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父親節(jié),沒過,上山用剪刀剪了10多斤艾蒿,分給了10多家。今日端午節(jié),買了10多個粽子,父親節(jié)+端午節(jié)一起過,加法~吃喝,2瓶啤酒3個菜,花茶再加旱煙袋,把酒邀青山,密林河流舞翩躚~ 還是說點正題~端午節(jié)來源,根基是屈原。這個節(jié)有些特殊,是民俗節(jié)中紀念一位愛國詩人,也是一個楚國官員。能夠被后人年年紀念,又是劃龍舟,又是吃粽子,還有把采集的艾蒿懸掛各家門口,集娛樂+飲食+儀式于一體,在華夏民俗節(jié)歷史絕無僅有,這豈不是一個真正得中國奇跡? 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心理,是一種“集體無意識”,從來就是隱秘的,說不清道不明的,不能以理性邏輯破解,如果說是濃濃的民族情感,心理學或文化人類學可以作出嘗試吧? 奇跡就在于~ 這個被祭祀的屈原,既不是皇上,不是大將軍,也不是儒家大學者,只是個詩人; 他去世的時間太長了,2000多年,但年年被國人祭祀,就連孔子也沒有如此被器重; 可以與孔子比較,孔子在歷史上曾大起大落,一會兒大成至圣先師,一會兒如“喪家之犬”的孔老二。但屈原則始終以“愛國詩人”被歷代朝廷和民眾愛戴并矢志不移,極其罕見。 對孔子儒學的致敬主要是解釋經(jīng)典,古代文廟祭祀,或祭孔大典斷斷續(xù)續(xù),也沒有什么“孔家節(jié)”。但祭祀屈原卻遍布城鄉(xiāng),南方劃龍舟,家家吃粽子,插艾蒿,沒有任何先賢享受這個待遇~ 還有一個令人費解~孔子的經(jīng)典到現(xiàn)在被解讀,甚至被敬仰崇拜,但卻沒有被民俗節(jié)紀念?而屈原雖受到全民族祭祀,但對他著作大多數(shù)百姓并不熟悉,就連他的《離騷》也遠遠不及對《論語》的熟悉程度。全民祭祀的其實是一個并不了解或了解很少的詩人?即使對他的愛國事跡了解的也不是很多,這些現(xiàn)象不是很令人費解的嗎?這個奇跡的原因沒有被破解。 這其中肯定有一種或幾種隱秘的民族文化心理~不熟悉又高度重視;影響不大又年年祭祀?有學者稱~我國國民把民俗節(jié)辦成“吃節(jié)”,春節(jié)吃餃子,中秋節(jié)吃月餅,正月十五吃元宵~與舌尖快感有關(guān)?但在飲食結(jié)構(gòu)大幅提升的當今,就是為了吃粽子嗎?理解為吃,未免太偏頗了。 問題雖沒有破解,但意義極其重大。對以上幾個奇跡描述的背后,揭示出對一位區(qū)區(qū)的屈原的紀念,激發(fā)出的是一種對全民驚人的動員力量,并且數(shù)千年經(jīng)久不衰,這是一種強烈的感召,一種不約而同的敬仰,一種沒有行政組織號召的自發(fā)行為,難道就只是屈原寫過《離騷》詩篇嗎?因為做過三閭大夫嗎?就是因為不被楚王器重嗎?就是因為決絕的投江嗎? 似乎都不是答案。 問題雖然無解,但答案總能找出,大家說說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