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則新聞引發(fā)了熱烈的討論。
服裝設計專業(yè)的中專生姜萍。
拿下了全球數(shù)學競賽的第12名。
沒有團隊、沒有資源,只有一位信任她的老師。
卻打敗了北大、清華、普林斯頓等世界名校的高材生。
新聞一出,頓時引起全國關注。
而另一邊,又是一年一度中考季。
根據(jù)規(guī)定,中考分流后,只有一半的孩子會升到普通高中,另外一半只能去職高。
焦慮、壓力又給到新一輪的孩子和家長。
既是分水嶺,也是轉(zhuǎn)折點。
十三四歲,正是心智不成熟的年齡,去了職校,意味著基本與大學無緣。
一邊是懵懂無知,對未來形勢根本沒有正確判斷的孩子。
一邊是中考之后,懸在頭頂?shù)倪_摩克利斯之劍。
面對現(xiàn)狀,許多家長都表示自己已經(jīng)精疲力盡,卻依然拿不到想要的結(jié)果。
我們不禁要問,在如此形勢下,我們到底應該怎么辦?
前段時間,有媽媽在網(wǎng)上哭訴,自己的孩子英語只考44分。
本來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國家棟梁,結(jié)果標準一點點放低。
從最開始上個大學就好了,到后來,只要不危害社會就行,最后干脆認命了。
“大馬路總是要人掃吧,豬總是要人養(yǎng)吧!”
媽媽痛哭流涕地表示,本來想過節(jié)送點禮讓老師上上心,現(xiàn)在看來,就是送套房也無濟于事。
中考分流,意味著孩子懵懂無知的年齡就被劃分為三六九等。
然而,他們卻并不知道,自己即將要面臨什么境遇。
只有家長卻非常清楚社會的殘酷,沒有文憑意味著什么。
紀錄片《18歲的流水線》清楚地記錄了被分流的孩子以后的生活。
導演的鏡頭對準的是某東莞電子廠的流水線員工。
十八九歲的年紀,卻已經(jīng)擁有了無數(shù)的4、5年的工齡。
在流水線上,做著重復的工作,蹉跎歲月。
殘酷的高強度勞作下,8小時是基礎,12個小時是日常。
哪怕是受傷,也依舊得咬著牙繼續(xù),因為停下意味著沒錢。
和這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工廠里清湯寡水的伙食。
正在長身體的年齡,每天除了白菜辣椒,幾乎沒有什么有營養(yǎng)的飯菜。
等到深夜,精疲力竭回去,一覺醒來,起來又是重復的一天。
流水線不需要多高深的技術(shù),日復一日的后果,就是逐漸被取代。
影片中的權(quán)廣彬,起初在廠里上夜班,一個月6、7千的工資。
年齡大了,被新來的工友代替,自己被迫轉(zhuǎn)到白班,工時不變,活多了,工資卻少了。
幾個和他年齡相仿的工友都是如此,下了班,也只會打游戲、玩桌球、聚餐、刷視頻。
對于未來,大家都很迷茫,他們也不知道,除了這份工作自己還能干什么。
結(jié)婚生子就更不用說,連自己都養(yǎng)不活怎么可能撐起一個家。
沒有選擇,沒有目標,沒有未來,似乎是這些人的通病。
相較于體力上的疲累,精神的空虛和貧瘠,才是更致命的原因。
網(wǎng)上有句話,其實,許多事從一開始就可以預知結(jié)局,之后所有的折騰,不過是拖延了散場時間。
他們的結(jié)局似乎在一開始已經(jīng)注定,只是過了許多年以后才顯現(xiàn)出來。
可惜,那時醒悟,已為時已晚。
生活不能重來,不想吃學習的苦,就會加倍吃生活的苦。
在孩子的眼中,世界太小,父母給他什么就是什么。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多多陪伴孩子,帶他去見識這個世界。
但許多家長在外吃苦受累,美其名曰是為了孩子。
卻不知道身為父母,最應該給孩子的到底是什么。
許多我們自以為的付出,在孩子看來根本就是無效付出。
我們以為的陪伴,其實是無效陪伴。
我們看起來是坐在孩子身邊,陪伴孩子,實際上是自己玩手機,讓孩子自己跟自己玩。
對于孩子的情緒,和心中的疑惑,缺乏基本的交流。
更不用說去帶孩子探索世界,尋找自己的目標。
鄰居家老徐的孩子小麗,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小麗開竅晚,父母對于她的養(yǎng)育,僅僅是吃飽飯、健康就好。
對于未來想要做什么,都是一問三不知。
中考落榜后,父母聽別人說,護理是個好專業(yè),以后工作穩(wěn)定,便讓她去職高學習護理。
畢業(yè)后,卻發(fā)現(xiàn)這個學歷很難找工作。
于是,又去外地讀了大專,然而,兩年后,發(fā)現(xiàn)工作依然不好找。
私立醫(yī)院累死累活,一個月2500,還不買保險。大醫(yī)院競爭激烈,沒點優(yōu)勢根本進不去。
直到這時,才開始后悔,自己為什么要選擇這個專業(yè)。但不選擇護理又能選擇什么呢?
工作的慣性,消耗掉了生活的熱情。內(nèi)心迷茫,是走不出困境的根本原因。
沒有目標,沒有愛好,找不到向往,是這些人的通病。
周嶺認為:行動力有一個最重要的伙伴是清晰力。
許多孩子不努力學習的原因,是因為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努力。
他們的世界很小,對未來往往一知半解,想要做什么,想成為什么人,并不是很清楚。
作為父母,應該帶孩子感受更廣闊的世界,讓他在這個過程中去清晰化自己的理想,并幫助他拆解目標,進而一步一步實現(xiàn)。
然而,有些父母卻說,這些我都做過了,孩子的成績依然不理想。
這或許是因為,父母的期望過高,造成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心理學有個很著名的跳蚤實驗。
將一只跳蚤放進沒有蓋的杯子里,跳蚤很容易就跳了出去。
接著,心理學家用玻璃蓋住杯口,無論它怎么跳也不可能跳出去。
久而久之,跳蚤就選擇放棄掙扎,安安心心待在杯底。
即使到最后拿走玻璃,也不愿意跳出杯子。
有時候,不努力的孩子就像這只跳蚤,不是不想努力,而是接二連三的失敗,已經(jīng)擊碎了自信心。
李玫瑾曾說過:
自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品質(zhì),它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挑戰(zhàn)和困難,讓他們更加勇敢地面對新的事物。
作為父母應該知道,建立目標是手段,不是目的。
適量降低心中的標準,鼓勵孩子的每一次進步。
讓他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建立自信心,培養(yǎng)出迎難而上的品質(zhì),才是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的幫助。
父母的期望低一點,孩子的信心就多一點。
只有這樣,標準才能成為助推器,而非絆腳石。
回到最初的問題,中考分流真的就沒有出路了嗎?
倒也未必,只是這條路相較于上高中更加艱難。
沒有了更優(yōu)秀的同齡人和自己競爭。
加上渾水摸魚,得過且過的環(huán)境,更容易滋生懶惰和倦怠。
這需要更強的自律,更堅定的信念,才能做到。
而尋找熱愛才是解決良方。
55歲的外賣員王計兵就是最好的例子。
初二時,王計兵因家里困難,便輟學出來打工。
期間,扛過沙袋,淘過沙,撿過破爛,人生大部分光陰吃了許多苦。
然而,19歲無意中在書攤看書,激發(fā)起他閱讀的興趣,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就連父親給他20塊錢買毛衣,都被他用來扛了三麻袋舊書。
就這樣,以閱讀為引,激發(fā)起創(chuàng)作的興趣。
他開始寫小說,第一篇就意外采用,更加堅定了自己寫作的念頭。
然而,父親不僅不支持,還將他二十萬字的手稿付之一炬,讓他差點崩潰。
后來,王計兵去了新疆打工,日子依然艱苦,寫作成了他唯一的慰藉。
就在別人將業(yè)余時間都用來打牌聊天時,他瞞著所有人,將精力全部傾注在寫作上。
做了外賣員后,時間更加自由,他將經(jīng)歷化成詩句,寫在煙盒上,寫在別人不要的廢紙里。
2019年,王計兵參加詩歌大賽得了獎,妻子這才知道他一直在寫作。
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趕時間的人》。
里面那句“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感動了無數(shù)人。
俗話說地好,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只有當自己足夠熱愛,才能沉得下心,主動學習。
即使生活再艱難,路途再遙遠,環(huán)境在惡劣,也不會因此而放棄。
曾經(jīng)奪得2018年《中國詩詞大會》的冠軍的外賣員雷長根,也是中專畢業(yè)。
畢業(yè)后,他跑去深圳做過電工,又到上海做過小工,當過服務員,洗車工,銷售員。
送外賣,也只是他生活所迫,不得已而做的工作。
然而,2004年,他發(fā)現(xiàn)詩詞的魅力,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利用一切空余時間,自學詩詞格律,研究詩的結(jié)構(gòu)、音韻和平仄,最后開始大規(guī)模背詩。
奪得冠軍后,他受邀去了一家教研培訓學校,當了一名教研老師,編訂古典詩詞教材。
熱愛是一種力量,它能讓我們在困境中崛起,在挫折中奮進。
它能讓我們?nèi)硇牡赝度肫渲?,忘記時間的流逝,忘卻外界的干擾。
所以,父母與其糾結(jié)分數(shù),不如去幫助孩子尋找熱愛。
只有一個擁有熱愛的孩子,才能激發(fā)內(nèi)心的原始動力,讓他更加積極、樂觀和自信,去應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和困難。
俗話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為孩子的前途考慮無可厚非??墒牵噍^于孩子的成績,父母更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
真正的考慮,不是只盯著分數(shù)。
而是應該盡自己的所能,為孩子提供多元化的體驗,建立積極的家庭氛圍。
并從中學會觀察,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能力。
才能讓孩子更加全面的發(fā)展自己地潛能,成為一個完整而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