe UI", Roboto, Ubuntu, Cantarell, "Noto Sans", sans-serif;text-align: start;white-space: pre-wrap;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letter-spacing: normal;text-decoration: none solid rgb(51, 51, 51);">迪特里希·朋霍費爾 10、那些偉大人物偶有一些驚為天人的名句,或讓人為之一震,頓覺痛快的“瘋話”,便有人將之奉為圭臬,甚至把那位名人視為人生導師極力推崇。可事實往往是,名人自己要么生活和交際一塌糊涂,要么一直生活在自己理論的反面。就像尼采,說“男人訓練來戰(zhàn)斗,女人訓練來供戰(zhàn)士娛樂”“去女人那里嗎?別忘了你的鞭子”??上?,真正手拿鞭子的女人是他鐘情的莎樂美女士。我們不知道的是,那些光輝人物的背后,有多少求而不得的遺憾,只是他們會發(fā)明一種雄辯的理論覆蓋在自己不幸的生活之上。 11、鄧曉芒在《靈之舞》的序言里講了一個小孩兒剝水仙球莖的故事,小孩剝了一層又一層,想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最后自然是什么都沒有,都是大鱗片包裹著小鱗片而已。這就像人生,許多人一直尋找一個最根本的意義,許多人一輩子都在為一種“正式”的生活做準備,為未來打基礎,一直在繁忙奔波中,來不及好好體驗生活,生命的鱗片就這樣一片一片地消失,在那“正式”的生活到來之前,生命已經(jīng)失落了。所以不管是追求一個理想中的正式生活,還是追求一個最根本的生命的意義真的是有意義的一件事嗎? 12、從前我一直以為,參禪的境界一旦到達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之后,從此便居高不下,完全完成這一課題。其實可能并不是這樣,人從參禪之初的看山是山到禪有悟時的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仍是山的過程并不是不可逆的。因為人生面臨的課題非常復雜,人們只會在這三種境界之中反復橫跳,一會兒看山是山,一會兒看山不是山,一會兒看山還是山。人類的原罪或者說出廠設置決定了人的心靈是蒙塵的,人時常被情緒綁架和左右,虛榮、嫉妒、貪婪、色欲……是寫入人類基因的。所以如果有人標榜自己已經(jīng)大徹大悟,其實我們可以放心地持懷疑態(tài)度。 13、維特根斯坦說,論證會玷污思想的美麗。我認為有一句話比這一句更正確,那就是——翻譯會玷污詩歌的美麗。我對所有詩歌的譯文都持懷疑態(tài)度,除了古詩格律詩,還有現(xiàn)代詩,日本俳句。曾經(jīng)看過一本日本俳句的中文譯本,讀起來就好比珍饈變成了地溝油。文化與文化之間,語言壁壘是存在的。 14、失去親人對我們來說,悲傷是一種顯性卻次要的情緒,更重要的是,我們將長期面臨一種難以述說的精神困境。 15、不必對這個社會過于有責任感,一切都是自然之理,不應該入戲太深。不必羨慕強者,不必共情弱者。自然不做無目的之事,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放下執(zhí)著,渡人的執(zhí)著,自省的執(zhí)著,按照本心演好自己的角色,安心做那一滄海一粟。不要期待太陽能看到你。 16、死亡,是阻止老去的唯一辦法。 17、人到底應該以快樂為目標還是以智慧為目標……或者,不能指向快樂的智慧到底算不算智慧? 18、過載的信息量使人迷茫,我選擇退回內(nèi)心的城堡。 19、有時候,堅硬的紙面理論是在抽象思考中形成的,放在實踐中難免漏洞百出。因為現(xiàn)實生活非常瑣碎和龐雜,新的問題層出不窮,所以哲學家們在理論上常??p縫補補一生,最后還是留下了爛尾樓。實踐中是需要智慧的,僅僅懂得理論和進行抽象思維看起來高級,其實并不是一種智慧。 20、其實,親人、朋友、熟悉的人的生命也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當他們其中有人死亡,就意味著要從我們的生命中抽離一部分,直到越來越多的死亡,越來越多的抽離,最后輪到我們自己。所以,人是從經(jīng)歷死亡開始死亡的。 21、快樂簡單,是碎片化的,幸福深刻,是可持續(xù)的,但也隱藏在簡單的事情中。對我來說,幸??赡懿皇且环N激蕩的情緒,而是安穩(wěn),平和的心態(tài)。 22、很多觀點只有片面的正確性,比如最近流行的“放下渡人情節(jié),尊重他人命運”??墒?,如果自己的孩子親人朋友眼看要誤入歧路,那么要不要阻攔呢?要不要尊重他即將傾覆的命運呢?又比如面對他人的自殺,到底救是一種道德,還是不救是一種道德呢?想來,這些原本都是開放式話題來著。 23、“英雄就是看上去像英雄的人,英雄是一個演員,他表演他自身的高貴感?!薄髡咄?/span> 24、有些東西你保持一定克制的時候反而具備一種美感和張力,你如果完全任由本能主導,生活就失去了吸引力。 25、我突然為那些打造愛豆的娛樂經(jīng)紀公司想到一個更貼切的名稱—愛情幻想服務商。 26、為了睡覺,上帝安排了夜晚。 27、有時候,如果是過生活,人類的生活,思想簡單更容易幸福,時時刻刻訴諸理性和深刻,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殺行為。很多哲學家當他思考的時候就深刻,當他生活的時候也是路人之資,說出令人拍案叫絕的愛情金句的人在實踐愛情的過程中卻一敗涂地。人們有時候需要一絲盲目,需要時時沉浸在膚淺的生活中,體會萬物。習得性深刻,會毀了自己的幸福。 28、人類需要一個上帝,只有在上帝那里,一個好人才有幸福的歸屬。 29、康徳的道德哲學是不許說謊,是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說謊的絕對命令。如果一個人得了絕癥,你用諸如“沒有大問題,好好養(yǎng)病肯定會好起來”這類善意的謊言勸慰的話,他可以多活幾年;你如果對他說出的是“你吃點好的吧,畢竟剩下的時間不多了”這種直面人生真相的話,那他的生命便會迅速衰敗死亡。那么請問是前者更道德,還是后者呢? 30、“啟蒙的敵人是最大的啟蒙者,正如自由的敵人最好地確證了自由的重要性?!?/span> 31、“如果上帝愿意制止罪惡而不能制止,那他就不是全能的;如果他能夠制止而不愿意制止,那他就是懷有惡意的;如果他既能夠制止又愿意制止,那么請問,世界上怎么會有這么多的罪惡呢?”這是休謨的困惑,也是每一個剛接觸上帝時的困惑,我稱之為初級困惑。比如,上帝為何允許奧斯維辛和南京大屠殺發(fā)生呢?其實,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在用人類的理性和道德律去衡量上帝,已是對上帝的傲慢和不敬。說到底,人類的苦難,來自于最初的人類沒有守約,從此往后人類都帶著原罪降生,人性的墮落與死亡如影隨形。這是人類所有苦難的伏筆。換句話說,在上帝的法度之內(nèi),這些都是人類應得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