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可避百害。 勇于追求,無疑是個人膽識的象征;而深諳“適度而止”的智慧,則是更高境界的展現(xiàn)。 漫長人生旅途,唯有把握進退之機,方能確保步伐穩(wěn)健,走得更遠。 一個人的頂級智慧:見好就收 《周易》云:“亢龍有悔”,描繪龍騰至九天極境,登峰造極。 此刻,龍徘徊于天際,前路已絕,退路難舍,心中不禁生出懊悔之感。 此理寓言,告誡世人應明察時局,掌握進退之機,進,乃勇者氣概; 退,則顯智者風范。 懂進退,能隨機應變,機至則勇往直前,不貽誤良機; 時不宜則果斷抽身,避免極端。 凡成就非凡者,皆擅長于關鍵時刻奮力向前,在恰當瞬間釋然放手,不溺于貪念,不縱于權(quán)欲。 人生旅途,不僅要學會進取與前行,還需知曉適可而止,知足常樂之理。 簡簡單單一個“止”字,蘊含深意——它是君子自律,懂得取舍的修養(yǎng); 是智者運籌帷幄,分寸拿捏的從容;更是關乎人生興衰,進退維谷的智慧抉擇。 頂級的自律: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心有所畏 隨著經(jīng)歷的累積,我們愈發(fā)明白,真正為我們的生活護航的,并非無拘無束的放縱,而是自我約束與內(nèi)心的堅守。 慎言明智 言語得宜展現(xiàn)智慧,而在恰當之時保持沉默,同樣是一種深邃的智慧。 成熟讓我們懂得,可責之人日漸稀少,懂得評價而選擇不說,知曉而不宣揚,這是人生至高無上的清醒。 行事有度 中年時的領悟,常在于認識到萬事皆有界限,過度則招致禍端。 行動有所節(jié)制,方能不違規(guī)范,不越界限,避免風險。 以“止”為行為的界碑,生活自留余地,處處顯現(xiàn)出適度之美。 心懷敬畏 見識廣博者,心中常懷畏懼。 對人對事持有敬畏之心,是我們應有的態(tài)度。 唯有心存敬畏,我們才能腳踏實地,誠懇為人,勤勉處事。 張弛有度,快意人生 人生千姿百態(tài),但真正美好的人生,核心在于“適度”。 古時有一奇物名曰“欹器”,其形如梭,獨不能自立,需借兩耳系繩,懸掛于梁間。 此器空置,則斜倚一側(cè); 待注水達六成,方才挺立端正; 然而,水滿至七分,即刻傾覆。 “虛空則傾,中庸則正,過滿則覆”,此乃欹器揭示之理。 孔夫子于魯桓公廟中偶遇此器,借此警醒弟子:“滿招損,謙受益,務必戒驕戒滿?!?/span> 世間萬物,皆需講究一個“度”,超越界限,則福轉(zhuǎn)禍生。 花半開,月未圓,此乃人生最妙之境。 福祉不可獨享,當留三分予人; 利益勿要全占,須讓三分為他人謀; 功績莫貪盡,分享三分,德澤更廣。 明了分寸,知曉進退,方能收放自如,悠游人生之海。 |
|
來自: 小橋流水1i79ra > 《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