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用兵之道,可以說是中國兵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戰(zhàn)爭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謀略思想,和中國古代兵家所提倡的“奇正”思想不謀而合。所以在紅軍長征中,他創(chuàng)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奇跡。 長征途中,紅軍與敵人激戰(zhàn)28天,殲滅了敵軍8個師又4個旅,紅軍的損失僅為1萬余人。而到了最后,卻只剩下了3萬余人,整整損失了一半兵力。但是,就是這樣一場“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卻被毛主席用僅有的3萬人硬是完成了。 毛主席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將這3萬余人改造成了一支驍勇善戰(zhàn)的革命隊伍。那么這場奇跡是如何發(fā)生的呢?毛主席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1935年1月,蔣介石派大軍包圍了中央紅軍的紅一方面軍。為了打破敵人的圍追堵截,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決定放棄向川西北地區(qū)轉移,轉而向南進軍,前往貴州與紅二、六軍團會師。 就在這時,中央紅軍的主力部隊——紅一方面軍卻遭到了敵軍的圍剿。敵人的兵力約有3萬人,而中央紅軍只有3萬人左右。雖然敵軍人數(shù)多,但紅軍在裝備上卻比不過他們,這也是毛主席決定“不打無準備之仗”的重要原因。 在軍事斗爭中,毛主席和敵人作戰(zhàn)時從不打無準備之仗,所以他在行軍前就早已做好了戰(zhàn)斗準備。比如紅軍的行軍路線以及作戰(zhàn)方式等方面都進行了詳細地規(guī)劃。 而敵軍在不了解紅軍情況的前提下,為了給紅軍造成致命打擊,他們開始從多個方向對中央紅軍發(fā)起進攻。而中央紅軍卻對敵軍的進攻完全不知。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敵人就開始了猛烈的攻擊。 紅四方面軍作為當時長征中人數(shù)最少的部隊,在到達四川以后,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甚至連吃飯睡覺都成了問題。但此時的紅軍部隊,卻是軍力最強的一支隊伍,不僅武器裝備精良,而且干部也是精挑細選出來的。為了能夠解決部隊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毛主席將紅四方面軍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整編。為了讓紅四方面軍能夠和其他紅軍隊伍配合得更好,毛主席還對部隊進行了政治工作。 正是在這些舉措下,紅四方面軍才能在長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勝利到達陜北。但是在到達陜北之后,紅軍的情況并沒有好轉。相反的是由于敵人對根據(jù)地進行了“圍剿”,紅軍部隊不但沒能得到補充和發(fā)展,反而損失慘重。 要說起紅軍長征中的以弱勝強,毛主席首先想到的便是紅一軍團的紅三軍團。紅三軍團原本是中央紅軍的一部分,但是在1934年10月,由于蔣介石在國民黨軍內部大力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zhàn)略轉移。而紅三軍團也就被編為了紅一軍團。 但是這個時候,蔣介石卻沒有從國民黨內部開始對紅軍進行圍剿。所以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其實都是中央紅軍的一部分。然而此時的蔣介石卻在各個方面對兩個軍團進行了嚴密的封鎖,導致他們無法和中央紅軍取得聯(lián)系。 而且此時的蔣介石,也并沒有將中央紅軍全殲在湘江以東。而是在湘江以西地區(qū)與中央紅軍進行了對峙,并且還主動出擊,想要將中央紅軍消滅在湘江以東地區(qū)。 但是,就算這樣,也沒有讓紅四方面軍就此放棄戰(zhàn)斗。他們又接連發(fā)動了多次進攻,直到到了8月底,川軍才終于放棄了對紅四方面軍的追擊。 然而,川軍的撤退并不是“草草收場”。就在他們撤退的途中,紅四方面軍突然發(fā)動了一次突襲。川軍猝不及防,一時間損失慘重。而在這次突襲中,毛主席也派上了用場。 他帶領部隊從背后突然出擊,出其不意地消滅了川軍的一個團。而到了8月底,他又發(fā)動了一次進攻,消滅了川軍王開泰部隊的一個師。而在這次進攻中,毛主席還得到了一個意外的收獲。這個意外的收獲就是川軍的一個旅被全部殲滅。這次突襲不僅給川軍造成了重大損失,而且還極大地鼓舞了紅軍將士的士氣。 川軍對紅軍的打擊是致命的。但是對于紅軍來說,這只是他們長征路上遭遇到的最小一次失敗而已。只要他們能夠將精力放到后續(xù)部隊中去,他們就有可能再一次取得勝利。 紅軍長征,對于毛主席來說,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和風險的征程。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紅軍不僅要應對敵人的追擊,還要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 這對于當時的紅軍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但是毛主席卻絲毫不畏懼。在長征過程中,他多次將自己“化整為零”。他先將部隊分成幾路縱隊,在行軍途中化整為零,這樣就能夠有效地分散敵人的注意力。 同時,他還將部隊分成了不同的戰(zhàn)斗序列。這樣一來,敵人就無法清楚地掌握紅軍的行動路線,自然也就無法有效地組織起相應的兵力來進行圍剿。同時,他還利用“聲東擊西”、“欲擒故縱”等計謀,巧妙地化解了國民黨軍隊對紅軍進行圍追堵截的危機。 正是在毛主席的領導下,紅軍才能夠在28天之內便從江西出發(fā)到達陜北,成功完成了戰(zhàn)略轉移。而毛主席也正是憑借著自己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和靈活多變的戰(zhàn)略思想,帶領紅軍走出了困境。 1933年10月,國民黨軍開始向中央蘇區(qū)大舉進攻。 為了粉碎國民黨軍的“圍剿”,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戰(zhàn)役,開始了戰(zhàn)略大轉移。 而面對蔣介石的瘋狂進攻,中央紅軍決定將部隊化整為零,保存實力,開展游擊戰(zhàn)爭。 于是,在12月16日至22日,中央紅軍先后經過了永新、寧岡、廣昌等地,于12月29日到達了江西永新與江西交界的地方。 為了讓紅軍能夠順利地完成轉移工作,國民黨軍決定將中央紅軍圍殲于永新地區(qū)。面對敵人的瘋狂進攻,中央紅軍只能依靠靈活機動的游擊戰(zhàn)來粉碎敵人的“圍剿”。 毛主席之所以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能夠準確地把握戰(zhàn)爭的主要矛盾,從而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正如毛主席所說的:“戰(zhàn)爭是政治的繼續(xù)”,所以在革命戰(zhàn)爭中,毛主席始終以國家、民族的利益為最高準則。 所以即使面對敵人的優(yōu)勢兵力和武器裝備,他也能夠做到不急不躁,審時度勢,最終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這種精神,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傳承下來的精神財富,更是我們中華民族在不斷地發(fā)展和進步過程中所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