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登中火嶂 陳逸梅 2019年重陽節(jié),我與彭生、容生、廖生、李生等首次登攀中火嶂。 由廖生開車,從市區(qū)一路趕往新安圩。彭生在新安圩找到他的表弟小溫,由小溫作向?qū)?/span>,一行六人開車到中火嶂南側(cè)。路上小溫簡單地介紹了中火嶂的一些情況,中火嶂位于城西10千米的石灣街道與新安鎮(zhèn)交界處,主峰海拔348米,山體奇拔峻峭,山石壯觀,景色幽野,風(fēng)光殊絕,猶如天上人間,被譽為“粵西形勝,南國名山”。其山狀如五指,大拇指部位在東北東方向,小拇指部位在西南西方向,村民稱之為五子登科。附近有一較大的村莊名榕樹村,故中火嶂又名榕樹嶂。中火嶂南側(cè)有一村叫中堂村,我們在村南向北望去,見到了中火嶂的頂峰。在小溫的帶領(lǐng)下,我們一行向北走,穿越村中的小巷,將車停在村邊路口,從村北進(jìn)入通往中火嶂的山路。 山路兩旁是較為開闊的坡地,坡地上長滿野牡丹、芒草、掃帚枝及牛筋草等植物,一些不知名的野花也在竟相開放。坡地近處傳來陣陣的蟲鳴聲,遠(yuǎn)處偶而傳來三兩聲鷓鴣聲,眼前還有不少蝴蝶在撲撲的飛來飛去戲弄花間呢! 走過一段坡地之后,我們便正式進(jìn)入了山地。小路越來越窄,坡度越來越陡,路也越來越彎,我們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漸漸地覺得有點吃力了,汗水也漸漸地滲了出來。 進(jìn)入山地500米左右,山路更窄,坡度更陡,路更難行了,大家都感到有些氣喘,我們開始用木棍作拐杖。當(dāng)攀登到半山腰時,我們向前望去,西南側(cè)方向有一座山,平地突起,形似雞冠狀。我問小溫,這是什么山?小溫說是斜冠嶂,在笪橋鎮(zhèn)境內(nèi),高度不及中火嶂高,但在笪橋鎮(zhèn)內(nèi)它是最高的。再向西望去,有一座山,略呈馬形,那是白藤嶂。 大約又走了二、三十米,我們便進(jìn)入了崗稔林帶。這片林子,幾乎全是崗稔,估計有好幾十畝,郁郁蔥蔥,遮天蔽日。這些崗稔長得高大粗壯,大多數(shù)都高過人頭,有些特高的超過兩米。崗稔本是灌木,但在中火嶂上的這片崗稔林,可能因為人跡罕至,沒受到人畜踐踏,再加上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生長時間較長,因而能長得如此高大粗壯,幾乎成了亞喬木。我家鄉(xiāng)的山嶺也有崗稔樹,但從未見過有如此粗壯挺拔的,也從未見過面積有這么一大片的。如果我們來早兩個月,肯定會嘗到甘甜美味的崗稔果。 崗稔,學(xué)名桃金娘,是桃金娘科桃金娘屬植物,其入藥部分為果、根、葉。其果稱為崗稔果,民間稱為稔子,有補血安神的作用。其根藥方名為崗稔根,有清利濕熱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肝炎等疾病。其葉稱為崗稔葉,有收斂止瀉止血的作用。每當(dāng)崗稔成熟季節(jié),很多鄉(xiāng)民就會將滿筐滿筐崗稔擔(dān)出街頭擺賣,不少市民都喜歡用崗稔果浸酒飲用呢! 進(jìn)入崗稔林后,路更窄更難走,有的路需側(cè)身方能通過,而且彎彎曲曲,忽左忽右。崗稔長得密密麻麻,林子里密不透風(fēng),我們一行人個個汗流浹背,一邊喘氣,一邊擦汗。爬山雖然辛苦,但能見到如此壯觀的崗稔林帶,一切疲勞都忘卻了,眾人興致勃勃,談笑風(fēng)生,我緊跟著眾人,繼續(xù)向前行進(jìn)。 走出崗稔林帶,大家稍作休息,為了減輕勞累,彭生說了一段優(yōu)美動人的何仙姑與橘紅的故事: 話說當(dāng)年一個月黑風(fēng)高的夜晚,一位十四、五歲的小姑娘被一陣狂風(fēng)暴雨不知從什么地方卷送到村邊,小姑娘昏迷不醒,引來了許多村民的嗟嘆與圍觀。村中有個姓何的老伯,見姑娘奄奄一息,急忙忙與老伴抱她回家喂湯灌藥,經(jīng)過一番忙碌,半個時辰后姑娘漸漸蘇醒。何老伯問小姑娘是何方人,小姑娘茫然不知。何老伯說:“我倆沒兒沒女,你就做我女兒吧”小姑娘聽罷急忙下跪,謝過父母。這小姑娘便是后來得道成仙的何仙姑。 時間過得真快,轉(zhuǎn)眼兩年過去了,何仙姑長得出水芙蓉般的亭亭玉立,楚楚動人,氣質(zhì)非凡,老倆很是喜歡。當(dāng)時山鄉(xiāng)一帶瘴癘之氣甚盛,很多村民患有咳嗽、氣喘疾病,于是仙姑決意懸壺濟(jì)世,驅(qū)除疾魔,普救眾生,以保一方平安。一天夜里,她作了一夢:背著簍籃上山采藥,歷盡了艱辛,餐風(fēng)露宿,鞋底踏穿,腳板磨破,肚子餓扁,口水吞干。當(dāng)走到一道山溪邊,正想捧起一口溪水喝的時候,面前卻站著一位慈祥的白發(fā)飄飄的老者,對她說:“難得你一片古道熱腸,你上中火嶂吧,那里有很多橘紅樹,樹上長著很多橘紅果,橘紅果煮水飲用,可以止咳化痰健胃行氣?!边@老者就是仙人呂洞賓,何仙姑得到呂洞賓的指點,上得山來,見山上長滿了一簇簇的橘紅果,她滿心歡喜,摘了一籃速速回家,立即煎湯熬水分發(fā)給村民,村民喝了,一夜之間痰咳頓消。村民們無不歡呼雀躍,把何仙姑奉為圣人。次日一早,何仙姑就把夢中情況告知她爸,何老伯笑著說:“為父早有所聞,橘紅止咳化痰,可是哪里有呢!”仙姑說:“中火嶂有,我要上中火嶂。”何老伯說:“中火嶂高萬丈,地勢險要,又有虎狼出沒,你一個小姑娘家,要上中火嶂,談何容易!”仙姑說:“為了解救黎民百姓疾苦,就是刀山火海我也要走一遭!”何仙姑要上中火嶂驚動了全村,大家紛紛贊成。何老伯拗不過仙姑,便叮囑道:“一個小姑娘家上山不便,你就女扮男裝吧。”何仙姑想來也是,于是便打扮一番,備好干糧,拜過父母,別了村民,一路往中火嶂走去......我聽著聽著不知不覺眼前朦朦朧朧地出現(xiàn)了一望無際的碧綠如海的橘紅林,橘紅花開,白茫茫一片,清香撲鼻,沁人肺腑,游客們絡(luò)繹不絕前來賞花游玩,拍照留念,熱鬧非凡……一陣輕風(fēng)細(xì)雨飄來,橘紅樹上霎時掛滿了累累碩果,少婦村姑們踏歌而來,正忙著采摘橘紅果呢,一片歡欣繁忙的景象..... 我微微睜開眼睛,見到同事們擦汗的擦汗,喝水的喝水,有說笑話,原來我剛才走進(jìn)了夢境。稍息片時以后,我們也不覺得怎么勞累了,這時山頂已清晰可見,只有幾百米的路程了,不過這幾百米的路程卻十分難行。這一段山路,石頭較下面多,個別地段幾乎要爬著走,為了保存體力,我們盡量少說話,向著頂峰一個挨著一個,一步一個腳印走著,不足二十分鐘,我們終于登上頂峰。 到了山頂,大家都喘著粗氣,汗流浹背,雖覺疲倦,但挺開心,此時不約而同地歡呼起來,我們終于成功了。 站在中火嶂頂上,舉目遠(yuǎn)望,四野盡收眼底,周圍沒有哪座山能比中火嶂高大挺拔,它平地突起,鶴立雞群。嶂頂上大風(fēng)呼呼,身上的熱氣很快被吹走,涼意頓生,好不舒暢。在嶂頂上,我們再也看不出五指之形,但此山,呈東北東——西南西走向,東側(cè)地段較開闊,西側(cè)地段較窄小,頂峰居中而略窄,石頭也較多。我站在嶂頂上看,中火嶂的東西長度約4000米,南北寬度約2500米。 此時太陽已漸漸落下了,落日的余輝灑在山坡上,灑在田野里,片片稻田已呈淺黃色,收割的季節(jié)快到了。在嶂頂上停留不到半小時,我們便從西路下山。 下山?jīng)]有上山那么吃力,加上陣陣清風(fēng)吹來,已有幾分涼意。在下山的路上,彭生仍在滔滔不絕地說他所見所聞的故事,他講得開心,大家聽得歡心。到了中堂村旁,一位村民對我們說:“你們今天登山走中線,是太辛苦了,應(yīng)走東線,東線的坡度沒有那么陡,容易上山。”我們聽后,連聲道謝,說以后再來登山,一定走東線。 游蹤感言:中火嶂上有如此大面積的野生崗稔林應(yīng)當(dāng)好好保護(hù),用其果、根、葉打入中草藥市場,必是村民的一條生財之道。再者中火嶂山地多、土地肥沃,應(yīng)廣種化橘紅。化橘紅是化州獨有資源,是廣東省首批立法保護(hù)的嶺南中藥材,入選廣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已成為我市地方特色主產(chǎn)業(yè),也成為我市推進(jìn)鄉(xiāng)村振興中的一個“主抓手”。 詩曰: 山深林密亂鴉啼,落日殘紅四野低。 煙雨蒼茫五指峰,連綿起伏氣如龍。 金風(fēng)灑露精神爽,晚照落霞天地彤。 拾級登高三百六,騁懷望遠(yuǎn)八千重。 人生無悔心如海,九九歸真又一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