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4400字,閱讀約需11分鐘。 中國近代誕生的“四大避暑地”,三座是山,一角是海,山深海闊,令人悠然向往。相比廬山、北戴河、莫干山的鼎鼎有名,雞公山少為人知。此山之聞名,時間也就差不多百年,這里風光秀美、植被繁茂、氣候涼爽,距離“火爐”武漢不過百余公里,又因當時平漢鐵路的交通便利,從清末到民國,各國人士在此營建樓臺避暑,從而造出了一座清涼地的“萬國建筑博物館”。
高于35°C的天氣在這年均只有一天位于大別山脈,河南與湖北兩省界線上,距離信陽城南35公里處,有一座山,它就是雞公山。主峰報曉峰,兩側(cè)有靈化山與長嶺,宛若雄雞兩翼,故而得名。峰之左右,峭壁幽谷,酷似雞爪,整個山勢如雄雞引頸報曉,矗立群山之中。 “三伏炎蒸人欲死,清涼到此頓疑仙?!边@是民國初年信陽教育家劉景向所寫。他療養(yǎng)雞公山中,深感山中納涼之快,忍不住寫了50首《竹枝詞》,記錄山中風情,尤其是夏日涼爽。 地處我國南北方天然分界線,雞公山冬長夏短,春秋相當。據(jù)資料介紹,全年4-10月的七個月中,月平均氣溫為11.8-23.6°C,溫度高于35°C的天氣在雞公山年均只有一天;而南北邊的武漢和鄭州,高于35°C的天氣年均多達30-40天。尤其在盛夏,當此山以南的江漢平原和以北的黃淮平原被炎炎烈日炙烤時,雞公山上卻是午前如春、午后如秋、夜如初冬。 雞公山何以如此涼快? 首先,它位于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地帶,是冷暖空氣交匯區(qū),山體兩側(cè)峽谷深平,似兩條風廊,加之山谷易于通風,有“無日不風”之說,風帶走了夏季的炎熱酷暑。再加上直接受江淮氣旋、江淮切變線、江淮梅雨的影響,雨量充沛,氣候濕潤,起到了降溫解暑的作用。 ▲ 云中公園,山間城市。 其次,雞公山屬于南北植物過渡地帶,亞熱帶與暖溫帶兩大植物區(qū)系在此相互滲透,植被豐茂、種類繁多,被譽為天然植物園。良好的植被不僅有效地調(diào)節(jié)了山上的局部小氣候,還給山上的動物提供了棲息繁衍的良好環(huán)境。森林大面積覆蓋,使得雞公山形成了良好的生態(tài)循環(huán)。 再次,雞公山為花崗巖組成,風化較深,一有降雨,雨水滲入山體,雞公山就成為了雨水儲存庫。這是雞公山上泉眼星羅棋布的主要原因。“山中一陣雨,林間百重泉?!?/strong>劉景向在《竹枝詞》中寫道:“山泉雨后更洶洶,飛瀑懸崖到處沖。夜靜驚聞聲勢惡,幾疑破壁起蛟龍?!弊x這樣的詞句,讓人聯(lián)想到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南方山中常見的瀑布奔騰的壯美景觀,竟出現(xiàn)在河南地界。 老外打造的第四大“避暑勝地”1902年,平漢鐵路開通,將李立生帶到了河南信陽。經(jīng)過信陽雞公山時,他與同伴施道格策杖登山,享受一片清涼。站在雞頭上可俯視田園平疇,河光水色。一陣云飄來,遮在頂峰報曉峰上,如同奶白的瀑布從天而降,山巒蔥翠又好似整塊的綠寶石一般,令李立生直覺得托骨于此也不枉然。 ▲ 李立生是雞公山避暑地的發(fā)現(xiàn)者,也是最早的圈地者。 次年,李立生僅僅花了156兩白銀,就向山民買到一塊1.5平方公里大的山場,興建起4幢別墅。不久后,與他同游的施道格也購買了2.5平方公里土地,建成兩幢別墅,與李立山做起了鄰居。他們在這片山上造屋建房,一發(fā)不可收,初時還向信陽知州報稅,后來連去登記都免了。 相比十年前就已成為避暑區(qū)的廬山牯嶺,雞公山“交通更加便捷”,洋商、教士聞風而至,買屋圈地各施所能,數(shù)十年間,分屬24個國家的業(yè)主,建成了500多棟各式別墅及配套設施。 繼廬山、北戴河、莫干山之后的第四大“避暑勝地”,空降雞公山。 ▲ 攝于1920年前,那時頤廬還未開工,雞公山北崗教會區(qū)早已洋樓林立。供圖/楊峰 遠在豫南的雞公山,在西方文化影響下開啟了近代化進程,完成了由一個寂寂無聞的山村向一個現(xiàn)代小鎮(zhèn)的轉(zhuǎn)變。西方建筑及電燈、自來水、電話、傳真、電報、郵政等近代文明成果,在雞公山得到廣泛應用,從一定程度上說,雞公山是豫南近代化的先行者。 這哪里還像自己的國土?假如故事至此結(jié)束,可能也就是對一座仙山墮入紅塵,人為物役、利害相逐的喟嘆。但歷史總是柳暗花明,更加有滋有味。 當雞公山雨后春筍般冒出成片的小洋樓時,與報曉峰遙遙相對的山崖頂上,卻高聳起一座黃色翹檐小亭,小巧的中國覆鐘式建筑,落在四四方方的白色高樓樓頂,遺世獨立,非常奪目。 ▲ 霞光中的頤廬。 豫鄂之交的雞公山,山下山上宛如炎涼兩個世界。山間的洋樓、翠柏交相輝映,其中獨有一幢卓爾不群,令人矚目。在洋教士打造的避暑山上,它是第一幢讓中國人揚眉吐氣,令西人艷羨妒忌的小樓,它的名字叫頤廬。 造亭為頂?shù)念U廬,無疑是雞公山最值得一看的建筑,也是標志性建筑。有了它的存在,雞公山甚至恢復了幾分中國仙山的味道,而這也的確是頤廬主人——直系軍閥靳云鶚的初衷。 由于近代史上叱咤風云的人物太多,靳云鶚這個名字顯得比較陌生,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鶴蓮方壺”連同100多件青銅器,都是由他在上世紀20年代初收繳歸公;“七七事變”后,日本侵華間諜頭目土肥原賢二,多次派人勸誘靳云鵬組織華北偽政權(quán),均遭到他的嚴詞拒絕,可見其人頗有愛國之心。 ▲ 頤廬建造者靳云鶚,曾任北洋陸軍師長、河南省長等職,駐防河南信陽期間,創(chuàng)醫(yī)院、辦學校、追繳文物,口碑頗佳。 1921年,駐軍豫南信陽一帶的靳云鶚,到雞公山避暑養(yǎng)病,他的愛國之心再次怦然而動。滿眼的洋樓,滿眼的洋人,握有“治外法權(quán)”的外國人驕橫無禮,這雞公山哪里還像自己的國土。雞公山山腰處的萬國廣場豎有一根旗桿,基幢由花崗巖石頭砌成,基幢的銅牌上刻著曾在此建別墅的23個“洋國”:德國、意大利、法國、荷蘭、葡萄牙、俄國、西班牙、瑞典、瑞士…… 靳云鶚的滿腔憤慨化為一個念頭——造一座壓過所有洋人別墅的“大樓”,殺殺列強的氣焰。可惱的是,他想在自己的國家建房,竟然還要與洋人協(xié)商。當年外國傳教士和洋商展開“圈地運動”后,曾挑起過“雞公山外人租地交涉案”,清政府雖名義上保住雞公山主權(quán),但仍是允其設立一片“教會區(qū)”,教會區(qū)內(nèi)不準中國人行走,以致那時的雞公山成為了外國人事實上的“租界飛地”。 ▲ 頤廬,點綴在青山之巔。 沒有用一撮“洋灰”和一根“洋釘”頤廬之高大,一是因為它選址特殊,高居一片山崖的絕頂;二是因為它高達四層,絕對高度21.15米,整棟樓用花崗巖構(gòu)筑,真?zhèn)€是“山登絕頂我為峰”。 這樣一座霸氣的建筑,靳云鶚卻為其取名為“頤廬”,“頤”出自他的字號“頤恕”,“廬”意指茅草屋。大多數(shù)的別墅都被取名某某樓,靳公的小小茅廬倒是比那些個“樓”壯觀太多。要壓倒對手,高還不夠。靳云鶚重金聘請了京城一位留洋建筑師主持設計。 ▲ 高大的樹木遮去了小樓的主體,但見一條筆直的石階通向高處的亭閣,儼然一派中國風貌。 有人說頤廬為什么不建成純中式建筑,這也是靳云鶚無奈的地方,中式建筑等級森嚴,只有皇家建筑或者廟宇才能高樓廣廈、金碧輝煌,民宅的壯闊只能體現(xiàn)在一個“廣”字上,山地卻沒有這個條件。于是,決定借鑒西方建筑的優(yōu)勢,體現(xiàn)中國氣質(zhì)和精髓。 靳云鶚在那個紛紛借重洋人的時代,卻敢和洋人斗,使得“志氣樓”的名字不脛而走,雞公山上的中國人,揚眉吐氣了一回。 但不能不說的是,頤廬所耗的巨資,其實是靳云鶚挪用了軍餉、動用了關(guān)卡稅收湊來的“不義財”。世事因果不爽,竣工典禮的第二年9月,北伐軍突襲雞公山,并在頤廬奏捷,據(jù)說靳云鶚連夜“哭泣著坐山輿下山,登火車逃到天津”,從此未回心愛的小樓。 頤廬巍峨,樹色朦朧里肅穆華美一如往昔。風流云散,故人的功過,老別墅的價值,是與非只能任人評說。 除了頤廬,在雞公山頂俯瞰,會看見四面群峰翠色滿眼,一棟棟規(guī)格、形態(tài)、大小、色彩各異的房舍點綴山間,云霧繚繞間,好似海上仙山一般,如夢如幻。云霧之下,每棟房屋都有故事,其曲折綿長,與中國近代史對應而讀,當是別有意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