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 研 / 圖 / 像 / 處 / 理 圖片造假是學術造假的重災區(qū),例如一圖多用、圖像裁剪拼接、圖像局部篡改等等。 以 PS 替代真正的實驗,這種低成本的造假收益高,而且被發(fā)現(xiàn)的概率較低。國內外的例子數不勝數。 概率低,不代表不會被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會以小保方晴子 2014 年發(fā)的兩篇 Nature paper 為例,利用 ImageJ 實錘這兩篇文章中的學術造假。 2014年1月29日,小保方晴子(Haruko Obokata)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上發(fā)表了一篇 Article 和一篇 Letter,宣稱其發(fā)現(xiàn)了刺激觸發(fā)采集多功能(Stimulus Triggered
Acquisition of Pluripotency)細胞,即 STAP細胞 [1][2]: 與 iPS 細胞相比,這種細胞的生成過程極為簡單。STAP 細胞不需要導入外源 DNA,只需要給予外界刺激,例如酸性溶液浸泡,就可以獲得: STAP cell-derived embryo (E10.5) from 4N blastocyst injection PubPeer 上很快就出現(xiàn)需要對這篇文章的質疑,而且許多實驗室 無法重復文章結果,最終兩篇文章都被撤稿 [3][4]。 其中主要對兩篇文章的兩處 Figure 提出了質疑: (1)Article 中的 Figure 1i 的電泳圖: (2)Letter 中的 Figure1b 和 Figure
2g 其實用肉眼并不能很好地分辨哪里有問題,但其實 肉眼觀察到的圖像信息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信息藏在“黑暗”之中。 一、實錘電泳圖造假 (1)在 ImageJ 中打開該圖片(文章中截圖即可) (2)調節(jié)圖像亮度與對比度(Image -> Adjust -> Brightness/Contrast) 可以發(fā)現(xiàn) lane 3 的出現(xiàn)了異常的外框,這是因為拼接造成的。局部放大后會發(fā)現(xiàn),這條 lane 的位置有明顯的偏移: 如果 Analyze
-> Plot Profile,則可以看得更加清楚,lane3 的背景和其他 lane 明顯不同: 在最后的調查報告中 [3][4],證實了小保方晴子確實在 Figure1i 中進行了圖片拼接造假: 細心的同學可能還會在圖上發(fā)現(xiàn)一個十字,我猜測可能是 PS 或者 AI 拼圖時候留下的,可能是留給讀者的一個 彩蛋: 二、實錘圖像重用 (1)在 ImageJ 中打開這兩張圖片 框選 Figure1b 的第三張圖和 Figure2g 下面那張圖,(Image -> Duplicate)單獨提取出來: 這時候好像看起來有些端倪,但可能有些人覺得不太確定。 (2)旋轉圖片(Image -> Transform -> Rotate) 旋轉 Figure2g: 在 Figure1b 畫一個矩形框: (3)圖片填充(Edit -> Selection -> Image to selection) 選擇把 Figure2g 填充到矩形框中,透明度為 50%: 最后會發(fā)現(xiàn),圖像的胎盤部分可以完美重合: 但其實如果調整亮度、對比度,發(fā)現(xiàn)不了明顯的圖像重用痕跡: 做科研一定要避免這類的學術造假,關于圖像的處理和應用標準,Nature 有詳細的描述: https://www./nature-portfolio/editorial-policies/image-integrity 另一篇 2004 年關于圖像篡改標準的文章[5],在今天也依然有借鑒意義: 請引以為戒。 參考文獻: 1.Obokata, H. et
al. Stimulus-triggered fate conversion of somatic cells into pluripotency. Nature505, 641–647
(2014) 2.Obokata, H. et
al. Bidirectional potential in reprogrammed cells with acquired pluripotency. Nature505, 676–680
(2014) 3.Obokata, H. et
al. Retraction: stimulus-triggered fate conversion of somatic cells into
pluripotency. Nature 511, 112 (2014) 4.Obokata, H. et
al. Retraction: bidirectional potential in reprogrammed cells with acquired
pluripotency. Nature 511, 112 (2014) 5.Rossner M ,
Yamada K M . What's in a picture? The temptation of image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004, 166(1):11-15. |
|
來自: 新用戶06711368 > 《科研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