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其實挺有趣的。 想象一下,幾百年前的美洲大陸,歐洲白人剛剛登陸,四處看看,發(fā)現(xiàn)這里住著一群叫做印第安人的土著居民。他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嘿,我們需要些勞動力,為什么不讓這些印第安人為我們干活呢?” 但是,事情沒有那么簡單。 首先,印第安人對自己的土地非常了解,如果被迫做奴隸,他們很可能會找機會逃跑。 白人搶了印第安人的土地,糧食,你覺得印第安人會安心做奴隸?印第安人安心做奴隸,白人放心嗎?白人搶印第安人的土地的一個方法就是逼他們遷移,所以東部其實印第安人很少,大部分都在遷移路上,一部分在西部。 第二,北美大部分印第安人還沒有進入農(nóng)耕文明,比瑪雅文明程度差遠了。換句話說,就是還沒馴化,還沒進入瑪雅那種奴隸制。 第三,他們對歐洲人帶來的疾病非常脆弱,很容易就被傳染病搞垮。歐洲人發(fā)現(xiàn),把印第安人當(dāng)做奴隸,不僅不穩(wěn)定,而且還得不停地給他們辦葬禮。 于是,歐洲人開始了“舍近求遠”的奇妙之旅。 他們橫跨大西洋,去非洲抓人來當(dāng)奴隸。 為什么選擇非洲人呢? 首先,非洲人對歐洲人帶來的疾病有更強的抵抗力;其次,他們被帶到美洲后,逃跑的機會很小,因為他們對這片陌生的土地一無所知。 而且從經(jīng)濟角度來說,當(dāng)時的奴隸貿(mào)易三角中,從歐洲到非洲搶黑人運到美洲是商船的副業(yè),因為歐洲到美洲船是空的,賣給美洲奴隸主能賣個好價錢。 本地缺人,自己抓奴隸成本太高、效率太低了,遠洋商船從非洲運來奴隸,又快又好。非洲人口多,部落之間戰(zhàn)亂多,有專門奴隸商,這種無本買賣誰不愿意做? 這才有了150年的奴隸貿(mào)易。 所以,盡管看起來“舍近求遠”有點不講道理,但實際上,這是歐洲人基于當(dāng)時情況做出的一種無奈選擇。而這個選擇,也給后來的歷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后來,人們又發(fā)現(xiàn),黑人能長時間勞動但干不了重體力活,長時間重體力活只有華人能干。 當(dāng)年美國修鐵路就是愛爾蘭契約奴和黑人都受不了那個強度,死的死病的病,沒辦法只能去廣州買小黃人。一戰(zhàn)歐洲挖戰(zhàn)壕那些重體力工作,也是從清朝招人。 后來禁了奴隸,改從清朝運苦力,也是因為那里的苦力便宜量又足。當(dāng)然,那時,這也叫勞務(wù)輸出。 |
|