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是公元201年來到荊州的,被劉表安排駐守新野。
劉備來到荊州后,荊州的豪杰有越來越多的人歸附先主,劉表懷疑他的用心,暗中對他多加防備。 這些投靠劉備的人之中,徐庶算一個。
劉備駐守新野的時候,徐庶來見劉備,并得到劉備的器重,大約是在公元201年,徐庶投靠了劉備。
徐庶與諸葛亮是好友,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劉備起初讓徐庶陪諸葛亮一起過來,但徐庶說道:這個人只能前去相見,不能讓他前來拜見,將軍應(yīng)該屈尊去探望他。 劉備當時47歲了,而諸侯亮只有27歲,但劉備并不計較,專門去拜訪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得以相見。 徐庶到底是哪一年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不得而知,但是能肯定的是:劉備三顧茅廬是發(fā)生在公元207年。
按《魏略》的說法,劉備駐守樊城期間,曹操平定了河北,諸葛亮知道曹操接下來的目標是荊州,而劉表不知曉軍事,于是諸葛亮北上去見劉備。 劉備與諸葛亮在此之前并不相識,劉備又以諸葛亮年輕,并未特別重視,跟其他人才一樣對待,當其他賓客都散去后,只有諸葛亮獨自留下來,劉備也沒有問諸葛亮想說什么。 后來諸葛亮主動對劉備說了一番話,大意是劉表不能抵擋曹操,如果曹操南下,怎么辦?劉備表示他也在發(fā)愁,不知道怎么辦。 諸葛亮主動提出解決辦法:讓劉備跟劉表說,讓國內(nèi)沒有登記的住房自己登記,這樣的話人口就多了,就能夠抵御曹軍了。 劉備聽從了諸葛亮的計謀,于是軍隊就強多了,之后劉備就以上賓之禮對待諸葛亮,《九州春秋》也是這樣說的。 到底是諸葛亮先見的劉備,還是劉備先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的,我認為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為什么劉備201年到荊州,直到207年才請出諸葛亮,這中間的六年,劉備在干什么? 首先,劉備是否知道諸葛亮其人? 除了徐庶向劉備推薦過諸葛亮外,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德操)也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如果徐庶201年就投靠了劉備,那他不可能等到207年自己要離開才推薦諸葛亮給劉備,我認為劉備沒有請出諸葛亮的關(guān)鍵原因在于諸葛亮本人。
諸葛亮在荊州有向好朋友,分別是石廣元(石韜)、徐元直(徐庶)、孟公威(孟建)、崔州平(崔鈞),幾人曾經(jīng)在一起閑聊。 諸葛亮曾說:你們?nèi)俗罡呖勺龅揭恢莸拇淌坊蚩な氐穆殑?wù)。 三人問諸葛亮你最高做到什么?諸葛亮笑而不答。 以諸葛亮的志向來看,他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是春秋時期的名相,樂毅是戰(zhàn)國時期的名將,諸葛亮一個自比名相與名將,他的志向就不會小。 以此來推測,諸葛亮的志向是做到丞相,成為僅次于主公的人物。 如果僅僅是做個刺史或者郡守,諸葛亮無論是投靠劉表還是孫權(quán)或者是曹操,都可以做得到。 但諸葛亮誰也沒投靠,他的目的是待價而沽。 當時的社會有一種風(fēng)氣,越是當隱士,名聲越高,甘當隱士的人一般不會輕易出仕的,比如襄陽隱士龐德公,劉表多次征召,龐德公就是不愿意。 劉備初到荊州時,以諸葛亮在荊州的人際關(guān)系網(wǎng),他早應(yīng)該知道劉備來了。 劉備應(yīng)該也知道諸葛亮的存在,但僅僅是知道而已,諸葛亮又沒有出仕,只有徐庶和司馬徽向劉備推薦過諸葛亮,劉備在很長時間沒有做出請諸葛亮的決策。 而諸葛亮本人也不太愿意主動投靠劉備,徐庶已經(jīng)說明了原因,“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這種做法就是諸葛亮待價而沽的行為。 無論是輩份,還是資歷,或者是社會地位,劉備都強于諸葛亮,讓劉備這個47歲的英雄去拜見一個27年未出仕的年輕人,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諸葛亮一方面是考驗劉備求賢若渴的心態(tài),另一方面是看劉備是否會重視人才。 這本來就是一個雙向選擇,雙方都在不斷地試探和考察對方,以便做出最合適的決策。 雖然六年的時間很長,但在當時那樣的交通及通訊完全不方便的情況下,浪費了六年時間也是可以理解的。 再加上雙方的相互考驗、打聽,也需要花時間的,就算劉備聽了徐庶和司馬徽的推薦,也會利用他在荊州的關(guān)系去打聽諸葛亮這個人的情況,同理,諸葛亮也會利用關(guān)系來打聽劉備。 這很正常,現(xiàn)代人求職也會打聽的,古人也一樣,劉備需要一位輔佐自己成就大業(yè)的政治人才,諸葛亮需要一位提供平臺以施展才華的主公。 等雙方試探得差不多了,就有了劉備的三顧茅廬。 至于誰先拜訪誰,我認為并不重要,從《出師表》來看,應(yīng)該是劉備先拜訪諸葛亮的,雖然《魏略》的記載符合邏輯,但歷史往往不是邏輯。 諸葛亮直到27歲才出仕,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只要稍微熟悉政治的人就會猜到,曹操下一步的任務(wù)就是平定南方,而荊州首當其沖。 曹操要來荊州了,劉備與諸葛亮都沒有時間再繼續(xù)試探下去了,于是一個機緣巧合的時刻,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順便出山,一切顯得順理成章而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