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通過喚醒、點燃、示范等手段把教育對象由自然人成為精神健全的人、文明社會的正常人的過程。一個正常的社會人,除了有健康的體魄外,還必須有良好的習慣、明晰的責任和正確的價值觀等,這些正是教育的終點。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德育方面,要養(yǎng)成待人接物和對待工作的良好習慣;智育方面,要養(yǎng)成尋求知識和熟習技能的良好習慣;體育方面,要養(yǎng)成保護健康和促進健康的良好習慣?!?/span>怎樣的習慣才算好?能使才性充分發(fā)展的是好習慣,能把事情做得妥善的是好習慣,能使公眾得到福利的是好習慣。習慣養(yǎng)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越強。按照葉老的說法,人的一生要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很多,概括起來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習慣涵蓋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如飲食起居、運動勞動等。良好的生活習慣主要靠家庭培養(yǎng),而且宜早不宜遲。一個有良好生活習慣的人,走遍世界都會受到歡迎的。還有一類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包括預習、專心聽講、隨時作筆記、及時反饋總結等。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主要靠老師,需要老師有意識、有方法。比如讀書做筆記的習慣,就需要為師者經常提醒,明確告訴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憶不如爛筆記”。學習習慣里有兩種習慣是必須養(yǎng)成的。一是自己學習的習慣,一是隨時閱讀的習慣。有了這兩種學習習慣,就具有了持續(xù)的學習力,走出校門后,還能不斷地向社會學習、向書本學習。一個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人,他的整體素養(yǎng)就自然而然地凸顯出來。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有關鍵期。據相關研究,小學一、二年級是學習習慣培養(yǎng)的關鍵期;三、四年級是紀律分化的關鍵期;小學三、四年級,初二、高二是邏輯思維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小學階段是記憶力發(fā)展的關鍵期,是記憶的黃金時代;初中階段是意義記憶的關鍵期。抓住關鍵期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習慣,除了家庭教育作用外,學校要做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讓孩子懂得關鍵期的重要性。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有很多方法和路徑。關鍵是家庭與學校要相向而行,并持之以恒。一是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必須融入兒童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注重生活中的細枝末節(jié),尤其是那些容易出現行為問題的方面。二是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不能太過繁瑣。筆者曾到一所小學參觀,校長津津樂道地談起學校正在實施養(yǎng)成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各種習慣。這位校長一共列出了124項學生在學校里需要養(yǎng)成的習慣。如此繁瑣,真似走火入魔。學生難以記住做到,還會讓人生厭,產生逆反心理,讓好端端的一件事難以堅持下去。三是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重在示范引領。中國古代教育詞典里有“身教重于言教”這一詞條。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求孩子要多讀書,自己如果能率先垂范,閑暇時間在家均以讀書為主,那你的孩子也會遠離電視、游戲,和長輩一起讀書的。學校教育中,教師的為人師表,將影響學生的一生。葉老說:“要叫學生怎么樣,教師自己先得怎么樣;要叫學生不怎么樣,教師自己先得做到這個不怎么樣,這就是以身作則?!?/span>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2030行動框架》中提出:“教育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還要培養(yǎng)他們識別和管理情緒、關心他人、做出負責任的決定、建立積極人際關系,以及巧妙應對挑戰(zhàn)性情境等社會情感能力?!?/span>這里說到的負責任的決策能力,即做決定時尊重他人,考慮道德標準、安全問題、合理的社會規(guī)范,以及可能出現的后果,并將決策技能應用于學習和工作中,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教師的基本職責就是讓學生學會負責地行使公民的權利,這就要求在日常的教育過程中明確地告知學生:權利和責任是對等的,要行使好權利必須先有責任擔當。一是對自己的責任。無數事實說明,一個精神健全的人的必備素質就是對自己負責。這首先是為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生命誠可貴,它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不會重來,因此只有珍惜生命,才有可能盡到一個人的責任。其次是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既然通過教育,讓人成為了文明社會的正常人,那就得在社會生活中規(guī)范好自己的言行,讓他人因為有你的存在而感到快樂和幸福。再次是要磨礪強大的內心,正視人生中的苦難。有道是,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我們不能總是盯著那“八、九”不如意之事,還是要多看這稱心如意的“一、二”。二是對家庭的責任。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個細胞是健康的,這個社會才會是健康的。既然每個人都是父母所生,家庭所養(yǎng),那就要承擔起家庭的責任。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帕夫雷什學校里給學生上的第一課,就是“愛你的媽媽”。有人問原因,他說,孩子最親近,也最能理解的就是愛自己的媽媽了。對家庭的責任,學生時代表現為潛心讀書,努力鍛煉,力爭做一個德、智、體、美、勞等全面而和諧發(fā)展的人。成年后進入社會,戀愛結婚成家則全力盡到作為一個丈夫或妻子的責任,孝敬長輩安享晚年、撫養(yǎng)孩子健康成長。三是對社會、國家的責任。人生的意義在哪里?除了搞好家庭建設外,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為社會進步、國家發(fā)展能盡到一份力量。如何才能盡到這份力量呢?首先要樹立職業(yè)無貴賤的意識,無論在什么崗位,都能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勤于學習、善于反思,充分享受職業(yè)帶來的充實與樂趣;其次是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把手上的工作做到極致,讓人生的價值最大化。這樣,也就是教育的成功。價值觀是基于人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判斷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人的價值觀具有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歷史性與選擇性、主觀性的特點。記得哈佛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教育的目的是確保學生能辨別有人在胡說八道?!爆F實生活中,人們?yōu)榱孙@示自己得到的信息的完整性,可能會自我杜撰一些內容。也有人是出于為你好的目的,不希望你得知殘忍的真相;也有的出于更大更深層面的考慮而不能說出全部的實情;還有的可能故意要引導你前往錯誤的方向,以達成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對于一些青少年來說,正是青春飛揚,自我意識覺醒和膨脹,有著叛逆情緒的時期。但是這一時期的孩子,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又很不成熟,這就需要教育來正確引導。一是要常懷悲憫之心。在美國羅斯福紀念公園的紀念墻上,有一段總統(tǒng)名言:要衡量我們的進步,不能只看我們給富人們帶來了什么,更要看我們給窮人們提供了什么基本保障??傆幸惶欤斘覀兊母改副煌七M醫(yī)院時,就算身無分文,也能得到精心照料。而我們的孩子被送進學校,不管他們來自哪里,都能得到同等待遇。這樣,我才會稱這是我的祖國??!羅斯福的這段話非常有道理,一個國家的文明和進步,不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而是要看每個老百姓,從生到死,是不是有最起碼的尊嚴和幸福感。二是要常懷感恩之心。父母賜我們生命,天地萬物讓我們得以生存生活,生活路上常遇貴人,讓我們能夠實現人生價值最大化,這些都要常記于心,并時時記得回報社會。 三是不斷提高思辨能力。面對海量的信息,我們要教育學生先問三個問題:這個事情基于常識嗎?根植人性嗎?符合邏輯嗎?如此思考后再作出自己的判斷,這樣才不會出現“巨嬰現象”。教會他們如何有效地去辨別有人在胡說八道,從而保護自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走上積極向上的人生道路。這才是教育真正的終極目標。 你認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