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個馬丹陽 醫(yī)師,他的針灸醫(yī)技精湛,發(fā)現(xiàn)既簡單又有效的十二個重要穴位,這十二個穴道,幾乎可以用來治療全身所有的疾病。 在《針灸大成》里面收錄編成為『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原文:『三里內(nèi)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沖昆侖穴,環(huán)跳與陽陵,通里并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治病如神靈,渾如湯潑雪,北斗降真機,金鎖教開徹,至人可傳授,匪人莫浪說。』 【天星十二穴 】 ★其一 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jīng) 原文:「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并泄瀉,腿腫膝胻酸,傷寒羸瘦損,氣蠱及諸般,年過三旬后,針灸眼變寬,取穴當審的,八分三壯安?!?/p> 穴位:膝蓋種子骨凹溝下四指寬處,足三里穴在四指寬處下方、脛股的外側凹陷。 功效:補中益氣、調(diào)理脾胃,通經(jīng)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 主治:腸胃功能差容易引起腿腫、膝、(脛骨)酸、感冒、羸瘦、勞損等慢性病,胃寒、胃痛、腹脹、嘔吐、腸鳴、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瀉、便秘、痢疾、中風、水腫、下肢不遂、心悸,只要腸胃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找足三里,本穴有強壯作用。 只要對針灸穴位有一點概念的,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因為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穴道,可用以保養(yǎng),也可用以治病的重要穴道。歌訣里說“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就是說三里穴的位置,膝眼又叫“犢鼻”,在膝蓋上有兩個相當大的洞,長得有點像牛鼻子,外側的叫“外犢鼻”,內(nèi)側的叫“內(nèi)犢鼻”。足三里就在外犢鼻之下三寸,離膝脛骨棱一個拇指寸遠,也就是在兩筋之中。主要功用治“胃中寒”,也可用以治療心腹脹、腸鳴、腹瀉的癥狀?!端目傃ǜ琛酚小岸歉谷锪簟?,就是說只要是胃腸的病都可以找三里穴。 ★其二 內(nèi)庭穴:足陽明胃經(jīng) 原文:「內(nèi)庭次趾外,本屬足陽明,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咽喉痛,數(shù)欠及牙疼,瘧疾不思食,針后便惺惺?!?/p> 穴位:「內(nèi)」指里邊;「庭」指院穴當趾縫端,如門內(nèi)之庭院,故名。它在腳的第二指、第三指的中間上五分處。 功效:清胃止痛,通調(diào)腑氣。 主治:齒痛、口、喉痹、腹脹、痢疾泄瀉、足背腫痛、熱病、胃痛吐酸。最主要可用以治療四肢冰冷的現(xiàn)象。 內(nèi)庭最主要可用以治療四肢冰冷的現(xiàn)象,可以治胃經(jīng)熱象,咽喉痛,及牙疼。牙疼在中醫(yī)的概念上面,認為牙屬于陽明,下牙屬手陽明大腸經(jīng),上牙屬足陽明胃經(jīng)。 ★其三 曲池穴:手陽明大腸經(jīng) 原文:「曲池拱手曲,屈肘骨邊求,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挽弓開不得,筋緩莫梳頭,喉閉促欲死,發(fā)熱更無休,遍身風癬癩,針著即時瘳?!?/p> 穴位:彎曲手肘時,在肘窩橫紋頭外端盡頭處,在骨頭的邊緣可以找到它。 功效:疏風清熱,調(diào)和營衛(wèi)。 主治:熱病、咽喉腫痛、齒痛、高血壓、癲狂、上肢不遂、肘臂腫痛、吐瀉、痢疾。 曲池的作用是“善治肘中痛”,可用以治療肘的疼痛,又能治療“偏風”,也就是中風半身不遂癥狀,還可以治“喉痹促欲死”,就是喉頭的血液循環(huán)差了,好像不能吸到氣了,又治療發(fā)熱、全身性麻疹、癮疹,由這點來看曲池穴還有改善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 ★其四 合谷穴:手陽明大腸經(jīng) 原文:「合谷在虎口,兩指岐骨間,頭疼并面腫,瘧疾熱還寒,齒齲鼻衄血,口噤不開言,針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p> 穴位:在大拇指跟食指的中間這個虎口,虎口開叉的上面一寸。 功效:疏風解表,鎮(zhèn)痛通絡。 主治:頭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齒痛、失音、面腫、口眼歪斜、牙關緊閉、半身不遂、指攣臂痛、熱病無汗、多汗、耳聾、耳鳴、腹痛、經(jīng)閉、滯產(chǎn)、痢疾、小兒驚風。 合谷可以治療“頭疼并面腫”,在《四總穴歌》里頭,有這么一句“面口合谷收”,就是顏面以及口部的毛病都可以找合谷治療;合谷還可以治療“瘧病熱還寒”,就是瘧疾先熱而后冷的癥狀。也可治齒齟及鼻衄 ,就是蛀牙和流鼻血;“口噤不開言”,牙齒咬得很緊,不能張口說話,可以在此穴針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其五 委中穴:足太陽膀胱經(jīng) 原文:「委中曲月秋里,橫紋脈中央,腰痛不能舉,沉沉引脊梁,酸疼筋莫展,風痹復無常,膝頭難伸屈,針入即安康?!?/p> 穴位:位于膝蓋的后面,大腿與小腿交會的腿彎彎處的橫紋正中央。 功效:涼血瀉熱,舒筋活絡。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中風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嘔吐、腹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 可以用來治療腰痛不能站直起來,而且引到背脊梁都沉重不堪,筋也不能夠舒展開來,容易腰酸背痛的人,委中處會有大的氣結凸出來,腰痛不能舉,沉沉引脊梁,酸痛筋莫展《四總穴歌》也有「腰背委中求」的用法。 ★其六 承山穴:足太陽膀胱經(jīng) 原文:「承山名魚腹,月耑腸分肉間,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難,腳氣關膝腫,輾轉戰(zhàn)疼酸,霍亂及轉筋,穴中刺便安?!?/p> 穴位:這個地方長得像魚的腹部,俯臥,在腓腸肌兩肌腹之間,用力伸小腿時,在人字紋的凹陷中取穴。 功效:舒筋脈,理肛疾。 主治:腰背痛、小腿轉筋、痔疾、便秘、腹痛、疝氣。 在現(xiàn)代醫(yī)學稱之為腓腸肌的下方,也就是小腿肚,這個地方長得像魚的腹部,所以在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歌里頭,就叫它“魚腹”,善于治療腰痛,又可以通便,用來治療痔疾、大便難,又能治“腳氣并膝腫”。 ★其七 太沖穴:足厥陰肝經(jīng) 原文:「太沖足大趾,節(jié)后二寸中,動脈知生死,能醫(yī)驚癇風,咽喉并心脹,兩足不能行,七疝偏墬腫,眼目似云蒙,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 穴位:腳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指縫間,往上1寸(約一個拇指橫寬)處。 功效:平肝熄風、清熱利膽、明目。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遺尿、疝氣、崩漏、月經(jīng)不調(diào)、下肢痿痹,黃疸、肝炎、高血壓、神經(jīng)衰弱、功能失調(diào)性子宮出血、滯產(chǎn)、月經(jīng)不調(diào)、乳腺炎、肋間神經(jīng)痛、近視、視力減退、青光眼、結膜炎、血小板減少癥、面肌痙攣、手指震顫、震顫性麻痹。 太沖穴是肝經(jīng)的原穴,原穴的含義有發(fā)源、原動力的意思,也就是說,肝臟所表現(xiàn)的個性和功能都可以從太沖穴找到形質。在中醫(yī)里面,肝被比做是剛直不阿的將軍,「肝為剛臟,不受怫郁」,是說這個臟器陽氣是很足的,火氣是很大的,是不能夠被壓抑的。「肝主筋,易生內(nèi)風」,你看那些中風后遺癥的患者通常都是手腳拘攣,按照俗話說,就是筋抽在一起了,這就證明肝已受傷了。另外,「肝開竅于目」,是說眼睛的問題主要是由肝來決定的,肝血不足眼睛就酸澀,視物不清;肝火太旺,眼睛就脹痛發(fā)紅。太沖穴可以解決如此眾多的問題,所以您一定要善加利用。太沖穴還可以在你發(fā)燒的時候幫你發(fā)汗,可以在你緊張的時候幫舒緩,可以在你昏厥的時候將你喚醒,可以在你抽搐的時候幫你解痙。 ★其八 昆侖穴:足太陽膀胱經(jīng) 原文:「昆侖足外踝,跟骨上邊尋,轉筋腰尻痛,暴喘滿沖心,舉步行不得,一動即呻吟,若欲求安樂,須于此穴針。」 穴位:位置在足外踝的后方與足跟筋的中間,昆侖,指山名,形容外踝高突如山,穴在其后,故名。 功效:清頭明目,利腰摧產(chǎn)。 主治:頭痛、項強、目眩、瘧疾、腰痛、肩背拘急、足跟痛、小兒驚風、難產(chǎn)。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當中有3個膀胱經(jīng)的穴道,委中、承山還有昆侖,位置在足外踝的后方與足跟筋的中間,它可以用來治療足抽筋,腰和臀部疼痛。也被用來治暴喘滿沖心,也就是突然的發(fā)喘,心區(qū)滿脹;又可以用來治療舉步行不得,昆侖加委中用來治療腰背痛效果非常的確實。 ★其九 環(huán)跳穴 :足少陽膽經(jīng) 原文:「環(huán)跳在髀樞,側臥屈足取,折腰莫能顧,冷風并濕痹,腿胯連月耑痛,轉側重欷歔,若人針灸后,頃刻病消除。」 穴位:側臥屈股,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 功效:祛風濕,利腰腿。 主治:腰椎肥大性下肢疼痛麻木癥,下肢風濕痹痛、腰胯疼痛癱瘓半身不遂、遍身風疹、膝踝腫痛不能轉側。 環(huán)跳。環(huán),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或一串連環(huán)中的一節(jié),此指穴內(nèi)物質為天部肺金特性的涼濕之氣。跳,跳動也,陽之健也,指穴內(nèi)陽氣健盛。環(huán)跳名意指膽經(jīng)水濕在此大量氣化為天部陽氣。本穴物質為居髎穴傳來的地部水濕,至本穴后,水濕滲入穴內(nèi)豐滿的肌肉之中并氣化為天部的陽氣,穴內(nèi)陽氣健盛使人在如,故名環(huán)跳。身體側躺,然后尋找臀大肌中央凹陷處,按壓會有酸痛感,即為膽經(jīng)所過的環(huán)跳穴。深部正當坐骨神經(jīng)主干,針此穴即解痛。 ★其十 陽陵泉:足少陽膽經(jīng) 原文:「陽陵居膝下,外月廉一寸中,膝腫并麻木,冷痹及偏風,舉足不能起,坐臥似衰翁,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p> 穴位:小腿外側部,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今作膝下二寸。膝的前下方有一條骨叫脛骨,脛骨后面的一條骨,現(xiàn)代醫(yī)學叫做“腓骨”而中醫(yī)學叫做“輔骨”,輔骨的莖突也就是一個小骨頭,這個小骨頭的前下方,有個洞,就稱之為陽陵泉。 功效:疏泄肝膽、清利濕熱、舒筋活絡。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腫痛、麻木、腳氣、膽腑病、口苦、嘔吐、黃疸、破傷風。 《難經(jīng)》有所謂的“八會穴”,其中有一個叫“筋會”,就是陽陵泉穴,筋就是肌腱或者是比較粗的肌肉束,陽陵泉就主治筋痛。馬丹陽天星十二穴講,“陽陵居膝下,外廉一寸中”,就是在膝的下方外側一寸的地方,可治“膝腫并麻木,冷痹及偏風”,膝腫、麻木、疼痛,以及叫做偏風的半身不遂、而 “舉足不能起”,只要扎針深入六分,極其神妙。凡是扭傷了足踝、膝,或扭傷了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筋之會,陽陵泉”來治療。 ★其十一 通里穴:手少陰心經(jīng) 原文:「通里腕側后,去腕一寸中,欲言聲不出,懊惱及怔忡,實則四肢重,頭腮面頰紅,虛則不能食,暴瘖面無容,毫針微微刺,方信有神功?!?/p> 穴位:在手腕上方一寸,也就是神門上一寸的位置, 功效:養(yǎng)血安神、熄風開音。 主治:暴暗、舌強不語、心悸怔忡、頭暈、目眩、咽喉腫痛、腕臂痛。此穴可以治療「欲言聲不出」以及懊惱怔忡這一類的心理層面的毛病。 此穴位有平定情緒、清心寧神,讓人放松肌肉、緩解緊張和焦慮。對于壓力大時、睡不好、神經(jīng)性心悸、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神經(jīng)衰弱放松心神,有很好的平定情緒的作用。 ★其十二 列缺穴:手太陰肺經(jīng) 原文:「列缺腕側上,次指手交叉,善療偏頭患,遍身風痹麻,痰涎頻壅上,口噤不開牙,若能明補瀉,應手即如拿?!?/p> 穴位:兩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當食指尖到達的凹陷是穴。 功效:對任何熱病,有退燒之效用,宣肺疏風,通調(diào)任脈,四總穴之一。 【主治】:感冒、頭痛、項強、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失音、口眼歪斜、齒 痛、尿血、小便熱痛等。 此穴位于三經(jīng)交會處,因此不僅對于肺經(jīng),還對大腸經(jīng)和任脈的經(jīng)氣都具有調(diào)節(jié)作用。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感冒風寒而引起難以名狀的頭痛,這時就可以通過按揉列缺穴來疏衛(wèi)解表,列缺穴補肺益腎的功效還來源于其與任脈連接,任脈本身就是“陽脈之?!?,可以補肺腎之陰虛。因此,列缺穴也沿襲了任脈的作用,對于腎陰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鳴、眼睛干澀等癥有很好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平時可用手指指腹、關節(jié)或圓珠筆進行穴位揉按,力量可由輕到重逐漸加力,直至刺激部位微微發(fā)熱為止,每次各刺激穴位5分鐘左右,至各穴位適應后,可以循序漸進慢慢拉長時間,穴位刺激完后,在適量喝杯溫開水,可以幫助促進身體新陳代謝。穴位按摩等同針灸原理,針灸因為直接對穴位施針,其療效會比穴位按摩快速及刺激。(針灸是侵入性治療,需由專業(yè)醫(yī)師操作才適宜進行) ★養(yǎng)生知識與觀念僅提供參考?。。?/p> |
|
來自: 黃山五星 > 《生命 健康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