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晉東南的古建,有一條路線可謂是精彩紛呈,這便是大名鼎鼎的濁漳河谷。沿途二十來公里,分布著八處國保,而且這些村里藏著的老建筑年齡都不小,木構之中便有三座五代的、三座北宋的、三座金代的、兩座元代的。自駕的話,一天時間便可盡收眼底。當然,一路慢慢欣賞、細細感受此處的風土人情,會是更好的選擇。 濁漳河谷的八大國保分布圖(制圖:時差博物院) 濁漳河為漳河的上游之一,有南、北、西三源,遍布了整個長治地區(qū),在襄垣縣小峧村匯合到一處,先向東南流至長治潞城區(qū)辛安村處,折而東流,出太行山,至河北的涉縣合漳村與北來的清漳河交匯,成為漳河繼續(xù)東流。 1、原起寺:山頂立寶塔我們從長治自駕出發(fā),第一站便是辛安村的原起寺,濁漳河在這里拐彎后向東奔流,正式進入我們要探訪的濁漳河谷。沿著河谷的路也是古人從潞州(今長治)東出太行常走的一條,但因為地勢險峻狹窄,它也只作為壺關道(經(jīng)黎城出太行滏口陘)的輔線。 濁漳河谷區(qū)位圖(制圖:時差博物院) 如今這條路已經(jīng)跑著各種各樣的汽車,但周邊的山川與村莊尚存古意,似乎仍可尋到往日舊夢。 原起寺位于村東北的鳳凰山,坐落于石砌的高臺之上,乃極佳的觀景處。我們爬上階梯,來到門前,撥通了看門人的電話。晉東南的諸多寺廟平日并不開放,往往在門上貼著看門人的電話,有的還需要自己去村里詢問。 遠眺原起寺 趁著等待的間隙,我們在寺邊轉(zhuǎn)了轉(zhuǎn)。寺門口幾朵蜀葵迎風搖曳,螞蟻拖著枯葉爬過石板,邊上的小松林頗為清幽,沿小路穿過,可以看到不遠處奔流著的青色濁漳河。 俯瞰濁漳河(圖:Afio) 原起寺規(guī)模不大,據(jù)寺內(nèi)經(jīng)幢與石碑的記載,寺院始建于唐天寶六年 ( 747 年) , 北宋元祐二年(1087 年)建青龍寶塔。這寶塔如今還在寺內(nèi),為八角七層磚塔,高高瘦瘦的,三層之上逐層收分,乍看之下頗為秀美。塔最下三層設有劵門,屋檐斗栱均為仿木磚雕,緊密有序,轉(zhuǎn)角鋪作還雕有翼形栱,非常精致。 宋代的青龍寶塔 唐代經(jīng)幢上的石刻(圖:Afio) 塔邊上是大雄寶殿,年代有爭議(大殿建于五代一說見賀大龍《潞城原起寺大雄寶殿年代新考》),主流觀點認為是宋代建筑。大殿平面為三開間的正方形,單檐歇山頂,外檐斗拱為四鋪作,上有批竹式耍頭,做法古樸。殿前的享亭與一側(cè)的配殿則為明清建筑。享亭邊還有北魏造像碑,似乎藏著更為久遠的歷史。 原起寺大雄寶殿 大殿斗栱為斗口跳形制,華栱跳頭不施令栱,直接用替木承托橑風槫 殿前享亭,四根石柱刻有兩幅楹聯(lián):「霧迷塔影煙迷寺,暮聽鐘聲夜聽潮」「飛閣流丹臨極地,層巒聳翠出重霄」 2、天臺庵:被降級的「唐構」離開原起寺,過濁漳河向上游走,前往第二站:平順縣王曲村的天臺庵。此段路途的濁漳河在這個時節(jié)倒顯得非常清澈,完全不是想象中流經(jīng)黃土的那種濁水。路過一小塊河灘的時候,我們下車來到河邊,踩著遍地的小石頭玩了會兒水。此處河水甚淺,濁漳河如小溪一般奔流,發(fā)出動聽的水聲。誰能想從這到往下游走十來公里便可見到完全不一樣的高峽平湖之景?這一路上河水的千變?nèi)f化,也給我們的旅途增添了不少色彩。 濁漳河小河灘(圖:Afio) 簡直就是清澈的小溪 稍往下游走一點就能看到另一番風景,百變濁漳河無疑(圖:Afio) 不一會兒就到王曲村,村里的標語很有時代氣息,和天臺庵相比真是略顯突兀。天臺庵就在路邊的高臺之上,視野非常開闊。庵堂內(nèi)只剩下一座三開間的單檐歇山頂大殿:彌陀殿。這殿雖小,但只消看一眼,就能感覺到它的獨特之處。極短的正脊、平緩的屋頂、翹得老高的檐角,都告訴我們,這屋子的年頭可不小。之前的主流觀點將其定為晚唐建筑,彌陀殿也就此成為國內(nèi)四大唐構的一員。 天臺庵彌陀殿正面,屋頂極有特色 然而,2014 年落架大修的時候,研究人員先在脊槫與替木間發(fā)現(xiàn)墨書題跡「長興四年九月二日地駕……」又在飛子上看到,「大唐天成四年建創(chuàng)立,大金壬午年重修,大定元年重修,大明景泰重修,大清康熙九年重修」的墨書痕跡。這樣看來,彌陀殿極有可能為五代后唐建筑,于是慘遭降級。但即便如此,大殿建造時距唐亡也不過二十余年,到今天已有一千多歲的高齡。何況國內(nèi)現(xiàn)存的五代木構也就個位數(shù),這兒有這么一座,已是彌足珍貴。 彌陀殿的做法相當簡潔,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四椽栿伸到柱外即為華栱,外檐斗栱三鋪作,簡單明了。 屋角四根柱子為后世維修所加 翹得老高的檐角 殿內(nèi)梁上有不少殘留的彩畫,還有瀝粉貼金的痕跡 看守天臺庵的大叔給我們看殿內(nèi)的殘損石構件 天臺庵還有個不錯的體驗,就是站在進門的高臺上可以平視彌陀殿的屋檐和斗栱,離得也相當近,能看到不少細節(jié),讓這古樸的大殿又多了一絲親切感。 站在高臺上可近距離看屋頂,琉璃脊飾為金代改換 近距離看斗栱與屋椽,斗栱也為簡單的斗口跳,上接替木承槫 院內(nèi)還有一通唐碑,但字跡已模糊不清,無法提供更多的歷史信息。 模糊的唐碑 3、大云院:群山懷抱的珍寶沿舊路返回,跟著濁漳河拐彎往東,不出幾里就到了平順縣實會村的大云院。此處地勢很高,車離開河邊上來還得盤旋好幾道。 大云院身處群山懷抱之中,一看便是風水寶地。根據(jù)院內(nèi)的碑記,寺院始建于五代后晉天福三年(938 年),原名仙巖院,現(xiàn)存的彌陀殿(大佛殿)建于天福五年(940 年),到宋建隆元年(960 年),已有「殿宇一百余間」,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 年),奉敕改名為「大云禪院」。明成化年間重修的時候「所存者獨殿堂已,余者皆毀盡失舊」。到今天這兩進院落里的建筑,除彌陀殿外,其他皆為明清屢次重修而成。離天臺庵不遠又保存下這么一座五代木構,也是非常幸運了。 彌陀殿正面,背后可見環(huán)繞的龍耳山群峰 彌陀殿背面,屋檐舉折極為平緩,線條比起天臺庵更為平直 彌陀殿側(cè)面,側(cè)角、生起明顯 彌陀殿同樣為單檐歇山頂?shù)娜_間大殿,屋頂平緩,出檐深遠,頗具唐風。相比天臺庵,它的等級顯然更高,外檐斗拱用了五鋪作,出現(xiàn)了令栱,補間鋪作上有翼形栱和翼形耍頭,相對復雜了許多。此外,這座大殿也是現(xiàn)存木構中最早出現(xiàn)普拍枋的實例,其他唐代和五代的木構中均無普拍枋。 彌陀殿立于高臺之上,此高臺一直延伸到后院 斗栱為五鋪作華栱出兩跳,立于柱頭的普拍枋之上,補間鋪作有翼形栱與翼形耍頭 標準的轉(zhuǎn)角鋪作 殿內(nèi)的駝峰疊加翼形栱挺有意思 尤為珍貴的是,彌陀殿中還保留了 20 多平方米的五代壁畫,東壁為《維摩詰經(jīng)變》,扇面墻則繪有觀音和大勢至菩薩像。這也是現(xiàn)存的唯一一處五代寺觀壁畫。雖然壁畫已殘損不堪,但仍可以看到面相豐腴、神態(tài)生動的人物,線條也極為飄逸,與敦煌石窟中的晚唐、五代壁畫相似,藝術水準很高。 東壁壁畫:《維摩詰經(jīng)變》(圖:壯士小二) 栱眼壁上的彩畫(圖:壯士小二) 大云院的管理員見到我們也非常開心,知道我們喜歡古建,隨意聊了聊。他說以前都沒啥人來看,古寺頗為落寞;而這幾年日漸熱鬧了起來,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這里有寶貝,都愿意來看看。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以前來的基本都是學建筑專業(yè)的,而現(xiàn)在感興趣的業(yè)余愛好者也多了起來,他覺得特別好。每次看到有人對建筑和壁畫表示贊嘆,他都一臉滿足。 (未完待續(xù),欲知后文請關注本頭條號:時差博物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