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被害,是因為他的三個兒子朱標、朱樉、朱?都意外去世之后,朱元璋想要傳位給朱棣,結果被齊泰和朱允炆給截胡了。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三十七歲的太子朱標去世。這時候朱元璋就說「國有長君,社稷之福,燕王類朕,朕欲立之」。這是朱元璋第一次表態(tài)要傳位朱棣,但是被翰林學士劉三吾和大臣給拒絕了。 朱元璋對太子朱標感情還是很深的,當年九月,還是立了朱標兒子朱允炆為儲君。 三年之后,三十九歲的朱元璋二子秦王朱樉去世。朱樉去世是有明確記載的,他就是被王府中的人下毒干掉的。 又過三年,洪武三十一年,四十歲的朱元璋的三子晉王朱?去世,死因不明。 這個時候朱元璋的老大老二老三已經全部死亡,而且都沒活到四十,朱棣已經是名義上的長子。
四月,朱元璋發(fā)給朱棣一封敕書,原文是「朕諸子,汝獨才智,秦晉已薨,僅汝為長,攘外安內,非汝其誰」。朱元璋高度評價了朱棣的能力,并表示你是長子,軍國大事就全靠你了。這就明確表態(tài)要傳位給朱棣。 敕書還命左軍都督楊文,武定侯郭英兼總諸軍,聽朱棣節(jié)制,并讓其「統(tǒng)帥諸王,相機奪度勢,防邊乂民,以答天心」。朱元璋把軍權和諸皇子都交給朱棣,這就是為傳位做準備。 但是大臣依舊不買賬,五月份國榷和太祖實錄記載「上不豫」,就是朱元璋身體不舒服,然后第二個月朱元璋就死了,朱元璋肯定是又和大臣商量傳位的事。 朱元璋身體出現(xiàn)情況的第四天,下了一道敕令,命左軍都督楊文率領北平兩都司,加上宣化谷王,大寧寧王,北平燕王三個護衛(wèi),悉聽朱棣調遣;又命武定侯郭英、都督劉真率領遼府護衛(wèi)、遼東都司受朱棣節(jié)制。朱元璋交軍權,這是為了傳位做鋪墊。 但是兩個月連發(fā)兩道敕書,有這個必要嗎?這就說明朱元璋已經和大臣談崩了,大臣拒絕寫傳位詔書。
第二個月就是閏五月,太祖實錄記載,朱元璋「遣中使持符,召今上還京」。就是朱元璋派內臣拿著兵符去召朱棣進京。 這爺倆要是碰到一起,誰能攔得住他們?所以朱允炆和齊泰也攤牌了,不裝了,十日,朱元璋暴斃。 朱元璋去世的過程,太祖實錄、太宗實錄還有國榷寫得都不一樣。 朱棣的太宗實錄記載:「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宮召,上以至淮安,太孫與齊泰等謀詐,令人赍敕符,令上歸」。就是朱元璋在身體不舒服之后,派遣宮中內臣去召朱棣進京。朱棣在到達江蘇淮安的時候,收到了朱允炆的敕書,灰溜溜地回去了。 之后,「乙酉,太祖崩,是夜即斂,七日而葬?;侍珜O遂矯詔嗣位」。閏五月的十日夜里,朱元璋暴斃,然后當天晚上裝盒,七天就給埋了,朱允炆和齊泰偽造遺詔繼位,改元建文。 朱元璋太祖實錄和朱棣那個不一樣的地方是召朱棣是因為朱元璋病了,去世也是因為病情加重,而且它也沒有提到偽造遺詔的事,這明顯就和諧了很多。 但這倆誰說得對?都不對。明實錄本身就是文官寫的,而且咱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版本還是清朝再版。 這里頭有一個明顯的錯誤,南京到北京的距離超過兩千多里,明朝的驛站,哪怕是騎兵急行軍,最快一晝夜也就三百里,單程就要七天,往返就是半個月,朱元璋除非是派專車走高速去接朱棣,否則他不可能在十日之前到淮安。
因此國榷記載的,十日朱元璋暴斃,十六日之后,就是建文帝繼位之后,朱棣才到淮安,這才是對的。順序不同,性質完全不一樣。 真正的過程應該是月初,朱元璋繞過朝中大臣遣密使,拿著調兵用的走馬符牌去召朱棣。齊泰和朱允炆得到消息,果斷地在十日夜里干掉了朱元璋,并且偽造遺詔,在六天之后就繼位稱帝,當天把朱元璋埋了。 為什么這么急?因為朱棣眼看就要到了,朱元璋是用兵符召的朱棣,誰知道他帶沒帶兵? 朱允炆登基之后,第一道詔書就是命令所有的親王不許來奔喪,愿意哭家里哭。 國榷原文:「止諸王會葬,哭臨本國,燕王入臨,將至淮安,兵部左侍郎齊泰言于上,急敕還」。就是朱元璋沒了,也不能讓朱棣到南京。 齊泰提醒朱允炆發(fā)了一道敕令,北上去迎朱棣,終于在江蘇淮安堵到他,高低給攆回去了。 朱允炆和齊泰這個時間掐得太準,江蘇淮安到南京只有一百公里,他如果在晚一天繼位,朱棣就到南京。
朱允炆矯詔繼位,給明朝留下來兩個極不合理的制度,一個是皇帝的速葬,除了朱元璋和崇禎是七天以外,其他都是27天。 另一個就是不讓藩王奔喪,這一條就連史書的作者都看不下去了,老子死了,不讓兒子奔喪,這違反天理人倫。中國歷朝以仁孝治天下,康熙乾隆辦喪事,朝鮮都來人了,朱允炆之后的明朝卻不讓親兒子吊孝,而且執(zhí)行了二百多年,這又證明了明朝的皇帝,他就沒有正常沒的。 君如玉公眾號點評 皇帝被害司空見慣,從秦朝開始十三個朝代共223個皇帝,史書明確記載死于非命的,秦漢31位有13人(包括王莽);魏蜀吳晉26位有11人;南北朝55位有37人;隋唐23位有8人;五代宋朝30位有10人;遼金元朝29位有9人;明朝16位有6人;清朝12位有1人。 223名皇帝非正常死亡為97人,死亡率高達43.5%。其中清史記載全部為病逝,但唯一被開館驗尸的光緒被證實為死于砒霜中毒。那么像光緒一樣沒有明確記載的呢? 天子,天下之共主,同天下之利者也,實至而名歸;亂臣,社稷之蟊賊,擅天下之利者也,貪功為己有。既然皇權掌握著分配天下之財利這個大蛋糕的權力,那么控制皇權對于竊位之小人的誘惑就無法抵擋。天下蒼生之禍福系于皇帝一身,天子是治亂興衰功過榮辱毋庸置疑的頭號責任人,不承擔皇位責任卻能通過左右皇權最大化自身利益的亂臣賊子則能規(guī)避風險名利雙收,這便是他們千方百計與明君作梗而扶持弱主的動力,也是君位之名與君權之實相背離的禍害。子曰:“必先正其名!”,豈不正對? 讀者朋友們,歷史上不承擔國家領袖之名卻對國家大事指手畫腳說一不二的還有誰? |
|
來自: 暮云umhe6mcn7b >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